过去的辉煌一今后的希望
2004-04-29董天策
董天策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晚报面临着日报的强劲挑战。如何应对日报的竞争,是晚报人必须努力探索的时代课题。出于研究当代中国报业的需要,笔者3月21日在广东省文化厅采访了曹淳亮厅长。这位当年的羊城晚报总编辑、社长(1994年3月至2000年2月在任),详细阐述了他对晚报存亡的战略思考以及报业经营管理、新闻业务实践等多方面的报业理念。现择要献给新闻界的同行。
问:自从1997年香港《新晚报》停刊以来,国内新闻界就出现了晚报发展面临危机的看法,请问您是怎样看待晚报前景的?
答:香港最后一张晚报《新晚报》要停刊的消息传出时,我正在香港。当时我紧急打电话给要闻部,说《新晚报》停刊的那一天,就是日报发动进攻的那一天,要做好理论上应战的准备。果然,《新晚报》7月27日正式停刊,广州的某日报就发表文章说"晚报的丧钟敲响了"。因为我们已经做了准备,所以也发表了观点对应的文章。到今天为止,国内晚报仍然有生命力。危机不等于绝路,因为香港《新晚报》的停刊就说中国晚报穷途末路,完全不是实事求是的观点。
晚报的发展危机是必须面对的。早在1995年,我就发出了晚报的预警信号。我1994年3月到羊城晚报,次年6月在《新闻战线》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增创晚报优势迎接市场挑战--市场经济中的晚报》,提出"晚报优势虚化"的观点,也许是在全国最早提出的。我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改革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晚报原来的优势开始逐渐失去。因此,晚报人必须直面晚报危机,迎接日报的挑战。
问:请您具体谈谈晚报应当如何迎接日报的挑战?
答:最近几年,面对日报的压力,很多晚报改为早上出报,这种"出早报",使晚报仅有晚报之名,而无晚报之实。我提出的"早出报",关键在于压缩中间环节的时间。这个中间环节的时间,是指从截稿到付印之间的时间。在印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读者能看到当天的晚报,截稿时间越迟越好--让记者有更多抓当天新闻的时间;开机时间越早越好--让当天晚报有更多运输和销售的时间,两者不可分割。
压缩中间环节,一是抓科学管理,管理出效益。我说,要把时间当作金钱,挤出一分钟是一分钟。为此,我们提出开机时间是"法定时间",谁也不能耽误。只要开机迟一分钟,有关人员都要罚款,包括我这个总编辑也必须跟着受罚。二是重视科技手段在报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羊城晚报是全国报界最先为记者配备数码相机、海事卫星电话设备等先进设备的报社。1999年夏天,羊城晚报的记者随北极科考队出征,将羊城晚报的社旗插上北极,这一新闻照片当天刊登在报纸上,就是因为配置了一系列先进设备。当今时代,晚报能搞活,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当然,这方面的最大举措,是兴建现代化的印务中心。印务中心建成后,中间环节还能缩短时间。
问:既要早出报,又要晚截稿,请具体谈谈压缩中间环节时间的意义。
答: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证读者能及时读到当天的报纸,另一方面是保证当天的报纸有足够的新闻。我说截稿时间越迟越好,就是为了抓到尽可能多的当天新闻。当天新闻是晚报的最大特色。
问:我注意到,羊城晚报曾有"昨夜今晨"栏目,而且曾获得中国新闻大奖,当天新闻是否就是昨夜今晨这个时间段的新闻?
答:在采用了现代高科技设备、建立了现代化的印务中心并有了充足的印力之后,"今晨"就可以延伸到整个上午。除了时间因素,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当天新闻的真正内涵在于当天新闻事实的现场,记者必须采写到新闻事实的具体场景。如果一条新闻仅说"某部门今天召开会议",这不叫当天新闻,这只是头一天发出的新闻稿件。
问:请问您当年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抓当天新闻?
答:在具体措施上,我当时建立了当天新闻报表制度,每天统计当天新闻的数量。由于有了这个制度,那时的当天新闻可以有量的比较,有了量的基础才有质的比较,要的是真正的当天新闻。当时专门有一个小组研究:把中间环节不断压缩,截稿时间拖到12点以后。这样开机时间实行倒计时,不断推后直至极限,只要印刷能力许可,最好能下午4点开机,报纸4点半上街卖。这样,晚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吸纳当天新闻。
问:除了抓当天新闻外,晚报在新闻上还有什么竞争策略?
答:还有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抓深度报道。我在深度报道上花了不少工夫,下了很大的力气。我到羊城晚报后发表的第二篇论文是《试论专题报道的策划》,说明策划与炒作不同,以及如何做策划。紧接着我又迅速发表了第三篇论文《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这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记者》1995年第8期和第11期,实际上是我抓深度报道的理论总结。
问:请您具体谈谈是如何抓深度报道的?
答:当年搞策划,我的两个拳头就是编辑善于策划,记者快速反应。现在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快速反应"这一点,所以才有了报道策划影响力下降的现象,甚至变成一般的炒作。
我在报社时,一天浏览几十份报纸。有次看到西安的报纸登了一条消息,说市场上有一种膨化食品"布丁酥",包装袋中装有黄色玩具。当时是上午10点,我马上召集经济部的骨干开会。会上我分析,这种食品很有可能是广东制造的。这个分析立即被新收到的报纸所证实。我们又分析其大致范围应在潮汕地区,并确定了几个可能的地点。中午12点,我决定派记者去捕捉新闻。下午4点,羊城晚报的记者空降到潮安,与当地公安合作奔赴生产厂家。证实了"布丁酥"是其生产的商品后,公安部门当天就查封了该厂,抓了涉案人。同时,我们还派出另一支队伍奔赴西安,准备做跟踪报道,第二天记者到达西安机场时(因为去西安的机票只有第二天才有),正碰上了西安的记者准备出发来广东,寻找"布丁酥"的源头,我们的记者对他们说:你们不用去了,厂家已经被查封了,我们已经做了报道。我们的记者还把晚报拿给他们看。这就是"快速反应"的一个成功例子。现在有些人搞的"策划",就是五一节采访劳模,七一节采访市委书记,元旦总结一年工作,春节专讲怎么过节。这样的策划没有什么新闻性,更谈不上什么深度报道。
问:您讲的"早出报"、抓当天新闻、抓深度报道,这些都是经验之谈,而且是深得晚报规律的经验之谈,很受启发。请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对策?
答:除此以外,要说对策,那就是创办一张早报。在香港《新晚报》停刊的第二年,羊城晚报社就创办了《新快报》。
问:办《新快报》不是为了组建报业集团的需要吗?
答:从报业集团的角度看,《新快报》的创办当然是与报业集团的组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为什么要组建报业集团,如何组建报业集团?从报业竞争的角度说,《新快报》的创办实际上是晚报与日报进行竞争的一个重要举措。
问:请具体谈谈这个举措的重要意义。
答:对于晚报来说,我要用创新来延长它的辉煌期,推迟衰落期,包括传统好栏目的"提纯复壮"和新名牌栏目的创立,还有恰当的战略比如当时的"早出报"和未来的"出晚报";我还要为未来的辉煌准备新武器,《新快报》就是。必须看到,人再能干也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一旦时势变化,如实行朝九晚五的上班制,晚报面临的困难会很大。因此,我们考虑创办早报。晚报与早报并不矛盾,每天上午的新闻就控制在晚报手里,中午12点到第二天凌晨2-4点的新闻则控制在早报手里,一天所有的新闻资源都跑不出自己这两张报纸。用经济界的行话讲,就是"货如轮转",可以实现新闻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也是晚报的集体决定,不少同志是理解的,搞经营的总经理林志东也是主张和支持的。
问:请问《新快报》创办后是否完全实现了您的战略意图?
答:一言难尽。当时《新快报》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它一面世,广东、香港两地报界都为之震动。香港有报人说:"我们还老想着把报纸打进内地呢,现在有了《新快报》,我们没戏了。"可见当时的设计确实很成功。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没有能让《新快报》及早独立发展,培育起自己的经营、发行系统,还有观念上的种种差异,导致了后来的发展有些不尽如人意。这也是计划经济的弊病。但《新快报》一直在改进。
问:您提到晚报不可能永远辉煌,请问衰落期到了吗?
答:不。我离开新闻界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新闻论文是《21世纪初报业的发展模式》,其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我不认为中国晚报真正进入客观规律上的衰落期,一些晚报出现的困难有多种原因,恕我不便评说。正如我们不能低估我国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要克服的困难一样,我们不能过高过快估计生活方式产生的变化。晚报仍有自己的辉煌与希望,尤其一个拥有强大印力和优秀采编经营队伍的晚报,只要有正确的战略及其领路人,仍然可以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