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京报》能否与“国都地位”相匹配?

2004-04-29白子超吕怡然

新闻爱好者 2004年1期
关键词:新京报白子京报

白子超 吕怡然

编者按: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在北京问世。11月8日,该报总编辑程益中在成立大会上作了极具鼓动性的激情演讲,题为《我们到底要办一张什么样的报纸》,全文约16000字。上海文新报业集团高级编辑白子超和《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吕怡然同志对其部分章节作了点评。现刊发于此,供关注新京报问世及其可能对报业带来的冲击的朋友们参阅。

第一部分新京报的使命

一、新京报是全国首家得到中宣部同意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具有合法地位和受法律保护的、真正意义上的媒体集团跨地区合作经营管理的报纸。

新京报是中国新闻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迈出的艰难一步和取得的重要成果。新京报一小步,中国报业一大步。我国长期以来媒体行业划区经营和地方利益保护主义盛行的落后局面,有可能因此开始改善。

我国一段时间以来新闻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只听雷声大,不见雨点小;只听过门浅唱低吟,不见正曲引吭高歌。从这个意义上讲,新京报是一个时代大合唱的开腔。新京报是新京报人的光荣与梦想,也将会是中国报人的光荣与梦想。

白子超:"地方利益保护主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久。春秋时诸侯独立,民国初军阀割据,大概是中国"地方利益保护主义"最典型的表现。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意图解决这一问题,有《论十大关系》的经典讲话,其中之一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但是,事情的复杂远非毛泽东同志所能预料。地方利益不能不讲,可哪些利益要保护,哪些利益不应保护,要保护的保护多少即保护的"度"在哪里,以及怎样保护等等,是永久性的问题。再高明的执政者也只能处置好时代所规定的问题,他们不能超越历史。执政者若有私心,那才是糟糕的事,不谈也罢。

吕怡然:再怎么豪情万丈,气冲霄汉,这份报纸也还是行政力量的产物,而不是自主的市场行为的结果。中央17号文件早就明确可以跨区域办报,但必须经批准。新京报沾了优先享受政策的光,"一小步"并不是自己走出的,"一大步"不过是一个象征而已。在这种背景下,还是头脑更冷静、清醒为好吧!

二、新京报从一开始就承载了无与伦比的关注与重视,一开始就成为时代演进的风向标,成为外界判断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项不容忽视的指标。

新京报在刊号申请和报名拟定阶段得到了传媒业界的有关领导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

北京市几位官员也多次亲自过问及动用行政力量干预新京报报名及审批事宜。这真是破天荒的事情。这件事情很不一般。新京报一定是审批过程中受到最多相干和不相干领导过问的报纸。一张小报更名改版这样的小事,都演变成翻云覆雨、明争暗斗的行政事件,这充分说明改革有多难,推动改革的人有多难。所有的新京报人都要打起精神,新京报一定要好好办,一定要办好。要给推动改革的人争光添彩,不能给推动改革的人添乱添麻烦,更不能让有的人找到攻击改革的借口。

白子超:"风向标"、"指标"、"行政事件"云云,反映出在程益中心目中新京报的地位及影响非常巨大,甚至是中国媒体改革的里程碑。然而,当局者迷。听说程益中只有三十几岁,办南方都市报又取得不小成绩,真是"后生可畏"。可他不够冷静,而亢奋、狂热之中看问题必然出现偏差,所以言过其实就不奇怪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家报业集团成立,不知当时广州日报负责人是否沾沾自喜,以中国报业改革"领跑者"自居?七年多过去了,三十多家报业集团成立,回首第一家集团,也并没有觉得成立早就伟大。

吕怡然:改革、创新确实不易。这种意识,这份自觉,难能可贵。相比南方,相比北京,我们的这种意识显得过于薄弱。无论是自主意识抑或借助行政力量推行改革,都是时不我待了!

三、从胎死腹中的北京时报,到一落地就遭到扼杀的京报,再到浴火重生的新京报,我们一出生就历尽沧桑、我们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由于历史上旧中国曾经有过一代名报京报,我们这张浴火重生的新中国新时代新北京的新京报,就义不容辞地承载了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我们,新京报人,义不容辞地要担当起中国报业领跑者的角色,要为饱经风霜的中国报业跑出一片新天地。

外界一般把新京报的创办解读为一次伟大的复刊行动。这实在是一个善意的、富有创造性的误解。我们尽管不敢掠人之美,但也不能数典忘祖。作为有理想的当代中国报人,我们在向纽约时报这样的国外报业巅峰仰望的同时,也要向本国史上难能可贵的报业传统致敬。知识分子的良心,从来就是奠定报业大厦的基石;知识分子的风骨,从来就是支撑报业大厦的脊梁。纽约时报如此,历史上的京报如此,新京报也理应如此。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看护,对理性的呼唤,对行政的制衡,对本真的逼近,对美好的追求,对公义的捍卫,对丑恶的暴露--这是超越国别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媒体的普世价值和终极价值,这也是我国执政党一贯倡导的价值,那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白子超:程益中年轻气盛,颇有点狂。我从来不轻易否定狂,相反还有点儿欣赏,因为狂者多少都有些本事,而且要干事,所谓"狂者进取"。程益中也确实是"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是白吃干饭的。中国的改革需要狂者。

对知识分子"良心"、"风骨"的呼唤可谓适时也,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确实缺少这些本来应该具备的本质属性。

吕怡然:这一帮"少壮派"的确给人以"狂妄"的感觉。但在这种感觉的同时,不妨反思一下,我们的思维是否太传统了?这个变革的时代难道不需要多一些"狂"气,多一点"矫枉过正"?老白说得对,狂也是要有本钱的,人家不是吃干饭的。问题是狂妄之后要拿出过得硬的业绩。否则,这种"狂妄"就成了笑柄。

第二部分新京报的优势

一、政治优势:

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一北一南,一个从思想上解除国人的精神枷锁,一个从行动上推动国家的改革进程。现在,这两家根正苗红的党报集团联合在中国首都北京协力打造新京报,符合中央文件精神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又得到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大力支持,其政治上的优势不言而喻。

二、体制优势:

由于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支持和批准,新京报与全国所有报纸相比,都更有体制创新的可能和空间。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领导把新京报列为试点,就是赋予新京报进行体制创新的使命,为全国新闻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探索经验,提供样板。两家党报集团以政治做后盾,以资金做纽带,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作经营,完全有可能建设一个法治化、现代化的报业企业,探索出真正有中国特色的报业之路。

白子超:这是不言而喻的。光明日报非等闲报纸,与它们合作,由它们主管,自然会得到上边的支持。不过,新京报并非纽约时报,中国不是美国,我还不大相信有传媒领域的"一国两制"。

吕怡然:不知何为"根正苗红"?这样的政治优势好像不是光明与南方的专利。

管理学告诉我们,有优势必然有劣势,优劣孰大孰小,能否抵消,能否扬优抑劣,这是在作一项决策前必须慎重掂量、分析的。奇怪的是这里只有优势却不见劣势,不知是疏忽了,遗漏了,还是故意回避?

三、经验优势:

南方都市报1997年正式创办出版日报的时候,当时的广州报业与现在的北京报业相比,竞争局面要激烈得多,市场化程度也要高得多;相反,就广告规模而言,广州根本无法与北京相比,过去无法相比,现在更加无法相比。那时候,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无论是发行量、广告额,还是影响力都同时达到颠峰状态。那时候,除了我们之外,几乎没有人认为南方都市报能活得下来。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会死得很难看。自己人对我们看不顺眼,对手根本就不把我们放在眼中。

现在,人们又把同样的命题摆在新京报人面前。不断有媒体研究人员问我,你们的对手会是某某报吗?最先灭的是不是某某报?我给出的答案是,新京报不是北青的对手,不是北晚的对手,不是京华的对手,不是信报的对手,甚至不是北晨的对手,在北京,我们不把所有的报纸当成我们的对手,我们根本上就没有对手!我们一个都不灭。京华是最不会灭的,尽管京华还不够强大,但京华是三个代表,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京华也代表报业的明天。京华绝对是新京报的盟友,因为新京报也是三个代表。又有人问,去年北京报纸的广告额是30个亿,还有你们的份额吗?我们说,我们不要这30个亿,我们要另外的30个亿。在北京,还有另外的30个亿广告根本就找不到合适投放的报纸。我们要办的就是这样一张适合更多更好的广告投放的报纸!

另外,报业市场是不是饱和了,不是几家平分秋色、不思进取的报纸说了算的,更不是几个一窍不通的理论枪手说了算的。退一万步讲,就算是饱和了,谁有资格剥夺消费者失去选择更好产品的机会和权利呢?!要是非得问我对北京报纸的看法,我要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张与伟大的国都地位相称的报纸。要是非得问我对北京报业市场的看法,我要说,北京报业市场最大的问题是,诸侯纷争,群雄割据,独缺王者。

白子超:与其说是"经验优势",不如说是"心理优势"。舍我其谁的气概,走自己路的决心,是改革者、创业者必备的心理素质。程益中不缺这个。你没听到他的言外之意吗--新京报要做北京报业市场的"王者"!

不过,演讲没有全面、深入分析北京报业市场的现状及走势,那么新京报的市场策略又是怎么制定的呢?实在想不通。光有"我要另外的30个亿"的雄心是不行的,那不过是"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另外的30个亿,意即北京报纸广告投放的增加部分,谁进行过科学的测算,这要多少年?按演讲最后部分发展目标的宣传,新京报大约五年后可以有30个亿广告额,可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北京报纸(仅仅是报纸)广告总额有没有60个亿呢?我不清楚。我有点怀疑。

吕怡然:说自己没有对手,这似乎有点自欺欺人,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对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说没有就没有的。正视对手,是自信的表现。"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才是明智的。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任何人都不是对手,不值一提、不屑一顾,好像过分轻敌,过于自大了吧!

"没有一张与伟大的国都地位相称的报纸"?有目空一切,忘乎所以之嫌。别忘了这是在中国,在中国的首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那是聪明人的作为吗?

四、资源优势:

1.人力资源优势。凭借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尤其是南方都市报的名望,新京报很快就从全国各地网罗了1200名报业精英人才,其中采编及经营、管理骨干300多人,个个都是全国各地最好报纸中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和中坚力量。人人都是精兵强将,人人都是身怀绝技。我敢说,新京报已经有了全国最佳的报业管理团队!这是我感到最自豪的地方。我甚至觉得,新京报的管理团队可能比现在的南方都市报还要职业、还要精锐、还要整齐、还要有战斗力!另外,南方都市报本部已经集结了3500名报业大军,兵强马壮,蓄势待发。计划到明年底,整个南方都市报系将达到8000人的规模。这都是新京报可以整合的人力资源。我可以负责任地讲,现在没有我们办不了的和办不好的报纸。

2.信息资源优势。我刚才讲到,明年底南方都市报系将达到8000人的规模。这8000人中,采编一线人员有1000多人,分驻广州、北京、深圳和上海四地,这是中国目前最厉害的报纸内容采集和制作团队。同时,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还有50多名驻国内主要城市记者、30名驻国外记者,这些都是可以充分调动和激活的信息来源通道。到时候我们就会拥有最丰富的、可供整合共享的报纸信息。我们现在正在搭建一个平台,把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南方都市报系的信息资源整合在这个平台上,实现系内信息完全充分共享。新京报可以整合的是三四家日报的内容资源,除了新京报本身强大的原创内容之外,还可以同步吸纳三四家日报之精华。换句话说,我们用的是办四五家日报的信息资源、内容资源来办新京报。

3.资金优势。新京报所有的本金,完全来源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两大集团系统内。除了两大报业集团的资金垫底之外,新京报更有南方都市报强大的流动资金做后盾。只要有必要,我们可以调动南方都市报每个月1亿元以上的现金流,确保新京报运转一切正常。这一点我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可以说,现在没有哪一家报纸的经营状态像南方都市报这么好。今年,南方都市报的广告额将达到13亿元,居全国第二,赢利将达到2亿元。现在,南方都市报的发展势头还很强劲,运行还很健康正常。报业的合作经营或者资本进入,最担心的是出现本金不足、后续资金又无法按时到位的情况。在新京报,这个后顾之忧得到解决了,根本不存在了,请大家放心。

白子超:暂且承认新京报具备上述这些优势,那么劣势呢?困难呢?一句都没说!我不知道程益中作为一张大报的总编辑,分析问题怎么会如此简单和片面。一个综合素质很好、综合能力很强的人才,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看不到自己实际存在的缺点、不足和劣势,看不到自己可能面临的问题、困难和曲折,很难不碰钉子、不吃败仗而一帆风顺。也许,新京报内部真的一点缺点、不足、劣势都没有?(我不相信)。即便如此,外部的困难、前进的曲折总会有吧,不预先估计到而且分析透,也是不行的。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毛泽东同志常说的一句话,叫"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文革"以后曾屡遭嘲笑,而我以近六十年的生活经验证明,它是一条真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事物规律。

吕怡然:以招兵买马1200之众办一份报纸,尽管与南方都市报8000人的规模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却也令人咋舌。无疑其中包含着发行营销人员。而如果每家报纸都在发行上自成体系,各自为阵,符合集约经营、规模效益的原则吗?"人多力量大"的理念,似乎与如此现代、时尚的新京报做派不太协调吧!

第三部分新京报的宗旨

新京报的宗旨,浓缩成一句口号就是:"负责报道一切。"

一、新京报口号"负责报道一切"阐释如下:

新京报的口号是:"负责报道一切"。新京报致力于对报道的新闻负责,一切新闻和一切责任。有责任报道一切新闻,追求新闻的终极价值和普世价值;更有责任对报道的新闻负一切责任,包括政治责任、经济责任、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

新京报至高无上的责任,是忠实看护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

新京报遵守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尊重社区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在体制内行使媒体的权力,开展建设性的舆论监督;认同意识形态产品属性,奉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树立理性观念,指向零度情感,探索客观报道模式,努力重组事件、再现事实、还原真相;宣传有正负之分,新闻有真假之辨;有不可以报道的真新闻,但不可以报道假新闻;遵守新闻道德,尊重新闻规律,追求新闻价值,讲究新闻方法。

白子超:与新民晚报的"飞入寻常百姓家"相比,东方早报的"影响力至上"、新民周刊的"我们影响主流"截然不同。而新京报的"负责报道一切"又有新意。我非常希望他们能做到,尽管我知道他们不可能做到。一句口号而已,不必要求过高。

吕怡然:"负责报道一切",耐人咀嚼,却又感到有些费解。被誉为"档案纪录报"的纽约时报,自1897年2月10日至今,在其报头左侧每天写着的是"一切适于刊印的新闻"。与之相比,"负责报道一切"显得不成熟、不科学,难以令人信服。世间的"一切"都能报道吗?能报道得了"一切"吗?诚然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对一句口号求全责备,但作为宾语的"一切"和作为状语的"一切",哪个更确切妥贴呢?咀嚼一番,不难感悟。

第四部分新京报的办报理念

说到办报理念这个问题,我就想到,在新京报筹办的这段时间,别有用心的"同质竞争"之说如影相随。这是最不尊重新京报的一种说法--同质竞争?谁跟你同质?你的质值得同吗?除了我们都叫报纸,我们没什么相同的。同质同质,只是纸质相同而已,不是性质相同、不是品质相同、不是本质相同--更是道不同!我们不是一路货色。

白子超:终究是年轻人,火气太大!即便有人说是"同质竞争",你也可以不理会嘛,何必大动肝火,出口伤人?在一般的人际交往当中,激动得越厉害,话语离真理越远。程益中说新京报与其他报纸"质不同"、"道不同"就是怎么也解释不通的话。难道新京报不是党的工具、人民的喉舌、信息的载体吗?如果是,那么"质"就相同,"道"就相同。宏观地看,新京报只能与其他报纸是"一路货色",不然的话,难道真能办成纽约时报中文版吗?

吕怡然:此言显然有失偏颇了。既是竞争,就无可避免地有同位竞争、同质竞争,这也是客观现实,何必矢口否认呢?不屑与同业为伍,以显自己之异族另类,实在没多大意思。

在南方都市报创办之前,全国所有的四开报纸无不以新民晚报作为照搬照抄的模式。在南方都市报创办之初,也有人教育我们说,去向人家新民晚报学习学习吧。南方都市报的回答是:假如现在有人用枪顶着我的后背说,要么学习新民晚报,要么去死。我的回答是:让我去死吧。全国已经有400多家新民晚报了,再多一家叫"南方都市报"的新民某报有什么意义!说真的,新民晚报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那么多渺小的报纸在衬托它。

南方都市报的成功,就是反抗了人类创造力的惰性,就是反抗了时间和空间对人类的束缚,对创造力的可能性不断地进行探索,对智慧不断地进行挖掘。有一位很有名的内地都市报老总曾经半开玩笑半严肃认真地问我:"全国所有的都市报和绝大部分日报都去我们那里取经学习,惟独你们南方都市报没去,为什么?"我也是半开玩笑半严肃认真地回答:"我们不是不去你们报社学习,我们是不去所有的报社学习的。不过总有一天所有的报社都会来我们这里学习。"事实已经雄辩地证明,我们没有说过一句笑话。

各位同事,新京报要拿出比南方都市报还要大还要倔强的创新劲头来!世上一切进步都是创新的结果。没有创新、没有超越,就没有价值、就没有明天、就没有生命。不创新,毋宁死。在中国,在北京,由于历史的原因,报业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起点还很低,水平还很低,与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形象极不相称,与我市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极不相称。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我去上海出差,住在与世界同步豪华的宾馆里,早晨坐在明亮安静的餐厅里喝咖啡吃牛油面包,遗憾的就是找不到一张可以看一眼的当地报纸,这时候就有一种独立于世界之外、被世界抛弃的感觉。这不是一件小事情。这样的城市还敢说自己是国际化大都市吗?还敢说自己是世界的一员吗?报纸是城市的形象、门面和口碑!报纸办得不好,城市的形象就受损,城市的门面就难看,城市的口碑就不好,城市就显得畸形。报纸更是城市的灵魂,报纸办得难看,城市的心灵就不美好。这会影响投资形象的!从吸引外资的角度,看在经济发展的份上,我们也要把报纸办好。

白子超:新民晚报50年代、80年代、90年代前半期的成功,确实缘于"创新"。关于"创新"的基本道理,程益中说得不错,所以作为新民报人的我,对他激烈的言辞并无不快。我只是想补充,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基础上产生的;发展是一根持续不断的链条(有断裂也会自然而然连上)。

程益中是直爽、坦率的。然而,"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直而无礼则绞"。这个"绞",是忽切(沪语急吼吼)、偏激、尖刻之意;也有人解释为绞紧的绳子,一定时候可能绷断,即坏事,亦通。上海的报纸数十种,总体确实不能令人满意,与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不相称,但"找不到一张可以看一眼的当地报纸"不仅是不够实事求是,更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过度狂妄。

吕怡然:我们的老白对年轻人是很爱护的,对有"棱角"的人更予以厚爱。所以连他都认为这位年轻的总编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过度狂妄",可想而知。当然,老白时而发作的"狂妄"之中蕴涵着他的真知灼见。同样,程益中所言也不无道理。对报纸的现状,谁会真正满意?但以一种"天外来客"的姿态大驾光临,以"救世主"的架势横空出世,愤世嫉俗,百般不满,这高明吗?

一、定位:参与全球报业竞争,融入国际主流社会,接轨世界资本通道,创报业最现代化的经营体制,建国家最职业化的报业团队,办北京地区最国际化的严肃报纸;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北京群众,贴近北京实际,贴近北京生活;扎根北京,报道北京,服务北京,越是北京的,就越是中国的,也越是世界的,北京化就是国际化,北京特色就是国际特色;咬定高端,吸引中端,团结下端,成为北京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和主流社会的首选和必读的报纸。

白子超:我理解,程益中意图讲新京报的内容定位,但语焉不详,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讲到。他讲的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办报方针。办报理念、办报方针、内容定位是三个层次的概念,虽然它们密切相联。

吕怡然:定位于"国际"、"世界"、"高端"、"主流",雄心勃勃,令人感佩。然理想与现实并不总是手牵手的。这样对定位表述,难免令人担心是否有些好高骛远,不着边际。全面是全面,高级是高级,但"实在"缺席了,"乡土气"不见了。

华盛顿时报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吧?他们的总编辑至今仍坚称:我们完全是一家地方报纸……我们绝不是全国报纸。对此,该作何感想呢?

二、读者:正确处理读者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要建构读者数量和质量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统一,既追求读者数量,也追求读者质量,既不能用读者质量高掩盖读者数量少,也不能用读者数量多掩盖读者质量低,没有读者数量,就没有读者质量;没有读者质量,也就没有读者数量。我们将深入分析和全面掌握新京报目标读者群的所有情况,建立详细的读者群档案资料,务必做到有的放矢,弹无虚发。具体而言,新京报的读者是北京地区副处级以上政府公务员,国内外大中型企业中国总部部门经理以上管理阶层,泛文化产业有成就的专业人才,商场上的成功人士,各国驻华使馆外交人员,有房有车的市民,深居简出的退休高官,神通广大的高干子女,收入可观的自由职业者,奋发向上的有为青年和大学生,海内外来京办事出差旅游并且养成了看报习惯的人士;年富力强,中坚力量,成长阶层,活跃分子,实力人士。

白子超:读者定位够详细了,无须置评。

吕怡然:请注意,程益中前面在说到定位时提出,"咬定高端,吸引中端,团结下端"。但到了这里,在囊括了几乎所有"社会精英",将"高端"一网打尽的时候,却将"下端"乃至"中端"抛弃了。对读者的质量与数量作了有辩证色彩的阐述,但落到实处的,却只有"质",少了"量"。如何"吸引中端,团结下端"?读到这里,感觉只是虚晃一枪而已。

其实,任何一份报纸的定位都应该包括性质、读者、特色等诸方面的定位。而这些都应是和谐统一的、相对平衡的。拿捏不准这几方面的定位,实际是危险的。

三、特色:光明日报总编辑袁志发有一句名言:"性格决定人的命运,风格决定报纸的命运。"这句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新京报的特色风格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1.法制精神,法律意识,人文色彩;

2.敬业精神,专业意识,职业色彩;

3.立场坚定,特色鲜明,风格统一;

4.负责任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清晰的品质诉求;

5.高起点,高规格,高品位;

6.积极,稳健,有见地;

7.大气,从容,平和,严谨,扎实,明朗,优美,雅致;

8.充满创新力量,充满卓越精神;

9.不知疲倦永不妥协的审美追求。

白子超:"性格即命运",这是外国文学家的一个概括,很有道理,但只是一个方面的道理。一个人的智商、品德、文化(不仅仅是知识)、思维方式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命运。还有各种外部客观条件,包括机遇。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才能真正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报纸命运亦如此。

程益中关于新京报特色的阐述,太口罗嗦了。

吕怡然:现在我们是隔岸观火,尚未看到纸质的鲜活的新京报。所以其实是没资格对其说三道四的。去网上看看北京读者的评报意见,感受一下初生态的读者舆论场,再来说程益中的"特色论",也许会另有一番滋味。

第八部分新京报的未来

新京报在2004年发行量达到50万份,广告额达到3个亿,即使亏损1个亿,也是合理的,也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事。我们决不做小买卖,我们决不办起点低的报纸,我们决不要成长的过程。我们栽下的是参天大树,不是一脚就可以踩死的小苗。我们不是来试水深水浅的,我们是有备而来的。我们来了就不打算走了。新京报2005年持平。新京报2006年赢利1个亿,新京报2007年发行量达到150万份,广告额达到20个亿,纯利达到5个亿。2008年,也许万花飞谢,也许落英缤纷,但新京报大树特立!跻身世界报业之林!再经过几代报人的努力,新京报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21世纪中国最有责任感的报纸,一张与大国地位相称的报纸,一张承载着中国报人希望与梦想的报纸。

白子超: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评语中的古文均引自《论语》。古时候的人不轻易说话,尤其是许诺,是因为以自己的行动跟不上为耻辱,也就是说唯恐做的不如说的好。程益中没有这种境界。他的口气很大,大到叫我有些吃惊。也许我是个庸人?或者因年老而保守?我也学学程益中的态度:任人去说吧!反正,我不相信新京报的灿烂前景会像程益中自夸的那样。好在我还不满六十岁,身体状况也不错,几年之内死不了,看得见新京报的步伐。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吕怡然:但愿宏伟远景变成事实。我们翘首企盼,祝愿北京乃至中国传媒的这艘"旗舰"旗开得胜,高奏凯歌!

猜你喜欢

新京报白子京报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最好的数学老师
《每日电讯报》和《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新闻评论的比较
《新京报》早期营销策略检讨
现场实时视频直播:《新京报》两会报道的媒体融合实践
视频直播给《新京报》新闻生产带来的改变
药食同源蔬菜——白子菜
《光明日报》与《新京报》南水北调报道的新闻图式分析
《花千骨》小说原著与电视剧版结局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