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驱动本土并购市场前行
2004-04-29窦丁
窦 丁
2003年的“非典”事件和持续的证券市场低迷未能抑制中国并购市场的巨大乙活力,在国内民营经济高速增长和全球公司在中国的强力扩张的压力下,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改变了按部就班地在自身改制的圈子踟躇不前的状态,在2003年末突然发力宣告以重组并购为主要手段进行产业整合和建立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资本市场主体——并购市场正在摆脱证券市场长期的钳制破土而出,寻求在主流经济的突破。而且中国企业在并购领域交易方式和定价基础等市场导向的并购操作层面上正在与全球并购的格局趋同,甚至影响全球并购的周期与走向。2003年的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从几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潮流。
构筑国家经济安全底线
“入世”后,全球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竞争已经不仅是对市场资源、核心商品制造能力的争夺,而是对一国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发展能力的掌握。中国经济20多年的市场化改造使得国计民生获得极大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与全球经济同步而形成的脆弱性。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在面向市场化的过程中不得不同时担当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使命。
2003年,中国电信收购六省市电信资产使中国电信的经营地域将扩大至10个省(区、市)。此前中国电信先后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多家公司通过多轮谈判,最终以低廉价格收购了多条国际海缆,从而控制海底光缆总数达到20条。中国电信利用垄断权力和独特的资本市场资源加速并购的步伐至少在表面上构筑了一道抵御全球公司争夺中国市场的防线。在同样重要的能源产业,中海油继收购里海油田股权之后又在5月斥资5 43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公司天然气项目5.3%的股份,成为第一个被允许购买澳大利亚天然气资源的中国公司。就在中海油收购了里海油田8.33%股权一周后,中石化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剩下的8.33%股权,而中石油目标是2005年控制海外原油3000万吨。
近年来,中国的三大巨头大力收购国际能源资源正是中国能源安全战略走出去多途径多元化的具体步骤,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正在建立自己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产业整合正在各个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渐次展开,大型国企的重组与并购动作紧密维系着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我们关注国资委的指导原则与操作细则,希望能在中小企业重组并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重新认识全球竞争的环境和大型企业的功能,在改制的同时建立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国家经济的主力军。
跨国并购交易的升级
无论在数额、影响力、还是在交易方式上,2003年的跨国并购交易都有显著的升级而且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同样是大手笔动作。
TCL与法国汤姆逊合并重组而形成的TCL汤姆逊公司资产净值将超过4.5亿欧元彩电年量达180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基地。TCL利用汤姆逊的技术和产品资源,又可以通过它绕开贸易壁垒的限制,而汤姆逊公司与TCL合作有望使其中国业务实现突破。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是迄今为止中国金额最大的一宗高科技产业海外收购,京东方将通过此次收购获得HYDIs的厂房和相关建筑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再加上专利技术以及全球市场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并可以直接进入国内显示器高端领域,同时进入全球市场。在中国企业大步走向海外的同时,全球公司也向中国市场深入疾行。在经历了漫长的七年谈判后美国柯达收购中国乐凯股权终于步入了红地毯。乐凯曾经背负了太多的民族责任而柯达这一最早进入中国的世界感光材料巨头也表现了太多的固执,但是中国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节节进逼迫使双方下了最后的决心。
资本金不足和巨额不良资产是中国银行界路人皆知的两大顽症,继2002年多家国际银行纷纷注资中国地方商业银行后,2003年12月,恒生银行、GIC、IFC宣布将联合收购兴业银行股权,这是迄今为止外资在中国银行业最大的一笔投资,也是国内银行业一次引进外资股东数最多、八股比例最高的一宗交易。花旗集团收购中国银行不良资产体现了国际金融资本曲径通幽进入中国新的赌注。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国并购的十大事件中,八项事件都涉及跨境并购交易。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并购交易已经成为本土并购市场的驱动力量。
资源控制及收购主体民营化
南钢联合要约收购南钢股份、北大方正收购苏钢集团位列世界钢铁业前两位的钢铁巨头卢森堡Arcelor钢铁公司和新日本制铁近期联手国内最大钢铁企业宝钢集团、刘永行领导的东方希望集团对于铝业资源的投资整合等等。并购成为旨在控制资源的新一轮投资的基本模式。而民营企业牵头的多元并购投资主体的出现更是改变了中国资源产业投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上游产业的投资并非如同政府期待的那样是以收购重组国有企业为条件的。当国有企业的收购和管理成本大于重置投资成本时,真正市场导向的企业家是不会考虑重组并购模式的。在企业获益与政府减负之间的竞争博弈中,所谓”国有资产流失”的判断看来必须从动态的角度理解。束缚在账面净资产的游戏中,忽视投资市场的机会成本,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的态度,有可能是导致资产流失的真正根源。
上海东方控股收购高速公路经营权荣海领导海星集团在陕西地区修路、宁波大桥的集资建设等也是由民营企业担纲进入过去只有外资和国有垄断企业才能运作的领域。过去这些资源产业动辄几十亿或上百亿的投资,长达几年的审批过程,无休止的专家论证.往往劳民伤财,而且不合商业周期。管理功能上避免了重复建设,市场功能上造就了资源浪费。如今,民营企业一马当先,以市场机制调动资源并承担风险,应是急国家之所急的好事,何乐不为,
我们祈盼更多的核心产业如电信公用设施能源金融等都能尽早地向民营企业开放。
新经济卷土重来
在沉寂多年后,伴随中国网络股在华尔街的急剧升值,新经济力量再次成为今年的并购焦点。接近年末,几家网络股票都先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使得老牌网络公司苏醒过来呈“沙场秋点兵”之势。雅虎香港收购中国3721网络公司张朝阳的搜狐也接二连三地并购扩张,在年末的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上久违多时的网络领袖也重新粉墨登场,富豪榜上又是扶摇直上。相对于在改制中蹒跚前行的国有企业,在积怨中勉力成长的民营企业新经济领袖们的确是轻装上阵可以无所顾忌的骑士。依靠着如此广大的市场和相对宽松的经营环境中国的新经济企业与国际同类企业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还要更为优越。我们希冀着他们的成功并更为有力地推动中国并购市场的活跃与成熟。
2003年最值得关注的一件大事是11月中旬国资委举办的近千人参加的“并购重组国际高峰论坛”和12月中旬发表的《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与以往的风格不同,这个意见对于国有企业改制的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交易管理、定价管理、转让价款管理、依法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管理层收购等10个主要环节和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政策要求。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对管理者收购的限制、产权交易的竞价要求。阻止政府不负责任地,砸锅卖铁、加强大型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明确思路,无疑是符合国情民意的举措。这些措施的及时、清晰、到位,应是历年类似政策中少有的,也体现了政府的专业化水准。有理由相信2004年中国国有企业的大重组和产业整合将为中国并购市场带来结构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