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过年饮食趣闻
2004-04-29林芳珊
林芳珊
台湾民间的春节习俗与他们在海峡西岸主要祖居地——闽南地区大同小异,有“时年八节”之说,而春节则为八节之首,因此倍受看重。
台湾别具情趣的过年,从腊月廿四便拉开序幕。这一天,家家“扫尘”后,有的人家开始换贴新年画、新春联,烘托节日气氛。这一天,家家户户要买又甜又黏的供品,放于灶台的“司命灶君”前,泡沏起工夫茶,然后烧香放鞭炮,为“灶君”送行,让他“好话传上天,坏话去一边”。台湾同胞习惯在家具上贴个“春”字,但米缸就不贴“春”,乃因台湾方言的“春”与“伸”谐音,粮食有“伸”余,意味人口少了,不吉利。所以,米缸大都贴个倒置的“福”字寓意“福到了”!家家户户祀神祭祖,称之为“辞岁”。外出的亲人除非特殊情况,都得回家“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台湾有句俗语说:“年夜没返没某(妻),清明没返没祖”,说的便是年夜合家团聚的意义。年夜饭中,几乎少不了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全鸡,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隐喻“年年有余”的大鱼,寓意新年“好彩头”的萝卜(台湾同胞称萝卜为“菜头”,与“彩头”谐音)。多数家庭要买血蚶(一种名贵的海洋贝类)、贝象征金银,吃剩的贝壳要收存好,不能乱扔。
除夕之夜,要盛碗“春饭”(也称隔年饭),放到翌日。“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一两朵梅花状、写有“春”字的纸花。台湾方言“春饭”同“剩饭”,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甘蔗是台湾的一大特产,有的人家在大门两侧,分置两株带叶的甘蔗,蔗杆箍着红纸条,人称甘蔗闩门,寓意甜蜜盈溢家门。每当吃守年夜饭后,人们就会将事先买好的几根甘蔗,剁成一节一节,全家人围坐一起分着吃。俗信甘蔗节节甜,一节一节地啃,来年的生活会如甘蔗一样,一日一日甜美起来。台湾民间还有俗谚说:“年夜食蔗,新年齿不痛”。甚至有人将甘蔗节看成人的脊骨,说是年夜吃甘蔗会壮脊梁骨呢。台湾民间年俗,还要蒸年糕。红龟糕,如碗面大小,形体像一只龟,用龟印模印制,外染红色,用来象征人们益寿延龄。除夕之夜,居家厅堂习惯红烛通宵长明,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守岁寓意迎来“天增岁月人添寿,春满乾坤福满堂”的新一年。零点准点,家家大放鞭炮迎春纳福,谓之“开新正”,但当年有丧事的人家就不兴燃放鞭炮。
正月初一,人们起早穿上节日新装,这一天外出,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年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年。多数人家备有金橘蜜饯(俗称“金枣”),亲友来临,先请吃金枣并呈上一句吉语:“吃金枣,年年好!”台湾春节禁忌甚多,如正月初一不能洗衣,不能动刀,不能打骂人,不能在井中打水,好让井妈安静休息一天。如果小孩失手打破碗碟,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或“落地开花”、“碗豁嘴大富贵”之类的吉语。
“宝岛风俗鲜,无橘不成年”。每逢新春佳节,台湾民间用柑橘祭祀祖先,拜年贺岁,赠友请客。台湾同胞习称柑橘为大橘,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因而,柑橘更成为象征吉祥如意,人见人喜的热门水果。正月里,在台湾几乎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要备办“大吉”(柑橘)迎客访友,拜年送礼。柑橘便俨如吉祥物,也是最传统、最热门的节令佳果。
初七这天要吃七样菜合煮的菜肴,其中不乏芹、葱、蒜,寓意勤劳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