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味饺子

2004-04-29张君默

台港文学选刊 2004年10期
关键词:面皮饺子

张君默,广东人,1939年生,早年从职记者,自1977年起,连续十年任职《明报》编辑,并于《明报》副刊写随笔专栏。著有《粗咖啡》、《玉艺》、《玉典》和《聚散匆匆》等。

有句话说吃得是福,那么,我这个自幼便在米饭文化中长大的岭南人,也学会了喜欢吃饺子,应该是一份福气了。

饺子是面食文化中的一个大类,虽然大同小异,都是用一层面皮包裹着些许菜和肉,可是几十年下来,吃过各省各地的饺子,知道它们的丰富和多姿采,特别是各不相同的滋味,与米饭实在不相上下。

香港素有美食天堂之称,当然也吃得到饺子了,在超级市场可以买到急冻的,也可以在饺子店吃到即做的,可是奇怪,在香港我宁可吃道地的云吞,是觉得欠缺了一些风味的缘故吧?反而在外省人家中吃过几次,印象则是很深刻的。

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文友夏婕约了我们一群写作人,去她位于九龙的家里,吃她与丈夫亲手做的湖北武汉饺子,面擀得又粗又厚,馅料是剁得很烂的肉和白菜。用白水煮熟,一大盆一大盆端出来,看得我们这些习惯于吃米饭的广府人哗然。她说他们武汉人,每吃必尽三十个,思量我们可能吃得少些,只给我们每人预备二十几个。

我们没想过会有这么大的饺子,蘸着辣酱吃,又香又可口,再加上主人夫妇的拳拳盛意,便开怀大嚼起来。可我尽管放尽了量,也只能吃得下十二个,已经算是吃得较多的一个了。

文友李洛霞新婚之初,也约我与友人去他们的新居吃饺子。李洛霞祖籍上海,为了这顿饺子,她特地请它妈妈到来一起做,做好了放进冰箱,人客到了,便拿出来用清水煮。上桌时,一碗一碗的,饺子浸在白汤里,桌上除了酱油外,还有一些冷菜。饺子是拇指大小,韮菜猪肉做馅,面皮擀得极薄,可以透出韮菜的颜色,作客时吃起来没有压迫感,这才知道,江南人吃饺子,到底吃得精致一些。

此外,在香港就没有吃饺子的更好记忆了。

记得初游北京,在导游的怂恿下,也是慕名之故,便参加了一席“饺子宴”。宣传上说,这是一家极负盛名的饺子店,师傅的一双妙手,可以做出一百几十个款式的饺子。简直把饺子提升到可作艺术作品去欣赏的层次。待各人在席间坐定,饺子相继上桌,有用大瓷盆子,也有用蒸笼,当中搁着拇指头大小的饺子,各种颜色都有,伸着长脖子的白天鹅还有一对黑眼睛,绣荷包上翻出花边,有橙色的橘子,金色的鲤鱼,黑色的菱角,又有兔子、佛塔、绣鞋……师傅的手艺与细心令人感动,心想就这样一口吃了岂不可惜?可这分明是饺子,不吃便要饿肚子,也只好在一片称赏与惋惜声中跟随着举箸。虽然说眼前的饺子有菠菜面皮、甘笋面皮、鸡蛋黄面皮、紫菜面皮与黑芝麻面皮等,馅科也有白菜、韮菜、猪肉、羊肉、鸡肉与鲜虾等的分别,可是吃进嘴里只觉得味道与口感都一个样,是味觉迟钝之故罢了!会再去吃第二次吗?同桌的人大都说不会。

想起来,倒是$阳市那边的老边饺子店现实得多。$河区那家一百七十多年的老边饺子店,卖的饺子有三百个款式,做馅料的除猪鸡牛羊之外,更有马肉、驴肉与骡子肉。饺子外形与大小都是家常所见,用开水煮熟上桌,一个款式放一个碟子,桌上再放置一个火锅肉汤,另外七八种蒜子辣子酱油等配料。一桌十个人,尝了二十款的饺子,吃罢都交相称赞,说又好吃又长见识。结账才一百五十元,多么便宜!

回头再说在北京吃饺子吧,在今日随处都可以买到机器制作的现成饺子下,原来不少家庭仍然认为,要不就吃面条,要吃饺子,必要在家自己做的才好吃。去年我与妻子在北京,便被一对年轻夫妻邀请回家吃饺子。

这对年轻人,女的在大机构做会计副主任,男的在房地产公司任经理,去年才在靠近首都机场的一个新社区购了新房子,可称得上是新一代的中产阶层,他们为生意应酬或与朋友相聚,上馆子要不是吃火锅便是吃小菜,醋溜黄鱼、红烧鲤鱼、东坡肉与葱爆羊肉等,什么都吃,就是下吃饺子,因为年轻的丈夫认为,饺子还是他们家乡吉林的才好吃,吉林的饺子,要数他丈母娘做的最好吃。他说得很认真,哄得他妻子眉开眼笑。那天在家做饺子,便特地开小汽车,老远地把刚下岗的丈母娘接到家里来。

他丈母娘才五十岁,是个又健康又健谈的女人,说她最喜欢包饺子,因为包饺子必定一家子人,切肉切菜、擀面、捣饺子,都是融洽温暖地聚在一处,一起动手,一起聊天,即使地女儿交叠双手坐在一边只管吃,她看着也喜欢,特别是来了客人,包饺子吃是最好的事情了,未到春节便像过春节。

那天我与妻子参与了他们的家庭聚会,便很感受到这位还带着浓厚传统感情的女子所说的温暖气氛。她所做的饺子是菜肉做馅料,然后用白水煮熟,是很家常朴素的那种,还是为了客人的缘故,面皮例外地加进了鸡蛋。看他们一家人吃一个饺子咬一口生大蒜,挺有滋味的样子。对我们来说,饺子实在不怎么样,叫人感动的,是他们带出了那份远在东北老家的风味。

同样是在北京,有那样一个寒风冷雨的早上,竟然吃到一次没带感情成份的好饺子,那个好吃法,至今还有很深的记忆。

那年路过北京是深冬,逛罢红桥古玩市场,听说地坛公园旁边也有条古玩小街,有许多专卖邮票与古钱的小亭子。次日起了个早,便拉着妻子要去走一遭。当时风雨连天,气温约莫接近摄氏零度,又是个星期天,街边的小亭子没有谁肯开门营业。这是做旅人最感气馁凄苦的时刻了,这时往旁转进一条胡同,看见一户家庭式的小店子生着煤炉,上面的大锅子冒出腾腾蒸气,想必是个避寒躲雨的好去处,二话没说便冲了进去,在小板桌跟前的小櫈子坐下,不管卖的是什么,便吩咐来两碗热的。

店家是位和气老人,很快便端来两碗热得冒烟的食物,必是看见我们是外客模样,谦谦地说:“我们这里只卖肉汤饺子,没别的了,都是附近上学的孩子吃的!”

我说:“没要紧,只要是烫热的就可以啦!像这样的鬼天气,又冷又下雨!”

“您俩是外地人吧?依我说,这才是开始,今年的春节还有得冷哩!”老人袖着手,安详地坐在火炉边说话。

我们不再打话,刚从严寒中来,有些热热的东西到肚才是正经。老实说,第一二口是连汤带饺子一起囫圃吞下的,可是尽管如此,那些鲜甜的肉汤、又软又香的饺子不能不引起我的注意。细看那个宽口的大碗,汤水里面挤着的饺子少说也有十几二十个,是我吃过的饺子中最细小最精致的了,连汤带饺子,一口可以吃进两三个。正合一句“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妻也诧异地问我:“很好吃是不是?”我说:“嗨!何止好吃,简直是天下美味!”说罢便扬声:“老板。给我再煮一碗!”妻也赶紧说:“我也多要一碗!”

两人很满足地吃罢结账,老人伸出四根手指说:“四块。”我便做口算:“四碗就是十六块。”老人更正说:“一共四块!”

啊,太便宜了!天下还有这么又便宜又好吃的饺子吗?只记得几年前,在西安市集内一家老店,吃到的羊肉汤饺子差堪媲美,后来再游西安时要去吃,却忘了路之远近,要问路又不记得店子的名称。

有过以往的经验,便趁留在北京的日子,觑了个晴天,特地为吃那家胡同小店的饺子,顺带游逛地坛公园旁的古玩小摊子,却是那么不凑巧,寻到时,店子的门关得牢牢的,原来连个店名也没有。自己尝不到第二次,徒呼荷荷不说,要是介绍给别人,要待怎样去说明呢!

猜你喜欢

面皮饺子
创新微议
一碗面皮“锁住”家乡的味道
幸运饺子
半个饺子
饺子
饺子浮起来了
面皮汤
美味的饺子
特色葱油饼
少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