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改革不会中断
2004-04-29张文魁
张文魁
可以给国有资产一个“定性”,它其实是“企业养人资产”,说它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已名不副实
在谈论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之前,我想先对中国国有资产的基本状况做一个剖析。
首先,是量的概念,也就是说,中国的国有资产到底有多少。从2002年底的数据来看,中国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有七、八万亿元,分布在大概十五六万个国有企业当中。所以,国资总量庞大,但分布很散,几乎是无处不在。
其次,不要对国有资产如此庞大觉得骄傲,因为国有资产收益率非常低。国有工业企业净资产利润率是6.9%,而非国有工业企业是11.7%。更重要的是,这仅仅是一个账面上的收益率。
第三,要强调的是,账面上的净资产利润率也是画饼充饥,国家作为出资人,其实是拿不到的。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实现的利润并不交,不给出资人分红,国库拿不到这个钱,一般都是在企业留用。
第四, 尽管账面上有77000亿元的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但其中有很多隐性的负债。当这些资产真正进入市场的时候,譬如接受民营企业或外商的重组,市场给这些国有资产定价时,首先就是要把不干净的资产擦干净,这样算下来的话,其实国有资产所剩无几。
世界银行作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在对东北国有资产经过调整之后,发现基本上是负债,是负资产,根本没有净资产了。
因此,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对中国这么多国有资产有一个“定性”,它其实是“企业养人资产”,说它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已经名不副实了。
经营性资产也就是资本性资产,应该能带来资本收益,而中国的国有资产出资人根本得不到资本收益,这些是养人的资产,养几千万人国企职工的生老病死,而且还养不好。因为是通过企业来养,不是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来养,所以叫做“企业养人资产”。既然有这个判断,就应该期待通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来达到一个目的,即“国资变社保”。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干脆把现在已经名不副实的国有资产,通过产权改革来转换成名正言顺的社保资产,来建立一个相对完备的社会安全网,既然是养人,就通过这个社会保障性安全网来养人,而不要用企业来养人,因为企业养人是很浪费的。
同时,通过产权改革,国有企业可以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如果能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既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又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要尽力避免国资流失,但改革的方向不会改变,改革的进程也不会中断
当然,即使这样的改革设想是好的,也要非常注意,尽量避免改革中的负面结果。早在2002年,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课题中,我就提出中央国资委要在四个方面“定规矩”:第一,决定国有资本的控制范围;第二,确定国有股转让的公开性竞争性程序;第三,确定国有股转让收入主要用于人员安置、债务偿还和充实社保资金的使用办法;第四,制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内容和格式,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社保预算之间的资金通道。
为什么要提出这四个规矩?就是认为国资全部退出是不行的,就是担心出现大规模的国资流失和资金的胡乱使用。
为什么那么担心大规模的国资流失?一方面,国资流失是很不公平的,另一方面,国资流失也使会得国企产权改革的进程受影响,1998年的情况就是如此。
但这一次,我是很有信心的,因为我们早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要采取有力措施,国资流失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防止的,国资流失的现象在现实中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纠正和克服。
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先后出台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暂行办法》,在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交易管理、定价和价款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措施来防止国资流失,同时,也对管理层收购提出了规范办法。
我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这两个文件对于防止国资流失的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国资改革和国企产权改革将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健康地进行下去,改革的方向不会改变,改革的进程也不会中断。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