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兴衰之辩
2004-04-29
2004年8月28日到29日, “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届深圳高峰会”在深圳五洲宾馆举行。主题为“全球大变局时代——中国企业的生存之道”的是次高峰会,聚集了现时代最前沿的境内外企业精英与知名学者。
中国企业家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由中国企业家论坛组委会、香港总商会、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深圳商报联合主办,中国农业银行协办,《新财经》杂志合作举办的本次论坛,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长陈东升说,发端于黑龙江亚布力冰雪世界的中国企业家论坛已经走出北方,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这三大经济板块的合作交流,促进三大经济板块的整合。
在此,《新财经》将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感召力的声音进行整理辑录,以飨读者。
未来十年怎么办
“国退民进”总体上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我今天主要讲的问题,一个是政治环境,一个是舆论环境。政治环境这二十年以来,可以肯定是变得越来越好了。还有一个,大家不要轻视企业经营的舆论环境。
在去年以及更早一些时候,就提出了企业家的原罪问题。最近在社会上、舆论界兴起了 一股妖魔化、丑化整个中国企业家队伍的舆论;民营企业的发展,很多被看作是民营企业家偷盗国有资产的过程。
我还要特别指出这样的舆论环境 ,是由学者、教授与大众媒体结合在一起的,这些教授打着学术自由、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少数股东权益的旗号,否定过去十年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否定我们的企业家队伍,这是非常非常值得注意的。
民进国退是私人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或者国有企业领导人勾结起来侵吞国家财富吗?我不否认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着或者可能存在着资产流失,但是我强调的是,这个总体过程是创造财富的过程而不是瓜分财富的过程。
实际上,很多国有企业类似于糖衣炮弹,看起来好,但是吃进去之后可能会爆炸,这几年来我一直强调这样的观点,民营企业家收购国有企业一定要慎重而又慎重。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社会的责任,包括学者的独立性,也包括你独立于社会大众或者多数人的意见,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代表多数人利益的。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媒体,在不断妖魔化中国的企业家,我想外国企业主导中国经济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规范是民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民企在没有能力去改变外部环境时,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规范自己,将自己的事做好。复星这几年,控股了四家上市公司,但从来没有炒作自己的股票;我们还控股了德邦证券,也从来没有挪用过客户的保证金。
就复星来讲,第一,我们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贯彻以产业为基础,以资本为助推力。第二,建设规范透明的法人治理结构。第三,加强规范、透明的诚信体系建设。第四,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第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目前面临的环境的确有太多的诱惑,而且短期的不规范往往会得到额外的利益,但是为 了长远的发展,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得到更持续更多的发展。规范最大的回报是什么呢?最大的回报就是,会活下来,在未来的过程中占据更多的机会,会得到持续、稳健的发展。你现在付出的,会在未来得到加倍的回报,这是我们所坚信的。
谁占领中国经济主战场
中国企业可能被边缘化
在一个开放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确实存在完全被边缘化的可能性,我们不可能回避这样的一个现实。今年春天,我跟刘晓光、王文京几个人去南美巴西,确实让我们很震惊,巴西搞了全球最大的出口加工区,仅仅是外资在这里贴盘,在巴西各地可以看到流通企业被外资企业占领,银行也是这样。
为什么中国有这样可能的前景?比如说流通领域,麦肯锡做过一个著名的预测,说十年内中国流通领域的外资占60%以上,在前十名。其他领域呢?并不比流通领域好多少,因为中国对于外资和外贸的依赖程度是极高的,高于美国和日本。
今后中国的格局,我看取决于几个方面。一个是政府,一个是学术界,为企业发展创造怎样的环境。再一个因素,就是取决于中国企业自身,能不能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学到本事。
各类企业有可能共赢未来中国经济至少有三十年上升空间
中国经济的格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有外资企业,谁占上风,谁能够占领中国经济的主战场,我思索之后答案是不确定。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应该说给很多企业,不管是外资还是内资,不管是民营还是国企,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会。只有你将中国经济比喻成一个饼,是固定的,你多吃一口我可能就少吃一口了。但未来中国经济是多赢的局面。
真正的赢家需要有持续竞争力,有良好商业模式有卓越的管理能力,有自身竞争优势的企业是赢家。我们看到很多行业,甚至产业链不同的阶段,上中下游中有非常好的跨国公司,也有非常好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里面相互竞争,一起将产业做得更强更大更好。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兴起,有全球的企业来中国进行投资和合作贸易。在中国,不止是未来十年、二十年,我认为可能三十年或者更长,有持续的上升发展空间。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是一条直线,而是波浪式的,是有周期的。有时候可能我们太乐观了,外资对我们太乐观了,导致通货膨胀上升,导致国际收支失衡,所以需要有一个校正。
在产业链条中的地位
基本竞争力是最基础的
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主要是在集中在资源上,比如说劳动力。除了劳动力资源之外,本土市场的空间和机会也是相当重要的。
第二个层次,就是练好内功。如果基本能力不够的话,那也是没有竞争力。我们在一些行业里已经看到这一点,比如软件行业,研发能力、服务能力不强的话,即便有很好的软件工程师,很好的资源,竞争力也是一样不够的。基本竞争力的建设,是长期也是最基础的。
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创新实现突破。包括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产品和技术上的创新。
执着害了一批人,变害了第二批人
企业进行产业链条的选择,往往不是共性的问题,而是个性的选择。软件产业是特别有典型意义的行业,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定位和选择,导致我们成败的就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特别执着,另外一个是我们特别容易变。
先说执着。中国软件业在发展初期以美国为目标,所有软件口号说要做“中国微软”、“中国IBM”,当我们做出这样的定位时,忽略的就是企业的个性,在远大理想面前我们牺牲了一大批有远大理想的企业。不认输的企业往往不能赢,你赢往往因为你认输。
执着害了一批人,变害了另外一批人。任何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幼稚期到成熟期,但是软件行业给人的想象空间比较大。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奋斗三年没有暴富,认为选错了,就要重新选择了,但是四年后又没有暴富,也认为错了。
所以,执着和易变,是我们在产业链条里最难处理的。
并购之剑指向何方
收购国企表面成本低,整合成本高
整合并购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还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呢?现在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个人的看法,不排除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不规范不正常的现象,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但是造成流失的背后,是甚至有很深政府背景的利益集团,不是正常在市场中运作的民营企业。真正靠市场化运作的民营企业,要通过自己的能力,将国有资产通过很便宜的价格拿到手里不是很容易,因为有一层层的监管。
我们也购并过很多国有企业,直接的购并成本表面上是比较低的,一般是以净资产来并,或者适当放大,但是综合成本并不低,因为整合成本高。表面资产再好的国有企业,一旦进入,潜在的问题非常多,坏账随便整出几千万来非常容易。
政府一般是卸包袱的,这样前面的历史问题都是你处理,包括体制转变、市场接轨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购并是容易的,但是购并之后的整合风险很大,代价很大,搞不好就容易犯错。
并购是资本市场变革最决定性的力量
我想说的一个观点是并购是主导中国,或者是中国资本市场变革最决定性的力量。中国目前资本市场上1300多家上市公司,目前的状况是比较差的。回顾过去这几年,之所以股市每况愈下,造成那么多问题,投资者信心受损,大部分市值被蒸发,除了各种各样政策性的监管原因,最根本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没有上来。
这并不是说所有上市公司的高管层没有尽力,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层还是在尽力,但是上市的基础太差了。如果1300多家公司在并购方面的价值调动起来,使其成为收购中国很多上市公司的平台,使每股的盈利上升,使拿不到上市门票的企业进入到中国资本市场,那么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有可能迎刃而解。
我们在投资过程中看很多项目,发现中国符合上市公司条件的,盈利情况很好的公司,净资产盈利在二位数以上的公司比比皆是。我认为,现在主要是桥梁没有架好,信息不对称,我们将未上市公司的资源和已上市公司的壳好好结合的话,这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我呼吁相关的部门,对并购目前很多的法规、政策做很大的修改——过去我们在并购上监管的政策,有很多弊病,设置的障碍对中国并购市场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证券市场还缺什么
境内资本市场价值链还没形成
这两年,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市场,最能给我启示的是造就了一批新贵,像丁磊、张朝阳、陈天桥这些人。因此大批的中小企业来关注资本市场。但是我们要看到,在成功的背后,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
我们经常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中国每年都有近百万家中小企业起来,而真正能够成名壮大的很少。第二,大量的游资在外面徘徊,真正投到企业中的不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这是资本市场价值链没有形成。
A股市场基本上还是一种政策市场。这种最应该充满市场机制的地方,基本上还是被政策所左右,所以现在推出的这种二板市场,和中小企业期望的资本市场相差很远。最主要的是全流通问题,当然还有上市标准问题。这种引导使得价值链断裂,使大部分企业都不得不走到国外的资本市场。
这两年,我们看到整个资本市场极为脆弱。这种脆弱表现在:一是,市场主体之一,比如像近百年的大公司,为了一两个案子会倒塌。第二,美国证监会也没有办法,还要上市公司的CEO、CFO用宣誓的方式来解决证券市场的诈骗行为。整个股价,不管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大幅度下跌。特别是国内市场,这让我们看到证券市场是极其脆弱的。
作为中小企业,不管是碰到什么问题总要往前走,在融资过程中,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这里边有两点需要重视。第一,现在融资渠道很多,作为中小企业,要利用资本市场时,首先要把发展战略做好,然后根据发展战略去选融资渠道和融资对象。通过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走错了一步就会带来很多问题。第二,高科技企业要从神坛上走下来。投资人关心的不是高科技,而是高科技能不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