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性·阐释策略

2004-04-29刘小新

山花 2004年10期
关键词:视域概念文学

刘小新

在盛大的文学批评社群中,南帆无疑是风格独特的一位。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南帆那种独具一格的文:体形式与措词,这形成了批评话语个人化的文学魅力;另一方面也源于南帆独特的发言位置与阐释策略。

80年代,在“我所批评的就是我”成为流行口号之际,南帆的严谨和理论思辩显得十分独特;90年代以来,南帆在复杂的历史文化脉胳之中形成了开阔的理论视野。他的一系列论述既强调独到的本土经验,又显示高屋建瓴的理论气势。如果说,80年代出版的《理解与感梧》、《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阐释的空间》显示了南帆绵密的思辨文风和对形式分析的偏重,那么,90年之后出版的一系列学术著作——《冲突的文学》、《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双重视域》、《问题的挑战》、《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逐渐完成了一个知识和学术背景的现代转换。语言的转向对人文学科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冲击,南帆对于许多理论命题的阐释正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层引:。借助这种理论眼光分析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结构,出版于90年代初的《冲突的文学》成为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范式转换的重要著作之一。

从80年代开始,南帆一如既往地强调“文学性”的重要性,强调:文学与美学的立场。《冲突的文学》发现,文学与美学的立场始终处于尖锐的文化漩涡之中。这一切在《文学的维度》中进入了话语分析的层面:文学是一种话语,在“社会话语光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文学话语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学活语又带人崭新的内容。从语言人口阐释文学形式、社会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复杂互动,成了南帆思考的重心。在综合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学术视域中,《文学的维度》重新阐释了文学与真实、修辞、叙述话语和文类等传统命题。这种分析同样贯穿在《隐蔽的成规》中,这部著作着重考察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学史内部的一系列成规:典型、传统、历史叙述、诗歌与国家神话、民间、现代性、意义与文本生产机制等等,分析这些成规如何通过美学的转换进入文学话语、修辞、文类、意象之中,从而打通文学研究的内部与外部的分野。这种文学观念和进路也使南帆晚近主编的《文学理论新读本》成为众多的文学基础理论著作中十分独特的一种。而《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则显示了南帆对大众文化的新关注,这部有趣的著作对电子文化的解放和控制的双重分析以及对九十年代以后中国文化经验的深刻阐释,有助于理解我们深陷其中的文化生态与处境。

《问题的挑战》和《理论的紧张》是南帆新近出版的两部批评文集的书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帆文学批评的关注重心:文学理论与批评如何有效地阐释我们深陷其中的基本情境,即如何应对问题的挑战。南帆一如既往地强调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强调“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南帆如是而言:“许多时候,问题出现于学术史内部,但是,现实是这些问题的策源地。问题的追溯时常将学术研究引入现实。”的确,南帆十分重视文学批评学术史内部产生的诸种概念与命题——“民族性”、“文学性”、“纯文学”、“第三世界”、“民间”、“本土”、“大众”、“知识分子”、“启蒙”、“主体”、“人民”、“现代性”、“身体”、“读者”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置疑、深入追问和重新阐释构成了南帆批评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南帆文论独特性的一个方面在于把这些概念放置到其生存的具体历史场景之中予以阐释,揭示出概念的歧义,揭示不同历史与现实场景中概念的不同语义,从而消解概念在把握复杂的现实和文化经验时常常产生的抽象化和总体化倾向。

南帆提醒我们注意概念——尤其是“大概念”——在概括现实经验时往往会产生某种化约主义的弊病。比如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中,坚守文学的地方性与本土化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至少能保证让人们看到色彩丰富风格多样的文学,而非某种千篇一律的格调与模式。这是后殖民批评之中的文化抵抗。但是,如果人们忽视“本土”概念的历史性与内部歧义,而心安理得地把它当成一个现成的框架或理论前提,甚至在其身上寄寓某种崇高的价值、理想乃至信仰时,这个概念就变得僵硬和凝固了。人们因此遗忘或漠视“本土”涵义的变动不居以及其内部所包含的各种异质元素和杂多层面。所以,南帆认为,面对不可化约的“中国个案”时,无论是德里克的“地域”还是詹姆逊的“第三世界”都“过于单纯了”。“如果进入地域或者第三世界内部,问题就会骤然地复杂起来。民族、国家、资本、市场、文化、本土、公与私、诗学与政治,这些因素并非时时刻刻温顺地臣服于某一统一的结构。”(南帆《问题的挑战》第238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民间”同样是寄寓了当代知识分子某种理想的流行批评概念——“民间”成为政治权力与知识分子的他者,抵抗的飞地,至少是与政治相抗衡的文化空间。但在南帆看来,“民间”同时是开放的文化场域,政治权力、知识分子与“民间”的关系要复杂得多:“民间”是政治与知识双重权力的承受者,既意味着权力的控制,也包含着对权力的抵抗。(南帆《问题的挑战》第269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从“歧义的读者”到“不可概括”的庞杂的民间文化,从变动不居的“本土”到历史的“文学性”,南帆从当代批评学术史内部引申出一系列复杂的理论问题。但这不是纯粹思想或学术领域内部的思维演绎,而是强调问题的谱系性追溯。这种研究路径形成了南帆对“中国问题”复杂性的基本观点:当代文学内部的冲突常常出现多元的两重性,在共时态存在的矛盾冲突的各种文化观念背后是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三大价值系统的冲突。(南帆《冲突的文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 11页)新近出版的{理论的紧张》中,南帆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理论的紧张源于“中国问题”的复杂性所产生的压力,文学、文学理论与批评如何介入变化了的现实?如何更加有效地阐释当前复杂的文化问题?这是南帆近期文论思考的一个核心命题。南帆尝试建立描述与阐释新世纪文学的框架,这一框架由两组概念六个范畴构成: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政治、经济、美学。这些范畴形成了复杂的交错的文化网络,文学与文论都置身于这一复杂的历史文化网络之中。(南帆《理论的紧张》上海三联2003年版,第97页)这或许也是南帆在《文学理论新读本》的导论中所提出的“开放的研究”的一个含义。

理论与批评是对现实和文学经验的阐释,的确,阐释纵横交错的复杂的中国问题需要开阔的学术视域和开放的阐释策略。九十年代以后南帆的文学批评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引入了历史的纬度,把问题和概念的阐释放到历史的脉络之中展开,在概念与问题生成和演变的历史场景中分析其具体的内涵,分析概念语义的微妙变化和话语转换的脉络以及影响这种转换的诸种历史因素。这种谱系学的研究在对“民间”、“本土”、“文学性”、“真”等等重要批评范畴所作的话语分析中都有着十分精彩的呈现:

阐释复杂性需要开放的视域与具体研究的互动。在《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中,南帆强调从双重视域具体考察大众文化的复杂性,在互相对话论辩中勘探电子媒介文化的价值坐标:一方面,电子传播媒介的崛起不仅为大众制造了巨大的欢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新型传播媒介的问世往往与更进一步的民主与开放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电子传播媒介在民主的背面存在强大的控制,在解放之中掩藏着“另一些新型的隐蔽枷锁”。“人们需要的是分析和展开,从而看到哪些方面呈现为一种解放,哪些方面又呈现为一种控制。”从《双重视域》 (2001)到近期的《符号的角逐》(《天涯》2004),南帆对大众传媒、符号生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的确,如同保罗·鲍威所言: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在以符号为基础的结构中并通过符号实施统治与支配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要真正有效地介入当代现实,有效地阐释当今文化问题的复杂性,就必须开放其边界。

九十年代以后南帆的文学批评更重视结构性的分析。《冲突的文学》所揭示的文学与现实问题是结构性的文学与文化场域,而“主体与符号”、“先锋与大众”、“历史与伦理”等二十对互相冲突辩证的范畴则形成文化场域“复杂的冲突图景”。在南帆的理论与批评实践中,概念与问题生成和演变的历史场景也是由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诸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学史的发展同样是多种因素构成的矛盾运动。在阐释现当代文学思想史方面,南帆的《四重奏: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无疑是篇重要的论文,这篇份量很重的论文细致深入地研究了“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四重关系的种种转换——如大众与知识分子的隐性二元结构到文学、革命二元结构的逻辑演变,从而阐释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矛盾运动过程与结构性变迁的规律。在“四重奏”的结构框架中,南帆讨论的重心在于今天的“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及其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勘察这些变化在九十年代以后的文学思潮与文本中留下的或明或暗的种种痕迹。在这个结构中,南帆对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纯文学”论争、王蒙、张贤亮文本等等都作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论述。

南帆近期论文《隐蔽的转移》是一个有趣的个案研究。南帆以“知识分子、大众、革命(政治)与文学”的结构关系及其变迁作为研究框架,从叙事、修辞等层面对张贤亮的写作所构成的一系列文本(包括作家近几年的写作中的非文学文本)进行追踪式的侦察和比较、分析,从而钩沉出发生在这些文本内部的一种“隐蔽的转移”:“大众”在《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中突然消失,而后又在《青春期》中以另一种角色出场。在其前半生时期是“恩人”的农民,在“企业家”张贤亮那里,已经成为一个讨厌的素质低下的群体。这“转移”过程是“隐蔽”的,但文本中种种历史的矛盾、情节的突兀与不同片断迥异的叙述与修辞策略,恰恰都是这转移的踪迹和证据。南帆涉及作家身份的历史性改变与文本形态的关系,关切的中心是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角色转化中所发生的认同政治转换问题。

南帆的分析是从文本出发的,文本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九十年代以来,南帆的文论更加关注文本生产与社会历史以及意识形态隐蔽的复杂关系,更加强调文学理论与批评对当代现实的介入。从某种意义上看,南帆近期的文学批评在阐释当代文化问题的复杂性的同时变得尖锐了。

猜你喜欢

视域概念文学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我们需要文学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幾樣概念店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