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消费需求,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2004-04-29毛瑞丰
摘要:文章认为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关键在于我国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进而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探析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机理和经济意义。最后,就我国目前物价指数逐步走高、新一轮通货膨胀可能到来的态势,提出了通过实现消费需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需求;资源优化配置;需求曲线
引 言
自2002年10月份以来,一个久违的词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涨价,且不说煤、钢材、原油、电力、运输、房地产等价格的大幅上升,就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足以让我们清晰地感觉到这新一轮的物价上涨,其主要表现在粮价上升、投资过热、能源紧缺和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高涨。虽说这次价格上涨的幅度远不如“非典”时期的疯狂抢购,但毕竟自2001年11月起,我国物价便出现了持续的负增长,至到2002年年底物价指数才勉强维持在正数。我国经济在通货紧缩的泥潭里苦苦挣扎了一年,接着又遭受到“非典”和洪涝的严重影响,但之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一直呈现上扬趋势,尤其是今年7、8月份,分别都上涨了5.3%,是1997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涨幅。有人认为我国已经由通货紧缩进入了通货膨胀时期,但专家指出,本轮物价上涨并不是全面的、大幅的通货膨胀,而是表现出结构性特征,因为在粮食和居住价格上涨的同时,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价格却一直处于下跌趋势。因此,我国目前仍面临着供求不平衡,尤其是供大于求的状态,居民消费欲望不强,消费倾向仍不明显,通货紧缩的压力仍然存在。
针对近些年来通货紧缩、国内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状况,在199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被确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200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近日提出,要把进一步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研究,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政策,将消费政策作为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并重的宏观调控手段,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考虑。
市场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基础而首要的问题,而消费者对生活资料的需求、生产者对生产资料的需求,都可以归结为人的消费,只是消费的形式的不同,但目的却只有一个,即达到效用或利益的最大化。随着对消费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提高,消费需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也日渐明晰,因此本文从我国新一轮物价上涨的成因入手,讨论我国对消费需求的认识过程,以及其对资源优化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机理,进而提出优化消费需求在我国现阶段的必要性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物价上涨的成因及市场供求现状
通常,价格上涨是经济开始复苏、走向新一轮繁荣的一个重要特征,表明我国经济进入一个高涨的增长期。但当前物价回升的主要原因并非如经济学中所言,是由于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引起的均衡价格的变化,而是一些具有外生性和偶然性的因素所引起的:
其一,粮食价格上升直接拉动了本轮消费品物价指数上升。自1999年以来,我国粮价连跌6年。去年10月份以来,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粮食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攀升,由此拉动了食品价格的上升。但这次粮价上涨是产销变化的结果,是粮价的合理回升,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其二,国内投资过热为物价上涨推波助澜。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投资年平均增长约15%,2003年我国投资增长速度达到26.7%,今年1—8月超过30%。投资过热诱发投资品价格上涨,并引起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导致煤炭、电力、运输价格上涨,这些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层层推进,带动了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其三,能源紧缺和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上涨带动了物价的上扬。8月份,国际原油价格达到创纪录的每桶50多美元。去年我国的石油消耗量达2.5亿吨,其中进口石油9112万吨,消费量和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石油进口的依存度高达35%,今年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进一步上升。我国对进口原油依赖性的提高,增加了石油价格对我国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程度。
其四,基数因素导致在统计上表现为物价的过快上涨。近两个月价格涨幅较大,并非由于新涨价因素的增多,而是去年价格翘尾因素在这几个月表现得较为集中,推动了整体物价的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6、7、8月翘尾因素分别为3.9、4.5和3.7个百分点,而新涨价因素只有1.1、0.8和1.6个百分点。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测算,今年7月份是价格翘尾影响最大的月份,9月份价格翘尾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为2.6%,到10月份后基本消失。
剔除了这些外生因素的影响,当前价格上涨并不能说明我国供求矛盾得以改善,经济开始复苏增长,此外,虽可以说通货紧缩的压力得以缓解,但我国仍未走出其阴影。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目前整个国内市场还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尤其是工业消费品市场更是如此。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主要来自食品和部分服务业领域,其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政策性主动调价。今后如果不主动调价,这部分价格就不会上涨。而大部分工业消费品的价格有继续走低的趋势。
第二,经济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继续对消费增长形成约束,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增长缓慢、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等。
第三,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反映了人们消费倾向从整体看仍在削弱。居民储蓄已经高达10万亿元,这种高涨储蓄倾向的深层原因是居民对于未来的收入增长缺乏信心以及对未来福利制度改革的不确定性。
第四,内需还未全面启动,尽管今年投资、出口等需求增长强劲,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却相对有限,这表明从消费需求角度看,内需还未全面启动,特别是农村消费增长继续疲弱。
二、消费需求的实现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认识
考察我国建国五十年来消费运行演进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历史主要由“抑制消费”、“补足消费”和“刺激消费”三部分组成。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社会对人们无限多样需求的供给总是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这也就是经济学研究中的生产资源稀缺性的问题。任何社会都面临着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如何把稀缺资源合理地利用,使其配置适当,是任何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做到使各种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减少以致避免各种浪费和损失,使各种资源的配置形成的供给比例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比例。
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个持续的再分配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与完善的动态过程:初始配置并不一定是最佳的配置状态,追求最佳配置的过程亦即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随着时间、技术、外部环境条件等的变化,原本合理的配置可能演变为不合理的配置,或从有效率的状态转变为低效或无效的状态;不合理的配置需要进行重新配置。每一次具体配置的过程或结果并不是资源配置的全部,重要的是配置方式的科学有效,否则所产生的不是一次或局部的微观资源配置的低效或失误,而是整个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或低效。早在1978年以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配置方式,并且相当长时期内,不客观地认为,用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可以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危机。然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取得空前的发展,人类社会也从产品时代进入市场需求时代,即人类的需求已从单纯的数量需求进入多样化、复杂多变的需求时代,市场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计划资源配置方式根本无法实现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连接,只能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及重复低效的配置,带来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阻碍生产力的健康、快速发展。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8.12~1984.9),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10~1988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9~1991)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以后)四个阶段后,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过程,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上商品、劳务要素的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变动它们的价格,从而使价格反应资源的稀缺性,进而由于价格的变化引导着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流动,即从经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从供给过剩的部门流向供给不足的部门,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节约及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一般意义上讲,消费需要只是发生在交易行为之前的消费者的欲望、愿望和动机,属于“意识”范畴,这种“意识”只有在消费者具备了一定条件之后,才有可能发生交易行为,变成实践。故消费需要不能对资源配置起作用。消费需求是具有了一定的货币支付能力的消费需要,因而比消费需要更实际,更有可能对市场、对资源配置发生作用。但只有在交易行为发生之后,消费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在市场上引起了供求关系,进而引起了价格的变化,从而使得不同部门的生产者获得了不同的利润。由于利润高低的不同,从而使生产者纷纷退出利润低的生产部门而加入到利润高的部门,使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故唯有消费需求的实现才能对资源配置起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只是买卖双方交换商品的场所,在市场中由于需求的实现,进而供给的实现,产生了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和价格波动等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根据市场所提供的这些信息调整自己的生产、消费活动,从而完成了资源的重新配置,故可知市场仅是交易的场所,其本身并不能完成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而是需求在市场中得以实现最终完成了资源的配置。由此可见,消费需求的实现才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和诱因,而市场机制和市场只不过是人们实现资源配置和重新配置的工具和场所。
三、消费需求的实现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机理
我国目前资源配置不合理性的主要表现在:(1)国有经济覆盖整个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和行业,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状态;(2)国有资源按照行政条块分割形成的格局进行重复配置的现象严重;(3)因缺少有效的市场配置机制,不合理的配置现象在不断地延续和重复;(4)自1997年以来,随着我国总体性通货膨胀问题的消失,物价增长格局出现了新现象,即两部门反向运动现象。一个部门是持续化的通货紧缩,主要是生产性竞争部门,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双过剩”,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另一部门即公益、垄断和部分特殊权益部门,则出现了完全相反走势,价格持续大幅上升,出现相当明显的通货膨胀。面对着通胀和通缩的双重压力,我国急切需要针对不同的部门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方案,因时、因地制宜地解决当前供求关系的矛盾,实现资源在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的优化、合理配置。
只有通过市场表现出来的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才是经济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基本参数,消费需求的实现是通过供求变化、价格变化、利润率变化、资本转移、产品结构变化等一些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对资源配置发生作用的。消费者一定的需求结构在市场上通过交换得以实现的时候,这种需求信号势必影响价格,从而左右资本流向和资源配置。通常在微观经济学分析中,将这种需求和价格的变化关系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需求曲线(除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当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减少,这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降低,生产者就会将投入到这种商品生产上的资本转移,从而引起供给减少。反之,如果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就会刺激价格上涨,这个生产部门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从而引起供给增加。需求的变化势必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化(如上所述),而市场价格决定了不同部门利润率上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决定了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重新配置。资本转移和资源重新配置的结果是产品结构即供给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暂时地、相对地满足了一定时期的需求结构。但由于资本转移和资源配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当流入某个生产部门的资本过多,供给的增加就会使市场价格降低到市场价值以下,从而生产者的利润减少,其不愿再投入更多的要素继续生产,甚至退出该行业;或者流入某个生产部门的资本过少,供给的减少就会使市场价格提高到市场价值以上,从而更多的生产者被吸引到该行业中,因此导致了供给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使需求和需求结构受到约束,并影响到市场价格。而影响需求量变化的因素还有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价格预期、政府对消费品所征的税收等,这些都会引起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即需求曲线位置的变动,由此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化。
四、优化消费需求在我国现阶段的必要性及政策建议
由于消费需求的实现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优化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要。消费需求的实现取决于三个主要的因素:一是收入即货币支付能力如何;二是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是否强烈;三是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即市场上商品的丰富程度及与之相关的服务水平。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消费需求,发挥其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一)有必要增加居民收入
这是提高居民消费力、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自1994年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逐年下降。这种状况如不改变,“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便会成为一句空话。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不然就会造成企业严重开工不足、设备利用率更低、失业增加、市场销售更加疲软的不景气状况。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1994年至1997年的经验证明,有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例如通胀率在4—6%),不仅不可怕,而且还是必要的,这样既可保持国民经济的活力,又是城乡居民可以承受的。有必要调整分配政策,改善分配结构,继续增加城市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以拓宽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根据近些年来需求持续萎缩的情况和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方针,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应坚持持续提高城镇中低收入者和农民的收入水平的政策。
(二)有必要提高消费需求的质量
低收入水平和落后的消费观念决定了中国人的即期消费需求水平很低,因而消费水平很低,消费结构也比较低级,生活质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消费需求的质量。为此应增加居民收入,低于消费力水平的消费或者是高于消费力水平的消费都不是适度消费,引导居民克服不良消费倾向(如浪费性消费、保守性消费等)。
(三)有必要刺激居民消费欲望
消费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实现都是以消费欲望为前提的,有了消费欲望,才可能形成一定的动力,引起人们满足其欲望或需要的行为,即形成消费需求,实现消费需求。人的欲望或需要是分层次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及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人的欲望或需要的实现将经历一个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因此,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就必须按照欲望发展变化的规律,以不断翻新的消费形式、丰富多彩的消费内容、舒适愉悦的消费环境、深得人心的消费政策来引起、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并实现其消费需求。
(四)有必要提供一个商品丰富、交易正常的广阔市场
所谓“商品丰富”,即能全面满足消费者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的需要,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所谓“交易正常”,即受法律保护的、没有商品欺诈(假冒伪劣)和价格欺诈(哄抬物价或搞价格垄断)的交易。这样的市场才是消费者放心、满意,对消费者最有吸引力的市场。
以上论述了消费运行机制对资源优化配置所起的作用,而市场是消费需求实现的场所,因此,在我国正处于通胀和通缩双重压力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和作用,让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上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在具体实践中也是相当有潜力和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 谢望礼,彭武汉.中国市场经济导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 安福仁.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干预[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 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赵彦云,李静萍.中国生活质量评价、分析和预测[J]管理世界,2000〔3〕
[6] 邱益中.资源配置:一个永恒的经济发展主题[J].财政论丛,1998〔2〕?
作者个人资料
作者简介:毛瑞丰(1981-),女,安徽省滁州市人,汉族人,安徽财经大学统计学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