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与责任

2004-04-29

新闻爱好者 2004年12期
关键词:大平新浪网矿难

吕 艳 史 梁

10月20日22点47分,位于河南新密市平陌镇的郑煤集团大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突出事故,成为今年我国又一起特大的事故。新浪网于第二天早上8点12分就发出了第一条相关的新闻,初步报道了受灾情况。随着救援工作的逐步展开和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以新浪网和人民网为主的各大媒体纷纷对此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报道及相关的背景介绍,积极发挥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成为继非典后对突发性事故报道的又一典范。

媒体的大平矿难报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众所周知,非典时期出现的市民抢购大米和食盐的混乱行为与媒体对消息的封锁息息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和媒体对于重大突发性事故的报道还欠缺经验,思想还停留在过去那种“一切为了稳定”、“报喜不报忧”的层面。非典事件有幸成为中国媒体的一个转折点,自此,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媒体加大了事故报道的力度,报道方法也逐步得以规范。本文以此次河南大平矿难为例,试图对以网络和报纸为主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

1.连续报道,增强时效

媒体的竞争首先体现在对新闻时效的追求,新闻报道的是瞬间变动的事实, 受众要求及时获知外界刚刚发生的变动,“抢新闻”已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的共识①。

大平矿难发生在20日晚10点多,新浪网于第二天早上8点12分就发出了首条新闻“河南大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56人遇难148人被困”,人民网也在14分钟后发出了新闻“特大瓦斯爆炸已有56人遇难”。此外,各大报纸也相继报道了这一重大事故,向广大受众展示了灾情情况。尽管此时具体的原因尚在调查中,但媒体及时的报道稳定了群众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事态的平台。随后的几天中,新浪网和人民网都开辟了专题报道;报纸方面,《深圳商报》、《河南日报》等也都开展连续报道,不间断地将最新最近的情况传送给成千上万的群众。仅就已发现的死亡人数看,从21日凌晨的56人,到21日下午5时的60人,再到晚上11点18分的62人,这些让人揪心的重要信息无一不及时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与事故的原因调查同时展开的就是媒体对它的采访报道,事故发生的原因也随之步步趋于明朗。

2.深度报道,提高思辨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Wilbur Schramm)认为,公众收看、收听新闻是为了获得新闻所提供的或早或迟的补偿。这种补偿分为两种:即时性补偿和延时性补偿。前者主要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和好奇心理,而后者则是一些关系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内容②。落实到灾难和事故的报道中,施拉姆的观点旨在提醒传播者在客观全面地报道了灾情和事故后,还要积极思考,向受众提供更多的相关背景的介绍、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以及今后类似情况的防范,这就是新闻的思辨性要求。在这次大平矿难中,事故的发生与煤矿运营模式落后、安全隐患严重等主观原因丝丝相扣,新浪网和人民网通过所设立的背景资料链接,不遗余力地展现了郑煤集团管理体制上的漏洞。新浪网还将近年我国发生的较大的矿难一一列出,以警示相关部门加大改革的力度,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深圳商报》推出系列报道“河南大平矿难”,不仅描述了灾难的基本情况,介绍了相关的背景知识,还进一步指出我国作为世界上煤炭的最大消费者和生产者,应该彻底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加强生产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此外,时评作为舆论引导的有力手段也在本次报道中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人民日报》分别在28日的“华东新闻版”和30日的“海外版”刊发时评《矿难比非典难防》以及《“带血的煤”还要挖多久?》,尖锐地指出了我国近年矿难频发的原因——经营者和地方政府扭曲的发展观,单纯追求利润指标而漠视人的生命。呼吁矿业推行严格的制度是势在必行。

这一系列报道——对事实的追根溯源,对背景和主客观原因的深入挖掘,对事故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的理性分析都彰显了媒体应有的理性和思辨,真正起到了沟通和协调社会的作用。

3.以人为本,彰显人性

随着新闻报道“以传者为中心”逐步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转变,传播者越来越注重研究受众的需求,新闻界对于“人文关怀”的呼吁也日益强大,人文关怀素来被人们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因此,记者在报道灾难和事故时要把受众的内心体验牢记在心,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表现人性的无私和智慧。

首先,大平矿难中的受难人员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扭转了过去一味强调领导和政府行为的采写方法。不仅伤亡人数及时得到了更新,而且伤亡人员成了报道的主体。新浪网和人民网的专题报道介绍了矿工的基本情况、家属的焦急等待,刻画了群众的心急如焚和不安。《深圳商报》在30日的报道《河南大平矿难(一)》中,详细描述了失踪的矿工栗盘仁和刘红彬的情况,以点带面,通过对个别人物的刻画唤起广大受众的同情意识;新华网24日详细报道了受伤矿工马占胜在事故发生前和事故发生后的活动及心理历程,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普通矿工在危难关头的思想动态。

其次,人性还体现在对于救援工作及善后报道所弘扬的舍己救人、心系他人的高尚品格。新华网24日的《大平矿难:危机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工友兄弟》通过对马占胜的报道,肯定并赞扬了这种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不仅仅是在事故发生的河南,在整个中华大地上,148个矿工的生命都牵动着人民的心。《新京报》10月25日撰文《公祭远古的人们,可否为遇难矿工举行公祭》,将大家对矿工的怀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事故发生后的第四天,当地民众纷纷以不同方式祭奠在事故中遇难的工友,表示哀思:普通民众通过各种方式祈祷逝者安息;几十万网友来到网上开设的‘大平矿工兄弟纪念馆为遇难矿工献花敬酒……”记者的真心诚意跃然纸上,人道的情感融入了报道中,体现了传播者的关切之情和人文精神,实际上也代表了社会大众对受难者的态度。

媒体安身之道:及时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事故

早在1948年,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就在其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视功能,它对社会起着一种“望哨”的作用,人们只有通过大众媒介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③。通常情况下,突发性的事故大多是负面的,会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其产生原因、发展变化的进程以及对公众切身利益的影响都会成为关注的焦点,成为社会的热点。此时,媒体首先应该积极向公众展现事故的发生发展,消除公众不必要和不正确的疑惑。美国社会学家G·阿尔波特提出的流言传播公式为:流言传播强度 =问题的重要性×不了解程度。显然,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在应对突发性重大事故时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只会欲盖弥彰,导致小道消息和流言的飞速传播。

从媒体自身来看,目前,各种媒体风起云涌,僧多粥少,竞争的激烈和残酷可见一斑。突发性的事故和灾难成了炙手可热的“好料”,大家都希望用自己的报道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以便在广告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及时、客观、准确的报道此时更是展示媒体实力,提高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中,香港凤凰卫视果断地切断正常的节目播出,迅速地将画面转换到事故发生地,长时间地连续报道这一重大新闻,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真正树立起了“新闻大台”的风范。

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孙华山10月21日指出,今年1到9月,我国共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7起,死亡318人④。虽然传媒的报道不能杜绝类似悲剧的发生,但如此次大平矿难一样的正确理性的报道却能够警示相关部门,引起其注意,监督其行为。天灾不可避免,但人祸必须防范,事故新闻能唤醒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取得积极效果,也理应得到重视和发展。

注释:

①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②〔美〕梅尔文·德弗勒:《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④http://news.qq.com/a/20041021/00512.htm。

猜你喜欢

大平新浪网矿难
智珠
平静
关于大平井田煤层缺失带成因的探讨
听声定位 粘蝉高人数分钟捉蝉数十只
浜田恵造 香川県知事 先輩・大平元首相の信念を今に生かす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矿难
推着汽车走
王家岭矿难
等……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