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海一歌常属意 听潮两岸总关情
2004-04-29饶芳嵩松
饶 芳 嵩 松
“蓦然发现,原来我们同属一块大地。
纵然被河道凿开,对峙,却不曾分离。”
———张晓风《两岸》
无论身在何处,无论经过多少岁月的冲刷,故乡总是烙在心底的印,刻在骨里的纹。台湾和大陆,这两片文化同根,血脉同源,习俗相近,感情相亲的土地,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对峙、远眺、试探和沟通之后,彼此之间的了解日益加深,交流与合作也愈发频繁。当然,也许这种互动在民间从未停止,但在台海局势日益紧张和敏感的今天,两岸的交流更显得意义重大。而文化,历来作为两岸乃至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加深彼此了解、增进两岸人民感情方面便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
如何使文化发挥桥梁作用,使海峡两岸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由此,2004年11月1日至8日,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由《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文化交流部具体承办,为期八天的“2004海峡诗会———台湾诗人海峡西岸行”活动在福建应运而生。
该活动主题扣紧海洋,突出我省“马江船政文化”、“湄洲妈祖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及闽南传统文化等,亦彰显了我省的文化内涵及与海峡彼岸的文化联系。活动在福州、湄洲岛、泉州、崇武、东山、厦门等地举行,结合各地文化特色形成了一个系列。
该活动也是近年来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两岸文学交流活动。台湾著名诗人痖弦,著名海洋诗人汪启疆及夫人赵颂琴,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中生代诗人陈义芝,《台湾诗学季刊》主编、诗人白灵,台湾二鱼出版公司负责人、诗人焦桐,台湾东海岸诗人詹澈,台湾淡江大学教授、诗人尹玲,以及诗人古月、潘郁琦、陈育虹一行十一人应邀莅会。本省著名诗人、诗评家蔡其矫、舒婷、刘登翰、陈仲义、汤养宗、伊路等二十余人也与会同彼岸诗人进行有关“海洋诗”创作与理论的交流。
对本届诗会,各方领导均甚为重视。副省长汪毅夫,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宋峻、施友义,国台办副局长贺之军,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清,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洪碧玲,省文联主席许怀中、副主席陈济谋、林德冠、蒋夷牧、章绍同、杨少衡,泉州市人大副主任周子澄、市政协副主席王仁杰以及厦门、泉州、莆田等地文联负责人,先后参加了诗会的多项活动。
海洋是个动词
11月2日上午,各位诗人、学者于西湖大酒店御风厅,开始了海峡诗会的重要活动之一———“海洋诗研讨会”。整个会场经过精心布置,显得典雅、敞亮又不失庄重,令人联想海洋的恢弘。会议开幕仪式由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赖二中主持,首先由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台港文学选刊》主编杨际岚介绍与会嘉宾。随即,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济谋代表主办单位在大会上致辞,对台湾诗人的到来表示由衷欢迎,并对台湾诗人的海洋诗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研讨会的主体部分由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和大陆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共同主持。
会议的主题是:海洋题材与诗之本体。研讨会上各方诗人、学者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大有一吐为快之感。不仅对海洋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还对海洋延伸的文化领域和诗学意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最先发言的是台湾著名的海洋诗人汪启疆。曾经担任过海军将领、《创世纪》诗刊社社长、《大海洋》诗刊主编的汪启疆,对海有很深的感情和体悟。由他来做起始发言再合适不过。他围绕海洋诗创作的特点和自身的创作体会发表了看法,认为海洋丰富了一个诗人的生活题材,自己是在海洋上接触了在陆地上接触不到的东西,获得了感动。接着福建著名诗人蔡其矫以《徐福东渡》为例,就中国海的历史和地理与诗的关系谈了自己的体会。痖弦以自己和覃子豪的诗为例,综合评价了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海洋诗,回顾了彼岸诗人对海洋的美学概念的演变。著名学者刘登翰以海洋题材、海洋意象、海洋精神为题,指出东方的海洋精神是和平,与西方不同,我们信仰的是建筑在地缘、血缘上的文化,不纯粹是海洋文化,而是海岸文化。台湾著名诗人白灵身兼化工系副教授,因此将化学与诗学结合起来,从“纳米”这个概念出发,结合佛学和老庄学说,谈了诗学观照的“小”与海洋的“大”的关系,即虚与实、色与空、有限与无限的辨证。来自闽东海岸的我省海洋诗人汤养宗则对冠诗人以“海洋诗人”这一称号表示质疑,认为诗就是诗,专注于某个题材会给写作造成危害;理论家总要将一位诗人加以归纳,但诗人却不受几何学的框限。台湾东海岸被誉为“农民诗人”的詹澈从“海岸线的长度”出发,对台湾东海岸的海洋元素———地理、人文、信仰进行分析。而在台湾媒体颇具影响,近年又以《完全壮阳食谱》震动诗坛的台湾诗人焦桐却以情感元素和“瞭望”的姿势来谈海洋诗的美学策略。我省诗评家邱景华则以蔡其矫的诗歌为例,阐述了海洋与诗歌的审美关系。台湾著名旅美女诗人潘郁琦当场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并以“回望的岸边”为题,谈了自己身处大洋彼岸的美国跨海回望的文化情愫。著名诗评家陈仲义则对蔡其矫的长诗《徐福东渡》提出了商榷,从诗的主观意识、艺术中介的处理角度,指出该诗的不成功之处,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博得与会者的赞赏和被批评者由衷的掌声。此外,中法双语教授、诗人尹玲结合自己的身世背景,谈了对海的认识与“漂流”有关。而诗人古月就诗与海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个人看法。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诗人陈义芝和诗人陈育虹亦做了即兴发言,同样博得了阵阵掌声。
随后进行了自由发言。最后,痖弦先生做了总结,对各位诗人、学者的发言给予极高评价,对海洋诗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也给予了肯定,指出福建和台湾都属于海洋诗的重镇。他并对诗歌创作的前景表示乐观。
正如诗人白灵所说的,海洋对于诗人是个动词,这也具体、深入、生动地呈现在这个高质量的研讨会中。
母语比亲人还亲
本届海峡诗会的主题为“台湾诗人海峡西岸行”。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台湾诗创作,并为了增进台海两岸的诗歌交流,活动期间,有关单位精心筹划、适时安排了两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
11月2日晚,一台庄重高雅的“母语———台湾诗文朗诵会”在福州大学科学报告厅举行。该活动是为纪念《台港文学选刊》创办20周年、庆祝福州大学朗诵艺术团成立而举办的。由福建省文联、福州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省诗歌朗诵协会、《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共同举办。该朗诵会以朗诵台湾诗文为主,其中穿插了声乐演唱。表演者为福建省诗歌朗诵协会的骨干和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师生,也有中小学教师、驻闽海军部队军官及电台、电视台的专业人士。会场座无虚席,颇具创意的舞台布景既高贵又洒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充分体现了一所重点大学的人文气息。
台湾诗人一行和福建的诗人、诗评家及有关单位人士适时出席了朗诵会。朗诵会以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的名篇《烟之外》开场,将母语的意象完美地溶入人世聚散离合的无常中,引发了一连串的诗意感慨;随后还朗诵了张晓风《两岸》、郑愁予《天窗》、余光中《乡愁》、痖弦《秋歌》和《在中国街上》、席慕蓉《爱你》、王鼎钧《水做的男人》、汪启疆《童话书》、陈义芝《园中之女》、詹澈《鱼化石》、焦桐《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白灵《长城》、尹玲《一枚刀镌的名字》、潘郁琦《霸王别姬》等,表达了乡愁、爱情、生命和中国的主题,充分反映了台湾诗坛的蓬勃生机。而经由朗诵,诗文的母语写作与朗诵的母语传递水乳交融相互印证,给人深深的感动。痖弦先生在回答福建电视台记者问时说:“语言就是我们团结最好的方式”,“母语比亲人还亲”。而主持人在串讲中以诗一般的语言说:“在这世界上,如果我们什么都没有了/但我们还有:我们的母语;/如果要找回我们的亲人,找到故乡/我们就使用:我们的母语。”都使在场的五百多人领略到母语对于我们的生命和精神的可贵。朗诵会最后以一篇洪素丽的《台风夜》作为结束,歌颂了暴风雨中任何打击都无法毁灭的比血更浓的兄弟之情,给人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的回味,令在座的台湾诗人们闻之连连叫好。在本场朗诵会之前的下午,诗人痖弦先生已就诗歌创作与朗诵的关系,为福州大学的师生作了颇具学理的讲座,并当场朗诵以示范。于是在晚上的朗诵会上,人们慕名请求诗人上台为更多的爱好者再次演绎自己的作品。痖弦先生欣然上台,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自己的代表作《盐》,博得满堂喝彩。朗诵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11月6日晚,经由厦门市文联参与主办,厦门文艺创作基地、厦门大学普通话艺术协会和《厦门文学》杂志社具体承办的“2004海峡诗会———闽台海洋诗朗诵音乐会”在厦门市文联多功能厅举行。圆形舒适的大厅、密集灼热的舞台灯光以及海水蓝的舞台布景,形成了与主题适切的浓浓的气氛。
晚会开始前,福建省文联副主席杨少衡致辞。他在会上介绍了福建的地理特点与海洋的关系,并希望海峡两岸“更好地携起手来,加强交流与合作,一同走向繁荣昌盛,走向美好明天。”
朗诵会由擅长播音、主持的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王虹担任主持。以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傅小凡朗诵痖弦的《远洋感觉》、《死亡航行》、《水夫》三首作为开场。其后还有:厦门市歌舞剧院副院长贾朝晖朗诵的汪启疆的《岛屿形成》和《海峡冬夜怒涛》,厦门大学师生分别朗诵著名诗人舒婷的《惠安女子》、著名诗人蔡其矫的《波浪》、台湾诗人陈义芝的《有一座海》、詹澈的《鱼化石》、陈育虹的《海的心之这些》、焦桐的《过苏连多海峡》、白灵的《谁主浮沉》、古月的《漂浮的小黄花》、尹玲的《横着的水———波斯佛海峡》、潘郁琦的《那夜,潮声想起》、福建诗人汤养宗的《海星星》、谢春池的《即使冬天,海也歌唱》,以及已故诗人鲁萍的《给你的歌》。海峡东西两岸的海洋诗多侧面、多角度,掀起扑面而来的海洋气息,而作为表演主体的厦大师生们的朗诵,不失投入而给人亲切的感觉。都印证了海洋诗人汪启疆所说的:“海洋并非是一种隔断,而是一种连接。”晚会中穿插了厦门大学音乐系教师表演的古筝独奏《海峡情》,女声独唱《鼓浪屿之波》以及厦门市南音乐团的南音表演《出画堂》和民乐二重奏《思想曲》。引起了台湾嘉宾的极大兴趣。女诗人尹玲说,在台湾,我一直没能真正完整地欣赏南音,这次得到弥补,感觉南音真是太美了。
晚会高潮迭起,在即将结束时,主持人突然邀请台湾诗人们上台即兴朗诵,白灵、潘郁琦、痖弦以及汪启疆、陈义芝陆续登台即兴发挥,语音和诗意相谐,合璧生辉。尤其是痖弦先生亲自表演的一首《水手罗曼斯》以及诗人白灵和潘郁琦的二重合音朗诵表演,更是得到专业人士的一致称赞。朗诵表演者们更是纷纷与诗人合照以作纪念。而此时,海在窗前涌,歌在今夜酣。
诗的海岸有多长?
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小说家杨少衡在致辞中指出:福建是个海洋大省,它的海岸线弯曲绵延,北起虎头鼻,南至宫口港西,长达三千三百多公里,居大陆各沿海省份的首位;海岛众多,仅次于浙江省,居第二位,其海洋人文与自然景观都十分丰富。那么,诗的海岸有多长?台湾东海岸诗人詹澈的这一发问,使得诗人们对于诗和海的期待,都加倍地延伸了。
11月1日下午,伴随着金秋阳光,台湾客人陆续抵达位于东海岸的福建省会———福州。甫下飞机,即在主办单位的陪同下驱车来到林则徐、严复纪念馆等文化古迹,在瞻仰先贤“睁眼看世界”的风范中,诗人们领略了历史上闽地文化的“海洋”气度,对于先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胸怀不禁唏嘘感慨。汪启疆先生发自内心地说:“瞻仰林则徐、严复故地,如遇一位朋友、一位故人。面对他们,觉得自己的渺小,我们不能与他们相比衬;但我只要能做到一点点,我就不会愧对先人。”
11月2日下午,两岸诗人兵分两路,一部分到福州马尾港,参观了“中国船政文化”遗址和中法马江海战纪念馆。另一部分则应邀到福州大学,与该校人文学院的师生举行“母语诗学交流会”,各自感受到海洋历史的深沉,和诗歌传播的人文种子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11月3日上午,驱车前往莆田湄洲岛。在岛上诗人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妈祖庙,那高建于坡上的庙宇连同栉比成片的妈祖文化宫,既金碧辉煌、恢弘轩敞,也保留了妈祖信仰最初在海边简陋蜗小的香火遗址。白灵先生对此最为感慨,认为这样的保留符合妈祖的神格。女诗人潘郁琦对妈祖女神也由衷景仰,认为在当今社会,妈祖信仰愈发具有诗意。
11月4日上午,诗人们游览了惠安崇武古城,了解惠安女独具的生活状态与生活习俗。这一天,诗人白灵最为兴奋,因为惠安即是他的祖籍地。在未到来的前一晚,他便开始激动,感到近乡情怯。他对记者表示,多少年,他的妈妈经常念叨着惠安,却没有能够回来看看,而眼下他就在惠安的土地上,真有说不出的感慨。在海边,诗人詹澈和焦桐一时兴起,脱下鞋袜赤脚走在沙滩上,体验了一回惠安女海边劳作的辛勤。
下午,诗人们游览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来到泉州著名的海交博物馆,参观了海上交通工具的演变,见证了历史上中外海洋交流活动的兴衰。泉州历史上就是一个著名的港口城市,也是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起始地。诗人们用心记录着船文化的变迁,以及泉州的宗教文化遗迹,感慨良多。在海上度过了半生、对海洋有着特殊感情的汪启疆在回程的途中激动地说:“感谢主办方给我这次机会,让我看到了这一切,谢谢!”更具戏剧性的是,就在当天的午餐中,曾将诗歌与食谱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焦桐,通过一碗儿时面的味道寻到了自己的故乡———泉州。他更戏称这是一次意外收获。而在海交馆,他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多日以来,第一次向众人透露自己的祖籍可能就是泉州。他说,我不想走了,你们继续往前去吧,我就留在泉州。随后多次,他口中念念有词地说:我还要再来,还要再来。
来到历史悠久的名刹———泉州开元寺。诗人们瞻仰了弘一法师纪念馆,馆中陈列有法师生前的书法真迹和用过的珍贵物品。诗人们静穆地注视着这位文化先驱、传奇人物的遗物,久久不愿离去。而面对寺院大殿梁上手持唐代乐器之十二飞天的精湛雕刻,诗人们无不啧啧称奇,纷纷拿出相机拍照。夕阳西下,建于宋代的东西两座石塔愈发显得古朴而有灵性,有关开元寺的传说,更为古刹染上了庄严肃穆的色彩,令人不能不发思古之幽情。
而当晚的一出高雅的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似乎从古时人物的心灵活动,深度印证了泉州地方既开放向外,又传统持内的文化性格,令诗人们拍案叫绝。
在漳州东山岛上,诗人们临海而居。暂栖地距离海边不过数十米,临窗即可眺望大海,风景优美至极。无怪有诗人笑言,哪里都不想去了,如果能一辈子待在岛上,倒也是美事一桩。东山岛上著名的风动石景区———以一块临空而立、看似会随风而动的巨石闻名。诗人陈义芝奔上石阶,试图以脚推动之,巨石却摇而不倒,令他不禁慨叹巨石的奇妙。晚上,诗人们在岛上乘兴唱起了台湾及大陆歌谣,载歌载舞,欢乐无比。诗人潘郁琦表示,自己很喜欢大陆的歌曲,并表示临走前一定要带些CD回去好好欣赏。
11月6日上午,离东山,赴厦门。途中游览了集美围海而建的嘉庚公园,经跨海大桥,驶过宽敞整洁的街道,进入厦门市区,诗人们无不为这花园般的滨城所打动。汪启疆的夫人赵颂琴女士表示,厦门的繁荣和美丽实在出乎她的预料,这座城市太美了!
当天下午,诗人们便游览了胡里山炮台、南普陀、厦门大学。诗人痖弦对胡里山炮台展示品的认识颇有见地,甚至看出一把未标年代的军刀是出自蒋氏家族,学识着实渊博。边看边品,乐在其中。诗人焦桐则对南普陀著名的斋菜情有独钟,大有不尝不畅之感,为此专门驱车前往南普陀一解夙愿。在厦大,诗人们参观了陈嘉庚纪念馆和鲁迅纪念馆,并对厦大美丽的风景赞不绝口。
第二天,诗人们一大早便来到闻名已久的鼓浪屿参观游览,并拜访了著名诗人舒婷、诗评家陈仲义伉俪。一时间舒婷屋内高朋满座、谈笑风生。依依告别舒婷后,诗人们被鼓浪屿旖旎的风光所吸引。女诗人尹玲到过欧洲的许多地方,却对鼓浪屿风情颇有感触,不禁在路边艺人的琴声中且歌且舞起来。下午,诗人们开始了在厦门的自由活动。也许是感觉时间紧迫,或是机会难得,诗人们大多选择去市区游览购物。虽然时间短促,仍不放弃这一体验厦门人真实生活的机会。
相聚总是短暂。在经过了八天的相处后,福建诗人和台湾诗人仿若一家人般无拘无束。陈义芝表示:台湾虽然四面临海,也有众多岛屿,诗人们也大多亲临过地球上不少海洋景致,但每一处都有它的不同,因此对厦门的海上游依然饶有兴趣。于是在最后的半天时间里,诗人们登上了厦门的游轮,为意外地跨进金门海域而兴奋。许是感到了别离的迫近,诗人们纷纷在船上拍照留念。当船挨近大担岛,诗人们更是激动不已,连说虽然自己来自台湾,却从未以这种方式观赏这个与厦门近在咫尺的岛屿,是一种很特别的经历。其中涵义不言自明。
纵然不舍,总需面对。离别就在眼前,存留却在心里。想起诗人们因为不能直航而必须转机的烦扰,主客都不免怅然。什么时候,从台湾飞来大陆不需要辗转延宕;什么时候,我们能自由地交往而不受限制;什么时候,两岸同胞能更多交融,更少疏离;什么时候,海峡并非阻行的渊谷而是畅达的通衢?海啊,今后该给你怎样的慨叹?
也许,我们能做的,不只是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