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的精神在于洒脱

2004-04-29杨咏祁

全国新书目 2004年2期
关键词:禅定禅语佛法

禅,在当今世界中,是一个很时髦的词语。在商业发达的纽约市场上流行的汉字中,它占着很显眼的位置。禅究竟是什么?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它,有不同的说法。

从文字上讲,禅是“禅那”的简称。禅那指禅定,因而禅就是禅定的意思。小乘禅有四禅八定说。“定”,就是不受外界干扰,现在有人认为管呼吸的中枢神经与管思维的中枢神经达到一致就是“定”。小乘禅强调定的功夫,一禅、二禅直到四禅。真正做到禅定是不容易的。

禅宗从达摩开始,一直到弘忍,都讲“安心”,这可以说是禅宗开始阶段心传的主要内容。到了慧能,禅宗得到很大的发展,或称为南禅,形成五宗七派,特别是唐、五代、宋时期,臻于鼎盛。禅宗成为中国的佛教,不仅在中国佛教中是一个主要的派别,而且广泛地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各方面。它强调“明心见性”,要求认识存在自身的真善美的心,并将它贯彻到日常的生活活动中,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它的主要精神是积极而洒脱的。积极是说它不是消极的,不逃避现实的矛盾;洒脱指的是不执着。这两方面表面上看似乎很矛盾,而禅就具有这两方面的精神,洒脱而又坚持定性,积极而不固执。

禅的精神是积极而洒脱的,举两个例子就可明白。宋朝有一位著名的禅师,叫大慧宗杲,杨歧派第五代著名禅师,是禅宗发展到顶点的一位大师。他处在南宋外族侵略的时代,虽是出家人,却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崇高的人格。他有一首著名的禅诗,刻绘他开悟后的境界和心态:“好像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他用通红的火炉上有一团白雪来比喻禅,洒向人间光芒四射照亮夜晚,表现为一心一意地为他人着想的积极精神。他说:“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怀忠义士大夫等。”事实也是如此,他曾经受到投降派的迫害,流放边区,但仍然坚持爱国主义的思想,为世人所敬仰。

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几度受贬,到处流放,但他随缘而处,坦然自乐。每到一处,关心人民的疾苦,“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他在画像戏题诗中自我形容:“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形象地表现他的一生,经过许多波折,狂心已歇。他那被谪流放的身体,好似“不系之舟”,随缘漂流,坦然自悦。虽为戏言,却表现出他的一生充满禅味的精神。

禅是积极而洒脱的,其内容可以归结为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行善,即奉行善事,以伦理道德为内容。白居易在杭州任太守时,闻鸟窠道林禅师的名声,特入山谒访。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三岁孩儿也知道。”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这是一则令人玩味的禅林故事,禅的内容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关键是贯彻执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二是清净心。禅以清净的心性作为人的最高境界。慧能那首著名的偈诗写道:“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他不断地强调人性本净,因为妄念的缘故,将真如本性覆盖。禅就是要人们去认识这清净的本性,而不假外求。

三是创造性。禅是自由、活泼的,因而说它有创造性。慧能说如能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就能得到本来无碍的自在解脱。他形容说:“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清净本心,“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创造性,就是透脱自在、自由创造。反对各种各样的迷信,反对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束缚,达到真正的解脱、自在。禅语的表现方式不是说教,而是重在启发,因而充满禅机、禅智,令人思想开朗,启人深思。

人们对禅有许多误解,如认为它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远离世间人的生活的等等。南禅的开创者六祖慧能早已指出:佛法在世间。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禅与人世间是不可分割的,禅讲觉悟,即世间人的觉悟。佛的意思就是觉悟,觉悟了就是佛,不觉悟而迷妄则为世人。禅宗也反对枯坐、搞持戒的形式。陆希声相公访问沩仰宗的创始人仰山慧寂禅师时问道:“和尚还持戒否?”禅师答道:“不持戒。”问:“还坐禅否?”曰:“不坐禅。”相公听后沉默很久,禅师问道:“会么?”答:“不会。”禅师说:“听老僧一颂: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仰山慧寂禅师的诗偈,表明禅不是在形式上的持戒打坐,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去用功。禅的修持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劳动中,而不是在形式上或者停留在口头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达到禅的境界呢?平平淡淡,喝上两三碗浓茶,如农民在自己的田地里耕耘那样闲适自在。

《禅语今释》杨咏祁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1定价:18.00元

猜你喜欢

禅定禅语佛法
雨夜听禅
《坛经》中“人”的生存意义
平天湖,禅意的水
最上乘的艺术,皆来自佛法
徽州雪后
映像畜牧业
论佛教禅定与儒家静坐工夫之异同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做人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