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己的风雨

2004-04-29杨东毅

世界文化 2004年4期
关键词:风带男孩儿玻璃

杨东毅

男孩儿打开门寻找落在地上的锤子,几乎是同时,传来了玻璃的破碎声,那么大的一块玻璃,105×87cm,从最高的窗口摔下来,但在呼呼的风声中,听得却不怎么清楚。导演也没有刻意地去拍玻璃碎片溅落满地的镜头,没有把一切背景音减弱,没有让玻璃破碎的声音变得惊天动地。镜头只是呆呆地看着男孩儿的背影,好像也被吓坏了,又好像每一个观众,愣在男孩儿的背后。这样一个没有丝毫渲染的画面,带来的却是直刺人心底的震惊。

镜头转过来,我们看见了男孩儿的眼睛。那里面不是痛苦和恐惧,只是疲倦。经过两个星期与父亲和老师的软磨硬泡,经过被同学奚落和向朋友求助的尴尬,经过大概两个小时冷风骤雨中的跋涉,经过战胜内心软弱的坚持,一切只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但终于也结束了。男孩儿连头都没回地走出教室,消失在走廊的转弯处。

有时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也都需要机缘,第一次看这部《让风带着我飞》,是一个疲倦的晚上,我想到伊朗电影表面的枯燥也许会让我坚持不住。果然,看到男孩儿在玻璃店里为玻璃尺寸犹豫不决时,我睡着了,再醒来时,小男孩儿已经快到学校了。再有,连着两个晚上看这部电影后,开始本没对它有更深的感受。应该说,《让风带着我飞》是自己完成它对我的影响的,它以自己的方式进入我的思维,然后等待我的懂得,等待我们相互的完成。

这样说并不是故弄玄虚,因为在开始我真的只是用灰暗的心情去理解。在另一篇文章里我这样写到:“看伊朗影片《让风带着我飞》。人总是难免要孤独,要面对一切都被摧毁状态,这时候没有人可以帮助你”,“那种凄寒的穿堂风在人生中不能遇到第二次的,可万一世界就是这样呢?万一一次比一次更凄寒呢?能承受吗?能像孩子那样掉头而去,重新开始吗?”甚至可以说,导演就是为了要吹起这么一股穿堂风,才没让玻璃更早破掉。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孤立无援地站在那儿,身前身后都毫无屏蔽,只有任由一阵阵也许并不太冰冷的寒风穿透我们的身体。露天、空旷,亲爱的孩子,是谁把你置于这样的境地啊?

好在,男孩儿很快发现当时的时间是六点半,离玻璃店关门还有30分钟———现在回想起来,他眼中是激动还是别的呢,也许什么都不是,因为根本没有“抒情”的时间了———他转身跑出学校,我们看见男孩儿的身影跑过黑色的高原,他身上还有足够的钱,那个骑摩托车的同学也来帮他了,竟然还响起背景音乐,加上男孩儿的坚定,应该说影片是在一片光明中结束的,但这种光明终究仍然是一种悬而未决,谁也不能保证这一次不是轮回,因为能不能成功谁也不知道。而且,可以说正是因为不能成功,人们才故意去注意过程。这让人想起了加缪的西绪福斯,硬要说每天推着巨石上山这种无望的劳动是一种坚定的快乐,能够承担荒谬的轮回就是幸福———虽然是善意的,但仍然是自欺欺人。其实,一切仍然是绝望。就像这个孩子,如果再失败,能再次这么坚决地就马上开始吗?

如果只是这样,一切都是如此晦暗,然而在经历过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些清晨和深夜之后,电影的细节经过反复的咀嚼,所有的色彩又被唤醒,我可以说了:电影和生活要告诉我们的都不是那个样子的。

我先是注意到因睡着了而错过的那段男孩儿在玻璃店里的情节,一部异常节制的影片怎么会有将近二十分钟的赘笔呢,更何况还是阿巴斯的编剧。后来,我却有点庆幸,竟然可以通过这种先错过、后拾取的方式,了解它有多么重要。卖玻璃的老人的唠叨浸透着点点温情,听着他反复的嘱咐,难道我们还要过分地希望他送男孩儿回学校吗?这个情节的冗长本身几乎就是一种毫无表情的暗示。

玻璃最后的破碎几乎完全是偶然的,男孩儿等于是已经独立完成了整个艰难的过程。他犯了差不多每个人———包括成年人都会犯的错误———被即将到来的成功遮掩了清醒。不可避免的偶然因素其实不是风雨交加和锤子掉在地上,而是他身边那时恰好没有人———只能一个人的孤独时刻。这一点让我们开始觉得男孩儿孤独、可怜,甚至去责怪他身边的人,可这样想,却终究是不公平的。该我们自己走的路,别人其实无能为力,过多的援手只会让我们放弃面对。

为了这块玻璃,我们要给生活多少诅咒呢?其实,生活就是它惯常的样子,不管我们平日遇到的风雨,还是偶然倍显孤零地被遗落到深夜中的陌生小站,抑或亲人病危的床前,都不是我们可以发泄怨毒的时刻。拿电影中的情节来说,你可以怪那个几近苛刻的老师,怪那个被生活折磨得对孩子几乎麻木的父亲,甚至可以抨击那贫瘠的教育,但决不可以只去注意、甚至放大孩子的孤独。他的两个朋友,那个卖玻璃的老人,都尽了自己的最大能力来帮助他。没有他们,孩子什么也做不了。一场风雨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该期望谁去扮演救世主。能在可以的时候去帮助别人,已经很不简单了。

电影至少在一方面经常比只诉诸文字的作品优秀,就是不总是看到作者的态度,至少不总是以说教的方式被灌输。像这部片子,导演塔勒比就是在平静地讲述一个男孩儿安玻璃的故事。他延续着伊朗电影一贯的纪录片风格,基本就是一个旁观者,那态度很像是一个持不干涉态度的生态主义者。在一个可能是墓地的地方,男孩儿把玻璃靠在铁护栏旁去帮助朋友,摄影机转来转去就看见了那块没有立稳的玻璃,它在风里晃晃荡荡,我们甚至都能感觉得到导演担心的眼神。怎么办?玻璃会碎吗?我当然明白这其实也是作者的安排,但这种毫不渲染的态度就是要真切地展现每个人、每段生活的原貌。于是,我们看的是电影,但作什么评价呢?这里面有孤独,也有温情;有痛苦,也有欢乐;有退缩,也有坚持。能读到什么,只好看我们的内心有什么了。

不知道这部电影的阿拉伯文原名是什么,英文是Willow &Wind,如果直接译成《柳与风》也许会更好些。用朋友的话说,野外的树和风是长在一起的。她指的是高大的杨树,而柳树当然没有那种劲拔,但也就正像极了那孩子,你看他漂亮的眼睛和冻红的双手,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惜。他摇摇晃晃地坐在朋友摩托车的后座上,他揪心的是玻璃,我们揪心的是他。但他又决不是什么“风中飘絮”(这是电影另一个滥透了的中文译名),他被生活之风刮得东倒西歪,但却又一定有他坚实的土地和方向。

影片的结尾,男孩儿跑过的田野竟然是绿色的,我们还听到一声鸟叫。骑摩托的朋友在向他招着手,音乐悄然响起,他们的侧影消失在屏幕的一侧,我们不知时间是否还来得及,我们只看见美丽的天光下,一只孤独的风车在执拗地旋转。

猜你喜欢

风带男孩儿玻璃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初见
带雨梨花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我不是玻璃熊
嗜夸如命的男孩儿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
害怕自己是同性恋的男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