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街:流淌着音符……
2004-04-29
哈佛街,是环绕着美国哈佛大学主校园(Harvard Yard)一组街道的泛称。与负载着传统剑桥文化精神、讲究布局严谨的哈佛校园相比,充满休闲情趣和文化氛围的哈佛街则是一幅不规则的图画。以紧邻校园北门的哈佛广场为轴心,十几条或笔直或弯曲的小街众水朝东般地奔赴到这里,随意依傍在发散着贵族气息的校园周围。她们随着校园的形状而蜿蜒着自己富有曲线美的身躯,街道没有设计规划,方向亦非正南正北,把周围不足1平方公里的空间随意切割成各种几何形状。呈放射状的错落零乱之中,却有一种建筑逻辑之美,弥散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文化气息。街道很少现代柏油路,一般为各种古老的灰色石块砌成,石块之间似乎也没有什么粘合物质,只是凭借着相互的挤压就支撑了几百年。路少平直,街多斜坡,徜徉其间,所获得的视觉效果恰恰应了那句中国老话———“远近高低各不同”或“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时,短短几十米内,就有移步换形之感。时光流逝,人踏车碾,石板路变得光滑,几可鉴人,一踏上去,就会感到这条街的历史如同这石块儿一样厚重。街边布满富于异国情调的饭馆,酒吧、画店,及形形色色的旅游工艺品店,就像一个巨人漫不经心地挥撒出的一把五彩石子,点缀在小巧、洁净的街道两旁。
哈佛街周围的文化意味是多层次的。最引人注目之处是那些建于16、17世纪的古老建筑,一座座,斑驳多姿,古意幽然,像是凝固的乐谱上面的音符,拨弄着人们思古的心弦。这里有剑桥区最古老的教堂,最早的墓地,英军溃逃时遗弃的大炮,华盛顿阅兵时遮阴的柳树等。华盛顿阅兵处今天已经修建成一座公园,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石雕上的说明很有意思:“夜晚不要在此处流连忘返,除非你有一支华盛顿那样的军队。”影院,剧场,书店、工艺品店则构成了哈佛街文化的第二层次。哈佛大学多饱学之士,与之相应的是充裕的精神食粮,如林登街与奥本山街短短三四百米的距离内,竟分布着十几家书店,其密度很像我们金融一条街上的银行,而且各具特色,满足各种档次人的需求。比如,若是在哈佛广场喝完一杯咖啡,还想去南边的查尔斯河岸走一走,就可沿着哈佛街的一支走下去,100米开外就是波光粼粼的河面。路上,每个行者都会注意到耸立在街中央的一座古堡似的两层建筑。它屋顶呈头盔状,很像唐·吉珂德戴的那种,不过涂抹成了绿色,墙全为红色实心砖砌成,又长又窄的铁窗,酷似一座小型修道院,或是一座灯塔,总之,是那种不适合居住的房屋。墙上挂着一盏旧式汽灯,灯架下的铁链悬着一块发锈的金属招牌,上书“迈克尔旧书店”。走上一级台阶,推开一扇带铃铛的玻璃门,就走进了这座17世纪的古堡。听到铃声,一个正吃力地蹲在地板上清点书的老头儿会从书堆里抬起头来,朝你点点头。像多数哈佛街的旧书店一样,店主一般力求给陌生顾客留下一种严肃而冷淡的印象,以保持久已逝去的剑桥文化的贵族式尊严。对浮躁、喧闹、不懂礼貌的新派年轻人,他们一般报之以镜片后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他们和自己的书店一样:安静,沉默,内里透着一股古老的尊严。
哈佛广场影院每月都上映新片,《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卧虎藏龙》等中国电影都曾在这里上演,不过都译成了英文。哈佛街附近是旅游观光区,工艺品店自然不能少,它们星罗棋布,各有特色,无一重复,都有自己鲜明的格调和审美情趣,大到印第安人的木雕,小至项链珠子,或高雅,或拙朴,或怪诞,或变形,任君选择。有一小店名为“遗产与情趣”,专营项链珠子,竟有几百个品种,大者如胡桃,小者只有米粒儿大小,且色泽、材质,形状千变万化,充分体现了“美在参差多姿”这一艺术原则。顾客可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选择中意的“零件”,然后组装成型。它把审美选择与购物融为一体,所以倍受姑娘和儿童的欢迎,每天顾客盈门。其付款方式也很特别,由于品种繁多且琐碎,售货小姐往往让买者自己报数,然后嫣然一笑,说:“我们相信你!”给人以极大的参与乐趣和被信任感,休闲气氛于是更浓,带着这种心情出得店来,觉得满街都流淌着快活和情趣。
音乐是哈佛街道的灵魂,当地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音乐的哈佛街是不可想象的。”确实,在这条街上行走,会感觉音乐就弥漫在空气中,流淌在五色石子上,使人们的行走步伐富于弹性和节奏。站在这条街的某一点,至少能从3个方向听到不同的音乐声,各色头发在随风飘动,各种风格的乐队也在大显身手,一展剑桥文化的丰富多彩。乐手们演奏的商业意识很淡,主要是享受在大众前表现和参与的快感,不论有无报酬,不管是否有人观看,他们的表演十分卖力,忘情地闭上眼睛,晃动着身体,双脚随着节奏不断腾挪,是随处可见的画面。弹奏到得意处,他们会邀请路人分享他们的快乐,就在他们的小“乐池”前翩翩起舞。风琴、黑管,吉他,小提琴,乐鼓……要不是因为钢琴太重,也能搬到街上弹上一气。有位黑人兄弟干脆摆上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塑料桶,敲打起来也别有一番情趣。其表演风格有粗豪近乎疯狂的摇滚乐,也有高雅抒情的古典大师们的作品,有美国人民喜爱的带有怀旧情绪的乡村音乐,也有带有浓郁部落风情的印第安音乐……室外乐队之所以在哈佛街能成气候,是因为它符合随意、参与,休闲合而为一的闲暇精神。人们随意漫游,无需人介绍,也无需看海报,循着弥漫于空气中的音符寻寻觅觅,就能找到自己合意的曲子:无需门票,也无固定座位,喜则驻足,厌则离去,随意和专心在此竟有一番奇妙的结合。据说,人们在这样流淌着音符的街上漫步,心情极好,无意中刺激了购物的欲望,所以门前有乐队的小店生意都极好,一些店主也都愿意为这些民间艺人提供多种方便,维护了这种文化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音乐为核心,一些艺术友军也来设点,变戏法的,演杂技的,玩木偶的,视觉,听觉,各得其所,说实话,其表演真有一定专业水准。当然这些“友军”的商业意识并不淡,他们的最后一句话总是:我的工资不是来自政府,而是人民大众,所以请节约二分之一午餐吧……他们的存在,更为哈佛街增添了几分零乱休闲之美,也算是一种视觉上的音符吧。
哈佛街都很小,却常年流淌着音符,成为当代剑桥文化的一种象征,知名度大增,美国电影、电视常到这里来选外景。一天傍晚,按常规去看四位印第安人小乐队的演奏,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定睛细看,原来其周围50米处已经“戒严”,说是要拍什么《天堂之吻》,远远望去,还真有一男一女两个演员已经进入状态,可惜围观人太多且高,人头攒动中,竟与那“天堂之吻”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