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慕云及其《中国戏剧史》

2004-04-29徐延哲

华夏文化 2004年4期
关键词:京韵京剧戏剧

徐延哲

徐慕云,原名徐长廙,是从徐州走出的一位戏曲史家,戏剧评论家。1900年徐慕云生于徐州一位清末举人家庭,1974年死于湖北武汉,终年74岁。徐慕云生前曾任过中国戏剧家协会武汉分会主席团委员。

徐慕云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毕业后曾学戏于陈彦衡先生,对谭派艺术作过深入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末期起即从事中国戏曲的评论、戏剧史及京剧京韵的研究工作,发表了长篇戏剧史料《故都宫闱梨园秘史》,1927年出版了《梨园影事》,由于右任为其题写书名,并附言“慕云擅长词曲,得梨园雅故数十事,将付印,嘱题《梨园影事》”。此书付印前,徐慕云还先后收到当时社会上的名家、大师。的题词与题序。如蔡元培、夏寿田、郑叔进、陈公博、徐世英、诸民谊、柏文蔚、潘云超、王画初、许鼎年、郑景颐、冯叔鸾、张伯英等人,以及当时的著名画家刘海粟、周瘦鹃、吴天翁、张光宇、丁一怡、蒙寿芝、刘奎官、姬觉弥、吴昌硕等为其书配图题字。徐慕云自20世纪30年代初期即在上海从事文艺编辑和戏剧研究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国“百代”、“高亭”等唱片公司的戏剧评论员,主持“百代”、“高亭”唱片公司的戏剧节目选录工作,为我国的京剧声乐艺术资料的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上海,徐慕云积极参加创办了上海戏剧学校,先后担任过上海戏剧学校的教务主任、教务长。而后,他又创办了中华国剧学校,担任校长。在此期间,他潜心钻研,纂写并出版了《中国戏剧史》一书,并与我国当时的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谭富英、杨宝森、马连良、周信芳、裘盛荣及被誉为我国“四大名旦”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交往甚密扩.抗日战争时期,他坚持民族气节,拒绝为日伪工作,转移至湖北武汉,潜心戏剧研究。

解放后,徐慕云即参加革命工作,开始在中南文化部从事戏剧评论、研究工作,并问商百岁等人一起筹办中南戏曲学校,任戏剧理论讲师。在此期间,他先后编写了汉剧《赵氏孤儿》、《脱靴辨奸》等剧作,出版了《京剧字汇》等书,从而被推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武汉分尝主席团委员。以后,他叉为了给我国的戏剧研究提供丰富的史实资料,毅然把自己长期收集、珍藏的大批戏剧史料、字画、名演员的书画手迹,以及清末以来的1000余张戏单,300余张老唱片,全部捐献给国家。由于他在戏剧文艺工作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被选为武汉市人犬代表。“文革”时期他在遭到迫害和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仍坚持用4年时间,把他几十年来研究京剧京韵的成果,编纂为《京剧京韵字汇》一书。此书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武汉分会誉为“留给京剧爱好者的一份宝贵遗产,是一部学唱京剧京韵的工具书”。

徐幕云对中国戏剧发展的贡献,主要反映在他用了近10年时间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纂写出的巨著《中国戏剧史》,被我国文化艺术界誉为“中国的第一部戏剧通史”。

《中国戏剧史》全书共五卷,书中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史作了纵向的全面发掘和横向的深入探索、研究与分析,可谓之为戏剧艺术的“百科全书”。他在纵向发掘与评述中,收集整理了“自周秦时代的优伶,迄于民国以来戏剧演变、发展的全过程”;在横向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中,徐慕云除对京剧的演变和发展作了系统纂写外,还认真“撰写了秦腔、昆曲、高弋、汉剧、粤剧、川剧、越剧、山西梆子、河南梆子、皮簧戏、话剧等11种各地、各类的地方戏剧发展史”。这两大部分不仅占据了全书的,前两卷,而且是全书的精华之作。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本书第二卷中对中国话剧发展史的论述尤为详尽。书中把中国话剧史分为五个阶段。即:清末民初的“新剧和文明戏”阶段。“五四”运动后的“爱美(amateur)剧”阶段。“五四”运动的“感伤主义的戏剧”阶段。“感伤主义的戏剧”是指当时的话剧多为发泄对现实不满及揭露现实阴暗面为主流的戏剧,徐慕云称这种戏剧为“革命性的戏剧”。第四阶段为“新兴戏剧运动”阶段,此阶段是指1930年开始的左翼戏剧为核心的话剧运动;1934年以后至抗日战争结束的这段时间为“大众化戏剧”阶段,此时的中国话剧、戏,剧皆以抗日爱国的创作题材为主流。人们从徐慕云对中国话剧史的分期可见,他对当时的左翼话剧运动是相当重视的。本书中对中国话剧史部分的撰写采用了编年叙事的写作,逐年逐月记录下了中国话剧界的发展变化历程,内容十分详尽。如:某剧社何年何月何日成立,成员中有哪些人,演了哪些戏,谁扮演的什么角色等,甚至书中还记录了一些剧目上演后观众都有些什么反映,这在近年出版的中国话剧史中是绝无仅有的。《中国戏剧史》第三卷重点撰写的是“戏剧的组合”。书中详尽地叙述了中国戏剧的管理史,其中包括各种角色的特色和分派、剧场的组织、后台的管理等等。第四卷为“脸谱、服装在戏剧中的特殊功用”。该卷的主要内容是评述戏剧脸谱、化妆、服饰的演变发展历史。第五卷是“戏剧之评价与艺术之研究”。此卷涉及的是戏剧理论与戏剧评论,涉及到国家对于各地戏剧剧种的剧目调查、剧目审定;涉及到各地戏院、剧场、戏剧陈列馆(博物馆)、“优秀剧作家”、“优秀演员”等各项奖励制度;涉及到戏剧教育机构酌设立。除此之外,徐慕云在其撰写的《中国戏剧史》一书中,还单列了两章“补记”。一章为《六十年来故都名伶概述》;另一章为《对于戏剧之唱念音韵行腔等艺术之研究》。在“补记”的第一章中徐慕云系统介绍了京都50余位名伶的简历、师承、唱做特点、社会影响等内容;在第二章中他重点介绍了以京剧为主的各种唱腔、说白、伴奏等各种特点及其演变。可以说,这两章“补记”,对中国戏剧史发展与研究同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徐幕云为了使该书更具有参考性、可读性及收藏价值,在纂写此书的过程中,认真查阅了不少历史资料。如:《旧唐书·音乐志》、《教坊记》等有关戏剧史学的资料、文献,并将他搜索到的戏剧脸谱的起源与演变、各式各类脸谱的特点、寓意等均作了翔实描述。他还在书中配有了各种人物的彩色脸谱53种,被戏剧专家们誉为“极具史料和实用价值”。除此以外,该书还附有多幅地方戏种的演出剧照及其张贴的戏剧演出海报,这些珍贵史料对于研究中国戏剧服饰史很有价值。正如我国当代史学家倪墨炎对该书的评述说:“徐著《中国戏剧史》的涵盖内容与规模是其他戏剧类史书所无法比拟的。这是中国第一部戏剧通史,应该是毫无疑义的。”

徐慕云与他的《中国戏剧史》不仅是他人生中的光辉一页,也是一名徐州戏剧史家对中国戏剧研究方面作出的一大贡献。这不仅是徐州人骄傲,同时也印证了徐州这一古老而文明的城市是孕育各类人才的摇篮。

猜你喜欢

京韵京剧戏剧
筝曲《醉京斓》中京韵的演奏表现
如何抓住京剧艺术中的“京韵”
有趣的戏剧课
京剧表演开始了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探究黄梅戏王少舫“王派”演唱艺术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