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评论的人文精神

2004-04-29汪振军

新闻爱好者 2004年5期
关键词:丁玲杂文知识分子

汪振军

翻开我们目前使用的教科书,人们对于新闻评论特点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三点:新闻性、政论性和群众性。对于新闻评论作用的认识也是集中在三点: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和引导舆论。这样的结论从学理上说也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一般化的认识上,而对新闻评论的内在精神缺少必要的认识,那么,我们所从事的新闻评论工作就不可能达到比较高的境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认识到真正从事新闻评论的人,应该是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新闻评论不仅是他参与社会的一种手段,也是他影响社会实现自己理想的一种途径,因此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知识分子的道德感和使命感。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用余英时先生的话来说,知识分子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他是一个“社会的良心”,是“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公正、自由等)的维护者”。如果一个人仅仅拥有前者,那么他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顶多只能称他为“知识者”,离知识分子还相去甚远,只有他在社会上为坚持和维护人类的尊严与价值不懈努力,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那些将专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的人。不管是屈原、司马迁,还是杜甫、白居易,历史上这些优秀的文人都秉承了这样的传统。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之际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是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明确表述。

由此看来,我们说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它的具体表现是非常实在的。确切地说,人文精神是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情怀,一种精神特征。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更应该充分地体现这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的激励,新闻评论才有了生气。

那么,新闻评论的人文精神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新闻评论应该体现一种启蒙精神。

五四时期报刊上发表的许多评论之所以能够震撼人心,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章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启蒙。中国的五四所讲的“启蒙”虽与西方“启蒙”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有特殊的内涵,中国的“启蒙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来打破几千年来禁锢着中国人思想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李慎之《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五四运动八十年祭》)用当时人的话来说,就是要“以现代知识”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一种新态度”。

正是五四的启蒙精神才开创了中国现代社会的新篇章,可以说没有五四那一代人世界性的眼光,中国人就不会从千年的帝国睡梦中觉醒。有人曾经指责过五四一代的“激进”,可是没有这种态度鲜明的“激进”,新思想又如何能发扬光大。五四一代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向国人传播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上。陈独秀当年著名的政论文章如《敬告青年》、《宪法与孔教》、《法兰西文明与近世文明》、《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极力提倡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的思想理念,大声疾呼“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在拥护“科学”与“民主”方面,陈独秀态度上十分坚决,在1919年发表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中,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科学与民主的理念在今天来看是十分平常的口号,但在当时提出这样的口号却要冒很大的风险。这说明做一个启蒙者也要有非凡的胆识。也正是由于陈独秀敢为天下先,《新青年》才成为当时青年人喜欢的刊物。

二、新闻评论应该体现一种批判精神。

知识分子既然是社会的良心,那么,他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就要敢于批判。鲁迅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于国民性始终如一的批判,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对国人灵魂的剖析,有着他人难以超越的深刻。20世纪30年代,当一些人提倡把小品文写成与现实无关痛痒的“小摆设”时,鲁迅明确地指出:“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何况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谁还有这许多闲工夫,来玩赏琥珀扇坠,翡翠戒指呢。”鲁迅在自己十八年的创作生涯中,仅杂文就有八十万字,可见杂文在鲁迅创作中的地位。而这些文章大都发表在当时的报刊上,在现实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鲁迅自己也说,他的杂文“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还说杂文应当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要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

40年代,解放区的丁玲在《我们需要杂文》一文中认为:“即使在进步的地方,有了初步的民主,然而这里更需要督促,监视,中国所有的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是不容易铲除的,而所谓进步的地方,又非从天而降,它与中国的旧社会是相连结着的。”丁玲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在解放区这样的地方,仍要发扬鲁迅先生的精神,要敢于拿起笔向黑暗开战,这才算是尽到了作家责任。她说:“鲁迅先生死了,我们大家常说纪念他要如何如何,可是我们却缺乏学习他的不怕麻烦的勇气,今天我认为最好学习他的坚定的永远的面向着真理,为真理而敢说,不怕一切。我们这时代还需要杂文,我们不要放弃这一武器。举起它,杂文是不会死的。”(丁玲《我们需要杂文》载1941年10月23日《解放日报》)正是在鲁迅精神的鼓舞下,丁玲开始反思解放区作家的角色和任务问题,她说:“作家并不是百灵鸟,也不是专门唱歌娱乐人的歌妓。”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听命于任何领导,他的作品应该是用他的心完成的。在他写作的时候“他只知道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去看事物,去描写事物,去批判事物”。她觉得那些“希望作家能把癣疥写成花朵,把脓包写成蓓蕾的人,是最没有出息的人——因为他连看见自己丑陋的勇气都没有,更何况要他改呢?”她认为作家的工作和医生相似,“假如医生的工作是保卫人类肉体的健康,那么,作家的工作是保卫人类精神的健康——而后者的作用则更普遍、持久、深刻”。这些观点和五四时期鲁迅的观点是多么惊人的一致,鲁迅当年不是也把改造国民性作为文学的第一任务吗?可见,在鲁迅逝世以后,丁玲又自觉地拿起了鲁迅的武器,自觉地担当了鲁迅远没完成的启蒙任务。丁玲认为“作家除了自由写作之外,不要求其他的特权。他们用生命去拥护民主政治的理由之一,就因为民主政治能保障他们的艺术创作的独立的精神。因为只有给艺术创作以自由独立的精神,艺术才能对社会改革的事业起推进的作用”。(丁玲《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为〈文艺〉百期纪念而写》载1942年3月11日《解放日报》)也正是丁玲这种精神,使丁玲完成了《三八节有感》、《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这样有思想深度和批判力度的杂文和小说。

三、新闻评论应该体现批评者的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应该是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中国古代的文人多生存于体制之内,不管仕与隐都与朝廷有着密切的联系,江湖之远也好,庙堂之高也好,国就是家,家就是国,知识者无法摆脱家与国的束缚,而这个“家”和“国”又无不与森严的等级制度相连,因此,知识者的独立性非常有限。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顾个人的安危在积极思考,不时发出独特的声音。著名报人徐铸成就认为报纸是“人民之喉舌,社会之公器”。他很看不起“谁来就依附谁,新闻和文章都不接触政治问题,不面对现实”的报纸,他推崇“明是非,辨黑白,刀锯在前,斧钺在后,决不歪曲事实,改变一字的褒贬”(《警告读者》,1948年9月9日)作为一张在民间非常有影响的报纸,它应该充分反映人民的疾苦,充分表达人民的心声,因此,它的立场应该是民间的而不应该是官方的。徐铸成曾明确说过:“我们是向下看的报纸。作为一张民间报,就应该诚心诚意代人民说话,为人民服务。”“我们只问所说的话,是不是老百姓所说的话?有没有偏见,对一般社会的影响又怎样?”(《警告读者》)为民立言,为民代言是徐铸成社评的重要特色,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为了保证文汇报的民众立场,徐铸成决不接受来自任何方面的政治性投资和津贴补助。

以上所举事例,虽是上个世纪的事,但从这些人身上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今天的新闻工作者该怎样继承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该怎样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发扬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批判精神和独立精神?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书目:胡文龙主编《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猜你喜欢

丁玲杂文知识分子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画与理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