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的平民意识
2004-04-29翟万寿
翟万寿
21世纪是广播、电视、报纸、电脑等各种媒体互争高低的时代,媒体之间的竞争可谓金戈铁马,愈演愈烈。随着现代社会民主进程的日益推进,平民化已成为各类媒体争取受众、扩大影响力的一项利器。广播作为现代四大媒体中相对弱势的一种,要想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自己,就需要树立平民意识,加强与听众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发挥自身收听方便、传递迅速、声情并茂的独特优势。应该说,顺着平民化的潮流,广播在新时代中可大有作为。
那么,广播媒体如何体现平民意识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电台节目的宣传方略中体现平民意识
长期以来,众多的广播电台都延续了以往综合办节目的模式,以为面面俱到,就与老百姓的生活贴近了,就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听众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面对当前受众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和细分化的市场,“全”反而不是优势。相反,和企业一样,电台的产品越具专业化才越受欢迎。一个什么都有唯独没有特色的媒体在竞争中将毫无出路。就拿渑池县电台的节目来说,因为农民是听众群中占最大比重的一部分,所以注重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专门开办了农民喜闻乐见的专题节目《农村俱乐部》;关注人们衣食住行,开办了健康保健类节目《生活在线》;意在传播法律知识、倡导社会公德,开办了法制类节目《法制天地》。另外,还开办了热线节目《碧空飞歌》、谈心节目《心灵空间》等等,这些节目贴近了老百姓的生活,吸引广大听众参与,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指南和良师益友。这些例子都说明,广播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信息产业,要面对受众市场,就要把以往的“我播——你听”转变为“你听——我播”。只有这样才能让广播成为广大受众心中放不下的牵挂和惦念,广播媒体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
二、广播节目采编实践中体现平民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精神追求不断增长。面对听众的新需求,广播节目迫切需要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满足百姓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信息需求。
平民化广播节目的采编既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更要求电台记者要扎根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记者要善于平视生活,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作报道。在采编工作中要做到:
内容要实一点。作为广播人,无论是新闻策划,还是专题采制,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去思考和选择节目的内容和主题,要善于抓“活鱼”,多从基层生活中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材料和选题,节目应关心社会的热点和难点,体现对平民百姓生活状态的关注。比如笔者曾经做的广播专题节目《生活在线》,其中就设了四个板块:《时尚生活》、《百姓经济》、《健康指南》、《医疗保健专家谈》。笔者在逛街和旅游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很鲜活的事实,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美德。我就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写进节目,和更多的听众朋友一起分享。这样,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不断积累和听众的不断反馈,节目就越办越好,深刻地感染听众。总之,只有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才能让广播走进平民百姓的心中。
风格要活一点。广播的生命力在于鲜活,广播的最大优势就是充满感情色彩的声音。每个电台编辑和节目主持人都要善于创新栏目和主持风格,要不断捕捉听众新的需求,把节目和节目中的栏目办活。比如我台《生活在线》中的一个板块是《医疗保健专家谈》,就是一个很容易发展成热线的节目,这样的节目很容易通过和听众的双向互动交流而活起来,只要善于把握和引导,热线节目将是最有潜力的,最具平民化的一支奇兵。
视角要平和一点。广播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它更要求广播人的视角平和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广播人要把自己置身于生活的最底层,以一颗真诚的心体验平民生活,倾听百姓呼声,用最平和的心态去和群众交流。只有这样,才能采集到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真实生活的线索,广播节目才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受众心中深深地扎下根。
三、在受众的关心和批评中体现平民意识
体现媒体价值,重在反馈。21世纪,人们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作为广播人,在这方面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广播媒体虽然和网络、电视比起来相对弱势一点,但我们应该看到广播独特的优势和长处,广播媒体可以给老百姓情感慰藉,可以给老百姓提供心理和健康方面的咨询,这些都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比如说如今电台的热线节目,就给听众提供了一个倾吐情感的空间,受到了更多受众的青睐。我们要利用电台在这方面的交流优势与广大听众建立双向交流的渠道,与百姓保持良好的沟通。可以通过记录器、问卷等方式,长期调查节目的收听率和受众反馈意见,也可以开通24小时值班热线来受理。总之,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在听众的反映中认识自我,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架起与听众之间友谊的桥梁。只有这样长期坚持,在实践中,电台节目才会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具有平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