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2004-04-29任梅勤冯太敏

北方经济 2004年5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民农业

任梅勤 冯太敏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农村和农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世人所瞩目,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随经济的发展亦有很大提高。但居民收入在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近几年却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且变得越来越突出,开始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村小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所承载的农业人口、容纳的就业劳力以及粮食安全压力是其他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是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一、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首先要结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2/3,但是政府财政用于农村发展的各类支出仅占总支出的10%—15%,占GDP总量比重的1%。国家要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坚持做到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适时调整农业投资结构,逐步增加对农村中小型公共设施建设。同时,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探索多种小额信贷方式,改善和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服务。其次要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实施城市化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有关的理论,国际和我国已有的初步实践,在人均收入达到800美元左右的发展阶段,农民收入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依赖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既要根据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又要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要以城镇为中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性产业,以产业的扩张来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同时鼓励农民全方位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营形式,走劳动与资本相结合的创业道路,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领域。再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靠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企业,因此,一定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摆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要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放到首位,大力发展畜牧业,着眼于大农业的发展。要积极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吸纳剩余劳力,扩大农民收入来源。

二、减轻农民负担,调整农村税赋政策

目前我国70%以上的县、乡政府的财政面临困境,债务沉重,缺乏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急剧膨胀,农民不堪重负。要对农村公共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必须建立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保证农村政府能够根据本地居民的要求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好农户间的公平负担问题。一是调整农村税收政策。“十五”期间要下决心取消农业特产税,一时取消困难的地区,也要尽可能在降低税率、缩小征收范围上做文章。分区域、分阶段创造条件取消或减免农业税。同时还要做好精简机关人员、乡镇撤并等配套改革,为全面进行农村税费改革提供支持。在未实行税费改革的地方,要解决农业特产税平摊的问题,避免与农业税重复征收,当前重要的是减少税目、降低税率。对农业税计税面积上生产的特产品,一律按农业税税率征收。对非农业税计税面积上生产的特产品,继续征收农业特产税。二是解决乡村债务问题。要正视乡村两级负债问题,逐步化解乡村两级债务,在税费改革中要“锁定”乡村债务,避免新的债务发生。同时加大农村财政支农政策力度,增加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尽快消除和减轻针对农村基层和农民的行政性收费支出。要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不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三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在发达国家都是由省级以上财政负担的,而在我国实际上是乡镇财政和农民承担了主要责任。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最有效、最根本、最合理的途径就是理顺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关系,建立新的各级财政合理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做到农村义务教育支出由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负担。要逐步调整现行教育投资结构,把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中央投资范围,分区域在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推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书本费、学杂费政策。

三、增加农民收入,正确处理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要支持乡镇企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要求。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主体正在发生转移,即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转为主要依靠非农产业发展为主。这一日益明显的趋势对于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乡村人口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要使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加快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城镇化步伐。同时,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还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不能再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民论农民,就农村论农村,而要从宏观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探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思路、新途径,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到国民经济全局、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背景下来认识和对待。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现代化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就必须使这三者得到协调的发展。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还必须改革抑制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自由流动的二元户籍制度。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不打破,70%的人为30%的人提供商品性农产品的局面不改变,农产品市场容量就很难扩大,农业规模经营就寸步难行,农业发展空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农民收入就不可能迅速增加,更谈不上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课题,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很难依赖某项措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如果我们的各级干部能够认真地贯彻落实十六大报告所讲的发展农村经济的三项措施,以抓“政绩”工程的干劲,以招商引资的热情去投入农村工作,认真对待农民的事情,那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