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期性癫狂

2004-04-29

新财经 2004年5期
关键词:半导体增值税芯片

壹位半导体企业的管理人士向记者回忆起两年前公司面临的困境,依然唏嘘不已。

那是2002年的叫候,如影随形多年的老员工被无奈辞退,一个个相继离去,仓库里的产品堆积如山,迟迟不见减少的迹象,那些在公司兴岱时添置的昂贵机器一台台停止了转动,同曾经喧躁无比的半导体行业一起变得悄无声息……

让这位管理者庆幸的是,行业萧条像一阵飓风,让很多公司荡然无存,而自己的企业终于捱过寒冬,可以在2004年明媚的春光中露出笑容。

让这些半导体周期变迁中的幸存者感到无比温暖的数据是:2003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到163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15.8%,而在2002年增长率仅为1.6%,再往前一年的2001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则足减少了32.1%。更鼓舞人心的是,2004年2月份,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1%;2003年年初伞球半导体的库存为11亿美元,面到了2004年年初,这一数字不到4亿美元,达到三年来新低。

工厂里闲置的机器也纷纷开动起来,全球半导体产能利用率达到了90%左右;刘于2004年的资本支出,英特尔、台积电等各大公司开始做出乐观的预算,而中国内地,8英寸乃至12英寸生产线也纷纷破土开工。

资本币场上,由17家半导体公司细成的费城半导体指数率先作出反应。2003年,费城半导体指数上升67%。

环球同此凉热,内地的半导体行业也在这一波景气复苏中强劲反弹。以IC设计公司士兰微(600460)领衔的半导体板块大都超过了100%的涨幅,土兰微更是荣登两市第一高价股。另一家总部他于上海的芯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0981.HK)也是一路抢跑,成立不到四年,在尚未盈利的情况下就在香港、美国上市,以18亿美元的融资额成为今年全球第三大IPO。

芯片、从来都是一个让人心跳的行业,无论赚钱还是赔钱。是什么带动这次行业复苏,这样的好日子还能持续多久?

好日子有多长

内地·位半导体研究人员告诉《新则经》记者,红今年2月份上海召开的“2004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上,与会人士刘于本轮周期基本达成了一致的看法——由于缺乏重大技术创新,本轮周期是由换机需求和下游消费增长带动,属于景气循环中的弱周期。

所硝“缺乏重大技术创新”,是相对半导体行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言。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程专用计算机、电视机的发叫,1981年至1995年间个人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1995年至2000年间的手机、互联网兴起等,都曾带动半导体行业飞速发展。而从2000年以后,全球范围内没有出现类似的重大技术创新。

赛迪顾问咨询部的经理韩毅荣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半导体行业本次复苏主要由手机、数码产品等下游产品的需求带动。在经历两年萧条之后,半导体上游产能严重不足。随着产品价格一路上升,那些在“非典”时期减少了库存的厂商都后悔不已。韩毅荣近期次地走访了许多半导体厂家,发现许多厂家的流片订单都已经排到几个月之后,产能利用率极高。

其实,上次袅退出现之前,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产能已经增加很多。华夏证券研究员董志强认为上一轮全球半导体行业衰退的原因正在于投资过热。当产能过剩之后产品价格下跌,从而引起半导体公司利涧下降。董志强并不认为只有重大技术创新才会带来半导体行业的兴盛,他认为,“对于半导体公司来说,只要有市场,能够赚到钱就够了。”

被压抑的需求终于复苏了——尽管复苏来得比期要晚。台湾KGl中证券驻上海的研究员张海滨认为,其实,这轮复苏在2002年就应该到来,但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美伊战争以及SARS等因素使得行业衰退的周期拉长,不过,消费炎电子、电信运营商对无线设备的采购等因素最终还是让复苏来临。

迟到的复苏能够持续多久?黄志强认为,这要取决于目前产能的增长速度。虽然现在很多公司借行业复苏肝始扩大投资,但上一次的衰退给半导师体公司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现征他们都显得比较谨慎,而且,从建设到投产还有一段时间,所以,这一轮周期应该至少持续到2005年底。

赛迪顾问的韩毅荣也认为,按照国际半导体行业的规律,下一轮衰退在2005年至2006年之间到来,不过,对内地半导体企业影响应该不会太大。韩指出,中国市场强大的内需保证了中国市场过去的发展,也会保证未来几年的增长空间。上一轮全球衰退时,2001年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增长速度为一32%,但中国市场仍然保持了17.6%增K速度。所以,韩毅荣认为,当下一轮哀邀来临时,中国半导体企业仍然会像上一次一样保持正增长,仅是速度会有所减缓。

内地一家基金公司的半导体研究员持有不同的意见。这位研究员认为,全球半导体2004年的景气度应该高于2003年,这一轮复苏会持续到2005年上半年,因为中国企业所从事的以低端产品为主,所以,新的衰退来临时,中国企业受冲击的时间会相对滞后。至于上一轮全球衰退中中国市场还能保持正增长,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的基数太低,而到了下一轮衰退,情况会有不同。

KGI中信证券的张海滨也指出,尽管多数人都认为这一轮上升周期至少会延续到2005年上半年,但是如果届时移动通讯领域的3G技术能够大规模推行,景气周期还会延长。

日益重要的中国

上一次半导体行业的景气周期中,最大的赢家是中国台湾。尽管英特尔、德州仪器等美国半导体行业龙头依然威风不减,但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台湾半导体企业却崭露头角,令台湾地区成了半导体生产的中心区域。

在新一轮复苏行情中,中国内地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2004年初,各专业机构在预测未来半导体行业发展时,都不能忽视中国内地在整个行业增长中日益重要的份额。IDC估计,2002年至2007年之间,中国内地对半导体需求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7%,相比之下,远高于整个半导体行业12.5%的年复合增长率。这个时候,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正如火如荼,人们突然发现,在中国版图上再次掀起大炼钢铁、快造汽车、速建商品房的热潮同时,半导体领域的投资也是一个热点。

中国内地过快膨胀的投资让中国官方和经济界不无忧虑,随后一系列紧缩性政策出台,中国经济是否会因此“着陆”、或以何种方式“着陆”又成了新的问题。那些投资热点行业的未来前景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不过,半导体行业可能会是一个例外。

对2004年中国经济持谨慎担忧态度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在年初一份聚集了该公司全球研究力量的报告中指出,尽管该公司策略及全球经济研究团队认为中国投资支出的放缓会对很多行业带来冲击,但是他们亦认为这对半导体行业影响甚微,甚至可以说“没有影响”。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科技行业分析师Michael Masdea解释了其中原因:中国经济和消费强劲的势头对半导体行业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商品、建设和汽车领域投资放缓带来的消极影响。Masdea指出,经济指标显示,中国城市消费者大多不会受到投资收紧的影响,将推动消费持续增长,而这正是推动半导体行业增长的真正关键因素。中国对装配用半导体的需求,出口和内需基本上不受紧缩性政策的影响。

考虑到中国的竞争优势,Masdea预计,中国内地半导体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会放缓。

产业链布局

就在内地对半导体的投资热情与目俱增,从IC设计、代工制造到封装测试各个环节均重金投入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平衡整个产业各个环节的发展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不少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内地的IC设计能力严重不足。作为产业链的龙头,只有设计能力提高了,制造和封装才有可能拿到更多订单。2003年中国内地IC设计企业中,产值超过1亿元的仅有11家。据介绍,对于IC设计企业而言,首要的目标是要达到1亿美元的大关。

权威人士指出,其实,现在中国内地的半导体产业颇像30年前的台湾。当时的台湾也是出口导向政策,对各个环节征收增值税,但台湾地区从代工起家,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人才之后,带动上游的IC设计和下游封装测试企业的发展,终于有了今日台湾半导体在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之下,中国内地在各个产业链上同时发力,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值达到了352.5亿元,其中IC设计产值规模仅为44.9亿元,所占比重为12.7%,芯片制造领域的产伯为60.5亿元,所占比重为17.2%,封装测试为247.1亿元,所占比重达70.1%。不难看出,劳动力密集的封装测试业在整个中国内地半导体产业链中占据绝对比重。

相比之下,2003年台湾地区的整体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含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达新台币8l88亿元,较2002年增长25.4%。其中设计业产值为1902亿元,所占比重为23.2%;制造业产值为4701亿元,所占比重为57.4%,成长率近24.2%;封装测试业为1585亿元,比重为19.4%。

不过,最近儿年中国内地芯片生产线的建设速度陡然加快,规格也逐渐提升。2000年底,中国内地共有25条4英寸至8英寸芯片生产线,其中以4英寸生产线为主,只有一条8英寸线。到了2003年底,芯片生产线达到了33条,其中新增5条8英寸生产线,而正在建设当中的还有l3条,其中包括1条12英寸生产线和3条8英寸生产线。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曾预言中国在芯片生产线如此大幅的投入,将会造成产能过剩,可能成为下一波全球半导体不景气的元凶。

台湾KGI中信证券的张海滨不赞同这种说法。他认为现在世界上半导体制造的主要能量在台湾和日木等地区,以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不可能造成全球的产能过剩。国内半导体权威、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王阳元尽管一直不赞国全国各地不顾条件上芯片项目,但他同时认为内地目前的8英寸线并不算多,只有不加凋研大量上芯片项目才是盲目的行为,他认为“芯片产业存有泡沫”的说法并不可取。

政策双刃剑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内地的半导体行业始终受到国家政策高度保护,而前段时间美国和日本指责中国政府给予内地半导体公司增值税优惠,似乎更加印证了这一看法。但从内地的半导体公司传出的声音,多数在抱怨政府不仅扶持力度不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公司的发展。

2004年3月18日,美旧商务部致函中国商务部,称中国政府对于本国半导体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与世界贸易组织要求的国民待遇原则相违背”,美方已向WT0提出了磋商请求。

争端来自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18号文件”)。该文件的第4l条规定:芯片生产企业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即征即退。

200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一次工作会议上,对18号文件进行了补充,形成了后来的国务院发布的51号文件。5l号文件规定,对部分芯片企业实际

税负达到3%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并对集成电路的政策作了补充。当时鼓励产业发展的措施有:税收减免、投资优惠、进出口政策、支持研究开发、加强人才培养、鼓励设备本地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方面列集成电路实施了优惠政策。

参加过18号文件起草的中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杨学明解释了“实际税负”的含义:“,实际税负”,指集成电路企业在中国内地直接销售产品所交纳的全部增值税额和同期该企业的全部销售额之比。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分子,即企业在中国内地直接销售产品所交纳的全部增值税额——由于企业实际交纳的增值税要扣除进项税额(生产资料购入货款总额×适应税率),并月是在内地销售,所以,实际税负超过6%乃至3%的企业并不多。

内地多数专家和企业的观点是,如果以实际税负超过3%的标标准来计算,内地半导师体企业从18号文件受惠极其有限。另外还有情况是,即使有些企业达到了18号文件的优惠条件,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退税。内地某知名半导体公司的负责人就曾向《新财经》记者抱怨,自己就职的公司应该享有几百万元退税,但一直没有返还。

另一方面,国家鼓励半导体出口的政策,使得半导体产业链被切割,甚至扭曲。由于中国一直实行以出口为导向的税收政策,产品内销将征收17%的增值税,而出口产品将被退还已征收的增值税,因此,企业的内销成本要高于出口。18号文件的本意是鼓励外资来华设厂并将产品内销,但是由于国家对于半导体产品的出口没有征收增值税,而对于内地从设计到制造乃至封装测试每一环节均增收增值税,使得很多公司不愿意接受内地的订单。

现在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显,很多分析人士认为,与其说这是为了贴近需求巨大的中国市场,还不说是因为内地劳动力成本低廉和对外商的优惠政策。但事实上,中国半导体市场确有很大的市场,供需缺口在80%以上,可是目前中国所使用的集成电路产品至少有80%以上是从境外进口。

现在来看,制造业的转移并未给中国半导体上下游产业链带来多少实惠。以内地代工大厂中芯国际为例,其来自上游设计公司的订单90%来自境外,而产品制成之后,封装测试工作也并未就近选择内地公司,而是运往境外。内地一流的封装测试公司长电科技(600584)就自称未接到过来自中芯国际的订单。长电科技董事会秘书朱正义称,其实,以长电科技的技术实力,承接中芯国际的产品封装业务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如果中芯国际的产品交给长电科技封装,必须交纳l7%的增值税,而运往境外则可省下这笔税。

对此,朱正义颇感无奈。据记者了解,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制造、封测之间半成品的转厂不收增值税。一位半导体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避税,内地一些半导体公司甚至采取将产品先“出口”至香港,然后再从香港“进口”至内地封装的办法。

2004年,中国内地半导体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是要成长为台湾地区、韩国那样的规模,需要努力的不仅仅是半导体公司。

猜你喜欢

半导体增值税芯片
太阳能半导体制冷应用及现状
“营改增”后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的几点思考
2018第十六届中国半导体封测年会
国外增值税与国内增值税的比较
芯片测试
关于餐饮业征收增值税的若干思考
多通道采样芯片ADS8556在光伏并网中的应用
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采用半导体光放大器抑制SFS相对强度噪声
一种基于MSP430的半导体激光治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