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诗序
2004-04-29五峰
五 峰
我与作者韩守一政委相识于1973年,至今已三十年矣。今携巨集诗篇访我作序,见而惊愧。因我乃画家生涯,虽懂诗韵,因少生活底蕴,心又多用于画,所以诗作甚少,经验不足而不精。故感胆怯。然,拒之而不敬,又觉是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因而应其一试。厚颜恭领。接后,一览数日。其诗使我大为惊赞,可为我师也。我也为其有此诗作而赞贺:
天缘幸览廉颇赋,渴会重经而立年。
喜祝将军刀未老,夕阳又映柳宗元。
读后得知,作者在童少之年就开始学习作诗。似日记般地连续,真乃步步惟诗。至今,诗集内涵竟容纳: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江山如此多娇;多姿多彩的人生;跨人二十一世纪等诸多内容,近七十年的人生篇章。从少年经历的战乱、灾荒到参加新四军抗日,经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经济建设、文革斟评及改革开放中再步中华重览新天。及至今天八十高龄,竟志录了七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斗争生活与社会变迁。反映出多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近千首诗词。其凝聚着华夏时空、历史长河中,作者与中华民众共同的生、患、争、息,及忧、愤、悲、乐。可谓一部史诗。战争中的诗稿,不幸在朝鲜战火中烧毁了许多,又有在战情急迫、宣传中的散失,有的是即兴口占,一时抒怀,未及记录,至今在保留下来的诗稿中,筛选、整理出这个集子约半千诗赋,是他亲历人间沧桑的凝记。此集有42首保存下来的长诗,并115首八句式的“古律”,其它是五、七言绝句,还有部分古体词牌和新诗形式的作品。
在每首长诗或阶段的诗稿的后面,作者都注有写作年、月和当时的时代环境背景。长诗往往还注释出当时用途。这样使诗的情节,按时间的推移连环呈现。真是诗、注交融,使读者的时空思维,呈映出时代变迁中幕幕活动的像形,有如跨越时空的文字录象。
特别是每首战事长诗,都透出那似烈火般的炽气。描写战斗的,喷出那英勇的豪焰;描写忆苦挖根的使你悲愤欲爆,欲与敌同尽;诉说真理的,激发革命精神使众志成城;评古论今的,透出哲、略分明。这些长诗的形式亦不同:有的是“排律”,有的似“大鼓”唱词;有的是新体诗;有的似“快板”词。其大多数,在语言上强调战争宣传的应用,所以是大众易懂的语言作品。我阅读之后,把我带回那战争的年代。自然地联想出当时应用这些诗时的场面:这是行军中途宣传员正在演说的“鼓动词”,那是战地演出中的“大鼓”,那又是贫苦民众集会时的公演,这段是军事动员诉苦会中的节目,那是“战斗报”必用的内容……所以,当你回顾当年战争中解放军队伍数量,在短短的一二年内猛增,你不难想象出,我军政治宣传的力量。那么,这类诗篇用在政治攻势中的作用便可想而知了。那时,有多少蒋军投诚的官兵或俘虏(贫苦人),在看到这些演出和参加诉苦会后一夜之间变成坚强的解放军战土。这些诗,也是中国革命中特有时代的特有产物,也给诗词适应时代的变迁及语言的变化和怎样作用于社会,作用于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了极好的参考。上述这些诗,我欲给予命名叫“将军诗”,但作者极为谦逊,恳切地说叫“老战士诗”为好。
除此之外,作者也做了许多所谓“文人诗”。去歌颂祖国山河,评古、论今,借风、花、雪、月抒发人间情感的诗篇。但总的都是强调实事求是,力求辩证;歌颂党和军队,歌颂英模人物,表现战友和群众,并要遵从诗词艺术规律。正因为要遵从规律,其诗,尤其是短诗,格律极为严明。因为这是几千年来人们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我们不能扔掉那些宝贵的精华。那么,你若学它用它,它就像爬上高楼的梯子,你在楼下往上跳,一下子也不可能跳上摩天楼。所以,必须搬梯子。这就叫继承传统。当然,已经到了楼顶,应当更上一层楼的时候,这就在你自己了,再上,就是创新。作者幼年习于私塾,严格的诗词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功底。且看1942年11月他于私塾所作的《赏梅别友》:
茸艳含羞蕾似滴,西风吹拭苦寒抵。
花连朵朵传忠许,情满枝枝凄泪集。
俏丽常开铭友意,馨香永放报安息。
东庭一盏迎春酒,敬向梅间送跃鹂。
此七律一首,借赏梅,以花喻人。表达了朋友欲别时那种留恋依依,相互叮嘱,眼泪莹莹,洒酒而别的诚挚情感与情景。是何等恰切感人。其词句对仗、排比、平仄、用韵,粘对都非常工整确切。
又如以下两首绝句:
《延河秋暮》:
荡漾延河水底天,绿兰相映彩云环。
不知何处渔歌起,如火夕阳柳似烟。
《踏青感怀》:
清明烟火漫人家,野绿城红映彩霞。
莫让蠹虫倾大厦,英豪甘洒血凝花。
前者是再步当年苏北家乡延河,在红色彩霞的金秋里,革命早已成功,一片和平宁静,秋夕如画。于是抒怀即此,描写出延河秋水,夕照烟柳的美好景象。此篇,格律严整,词句优美,情景交融,抒怀无限。
后者则为触景怀英灵,顾今而警示的诗篇。笔者踏青,见清明春野,家家祭祖而怀念共同战斗牺牲的众多烈士。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今天“城红”及一片美好。于是,警示人们千万不要让“蠹虫”毁了这“红城”、“大厦”。同时也祭奠那些反腐倡廉斗争中英勇牺牲的英雄们。此是一首既有艺术性,又政治标准极高的诗作。
然而,更可贵的是作者在“继承”后的创新实验,如《看秦王墓兵马俑》:
莫道
始皇毕生多暴虐,
要看
首统中华意义深。
虽然
长眠古冢悄无声,
可是
深埋俑阵似有音。
全凭
统一为纲灭诸侯,
不该
铸金焚书失人心。
纵有
万里长城镇边塞,
那堪
阿房奢侈损基根。
绝非
文武才疏兵马少,
只因
二世腐败葬大秦。
教训
金马玉堂防蠹蛀,
牢记
千里固堤溃蚁因。
这一首在形式上,是古诗、宋词、元曲中难以找到的格式。又是新诗见不到的那种齐整。论语言,是何等浅显易懂,说内容又是那么精辟深沉,既似排律的整齐,又有新诗的活泼,在格律上深含传统的特点,所用韵律都是今韵,读起来非常流畅,优美,节奏清晰强劲,一韵到底。此诗借文物的参观评古省今,句句充满着辩证法,暗含深刻的哲理,难能可贵。
通过本集诸多篇章的品味,在作者的诗中有两点,值得深思:一是所谓“老战士诗”在那个年代为什么起那么大的作用?二是《看秦王兵马俑随笔》一篇,为什么那么新颖、动人。我认为前者,当时突出了诗的“群众性”——大众效果。我读以后,一下子让当年的效果把思路夺了去。然后,觉得“政治性”极强,其次才去品味“艺术性”。而当时要取得那样效果,其诗只能采取“大众化”语言,非此则否。所以,诗作若要取得广众的认可,首先必须考虑其对象的能否渎懂,“老战士诗”,所以能取得那么大作用,其前提就是它的这种“群众性”。不然,弄得文气十足或引经据典,便可想而知了。那么作诗若要不同层次的人都叫好,你不妨可以拿出如唐诗中许多人人甚至儿童都愿读的诗,作为参照。因为这些诗除了艺术性极高使文人赞赏外,就是谁都能读懂。当然,作诗的引经据典、对仗压韵……技巧高低,是诗艺术的品位。这是诗人所尽量研究追求与提高的目标方向。的确这类诗对高层的读者是极大的享受,但如果你是有目的地对某种层次人群去作诗,而想达到预想的效果,你必须把语言的品味附和于那种层次。这就是一种“诗服务”的问题。类似今天文化产业的服务,必须考虑不同对象的文化产品对位。否则固步自封,自我欣赏,你产业就要“黄铺”。这些观点,和作者诗中的实事求是,为群众服务是一样的,“老战士诗”,就是一个典范。
通观“老战土诗”的特点,可斟酌地概括为五点:
一是“大众化”、“群众性”,人人都能读懂、欣赏、品味。是遵循了“讲话”精神及“二为”方针的;二是形象的语言,基本不用助、副、虚词,主要是实词的组合;三是突出思想性,诗的“灵魂”,即“政治标准”还是必要的,没有纯“艺术性”的作品;四是体裁、格律不能变,这是规律性,不论继承传统还是“创新”;五是引经据典,按诗作的品位需要而定,不以引经据典与否评定作品的品位。
读其诗如见其人,从其观点与诗作,便可映衬出作者的高超境界,可谓:
戎旅生涯济世间,惩倭灭蒋入朝援。
枪驰东亚八万里,国立元勋修社园。
步履皆诗铭战史,歌吟华夏泣英贤。
将军征罢大干界,志励来人警弊源。
我作序至此,在文人作家面前,确是“班门弄斧”,更不知惭愧。但我确也尽到了对可敬将军和诗师嘱托,全力完成之心。敬请诗家文友大为指正。并让我们共同祝贺:这位为中国革命战斗一生的老战士,在他八十寿之年又取得一个文坛上的辉煌“战绩“——《沧桑吟》诗集的出版。对作者韩政委来说是:
沧桑军渡七十载,笔与枪偕伴阵前。
墨血研和诗数百,夕阳不老上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