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月钢铁工业运行情况分析及2005年走势判断

2004-03-01

中国经贸导刊 2004年22期
关键词:钢铁工业钢材增幅

1—9月我国钢铁工业生产总体运行情况是:生产快速增长,需求、销售旺盛;价格经历大起大落后,已逐步回归理性;投资强劲,产能迅速扩张;钢材进口下降,出口大幅上升;原材料、能源、运输等支撑条件全面紧张。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进入第三季度,钢铁生产运行基本处于平稳。

一、钢铁工业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生产快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1—9月累计产钢19415.10万吨,同比增长21.6%,产钢材21391.83万吨,同比增长22.8%。9月份生产增幅高于累计增幅。

从品种结构看,1—9月增长幅度较大的钢材品种主要有中厚板、镀锌板等,增长幅度均在50%以上。前9个月板带材产量达到7156.24万吨,板带比33.5%,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1—9月建筑用的螺纹钢、线材产量分别为3360.55万吨和3568.16万吨,同比增长16.0%和19.9%,比1—3月增幅分别下降了13和3个百分点,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二)钢材价格呈平稳态势,建筑用钢材价格出现小幅下滑

9月底,我国钢材价格指数为119.97点,钢材综合价格4992元/吨,分别比8月底上涨0.98点和41元/吨。

受市场需求的影响,钢铁生产用的主要原料价格稳中有升。铁矿石7—8月份上涨了180元/吨,9月份回落了50元/吨,目前铁矿石的平均价格在700—750元/吨,废钢价格继续攀升,达到2350元/吨,钢坯、焦炭、铁合金市场价格仍旧保持坚挺,但国际上焦炭和铁矿石的价格已出现走低态势。

(三)钢铁行业投资增幅继续回落,但仍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

1—9月,我国钢铁行业累计完成投资125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2%,比1—8月40.8%的增幅回落了近6.6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7%的平均增长幅度。

(四)销售较旺,库存正常

1—9月钢材销售率基本保持在96—97%,尤其是第三季度钢材销售属于较旺态势,销售率接近98%,但与去年相比,普遍低1—2个百分点。目前全国钢铁企业库存在400万吨左右,比去年年末277万吨企业库存水平有明显增加,但仍属于正常范围。近期交通运输紧张有所缓解,港口积压情况好转。

(五)进口明显减少,出口大幅增加

1—9月,共进口钢材2393万吨,同比降低15.2%。1—9月累计进口钢坯364万吨,同比下降11.2%。

1—9月出口钢材863万吨,同比增长67.1%,1—9月累计出口钢坯283万吨,同比增长1.2倍。预计全年出口钢材可达到1100万吨,将明显高于去年(696万吨)水平。

1—9月我国净进口钢材1530万吨,净进口钢坯81万吨。预计全年净进口钢材2000万吨,将比去年少进口1000万吨钢材。

9月份钢材与钢坯合计进口187万吨,历史上第一次低于钢材与钢坯的合计出口量195万吨。今年三季度钢材、钢坯出口无论是增量还是增幅,均创历史记录,在资源、能源、运输紧张的情况下,立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仍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二、四季度我国钢铁工业生产运行预测及明年走势判断

国家将继续实施宏观调控各项措施,进一步巩固已取得的调控成效,预计四季度投资增速虽会保持高速增长,但不会超过前三季度的水平。由于全年在建工程的规模仍比较大,预计四季度国内钢材市场需求整体水平不会有过大下降,全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将接近3亿吨,扣除重复统计后钢材实际表观消费量为2.7亿吨左右。

在供给方面,国内钢材产能很大,目前的价位,足以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四季度是建筑的淡季,生产增速有可能低于前三季度水平。钢材价格走势趋稳,其中,建筑用钢材价格可能出现小幅下滑,但板材和管材的价格仍将维持高位运行,矿石、废钢、焦炭等原料价格不会大幅回落。

根据2004年我国钢铁工业运行情况和国际钢材市场预测,初步判断:2005年我国钢材消费需求将由投资拉动下的超高速增长逐渐转入平缓增长阶段,钢材价格2005年初开始全球走低。但我国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规模仍然偏大,9月份新开工项目个数为14173个,在建项目总规模达3.8万亿元,因此,投资增速虽在降低,但短期内投资对钢市的拉动力仍然相当可观,明年仍可能保持较高惯性增长。因此,对钢铁工业实施的宏观调控、结构调整政策不能减弱,要应继续保持一定的力度。

猜你喜欢

钢铁工业钢材增幅
“手撕钢”见证中国制造实力
韩国10月CPI年增幅创八个月高位
马鞍山钢铁公司企业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提高钢铁工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浅谈钢材的火花鉴别知识
如何在西钢空分系统中有效提高氩气提取率
中国 增幅再惊世界
上半年财政收入总值14306.78亿元
投资增幅继续回落 宏观调控效果显现
入世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