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看《中国西藏》——读者来信选登

2004-02-16

中国西藏 2004年1期
关键词:西藏杂志

[读者来信一直是杂志与读者之间互动的源泉,读者的肯定、批评和建议,使我们不断调整自己,向前发展。适逢杂志办刊十五周年,读者对我们的祝贺和肯定都让我们怦然心动,在这里选载几篇,以示谢意。——编者按]

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伍昆明

值此《中国西藏》杂志15华诞之际,我谨向杂志社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祝贺和深切敬意!

15年来,《中国西藏》编辑部全体同志以忘我和创造性的劳动,将西藏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教育、民俗、社会生活、各阶层民众的真实情况,以及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发展新貌,生动、鲜活地展现在国内外广大读者面前,用饱含辛劳汗水的文字与图片给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人民架设 了一座认识西藏、了解西藏人民的便捷友谊桥梁,为各国人民了解和研究西藏,促进西藏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西藏》以其始终如一的实事求是的办刊精神和一丝不苟的认真作风,使杂志内容真实,数据可靠,政治评论言之有据,论之有理;信息量大、文笔生动、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赢得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成为兼有汉、英、藏三种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的了解与研究西藏真实情况的重要刊物。我接触了许多阅读过这本杂志的外国及台湾的教授和朋友,无不喜爱和称赞她。

作为《中国西藏》杂志的一名老读者,每期杂志到手,都要迅速拜读全部内容,获益良多,尤其是获悉西藏及其它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藏学研究的最新信息。今天,看到这本杂志越办越好,在海内外影响越来越大,感到由衷欣喜。

衷心祝愿《中国西藏》杂志今后为世界人民了解和研究真实的西藏,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尧

值贵刊创刊15周年大庆之际,谨表衷心的祝贺与诚挚的感谢。

15年来,贵刊做了许多深具影响的工作,成功地介绍了西藏的历史、文化、宗教、人物和自然风光,文字平实,画面瑰丽,在国内外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和信赖,尤其是海外读者对贵刊特别钟爱,对我国的西藏工作和成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同情,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我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与你们分享这一份欢乐和安慰,并希望在今后工作中,更上一层楼。古人云: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喜饶尼玛

时序轮转,岁月不居。不知不觉中,获悉《中国西藏》已走过十五年。静夜伏案,青藏高原直入脑海,那山,那人,那瑰丽,那凝重……似乎都浓缩于这精美的《中国西藏》。我是众多作者之一,更是读者,一个痴迷的读者。此时此刻,心潮起伏:十五年历程,三五个编辑,一腔热血,数种文字,为展雪域真相,搭起桥梁一座,引无数中外读者倾倒,为国家民族其功何其大哉!初时深感万语千言,提笔竟觉无语凝噎,唯化作“谢谢”二字,以示我心!

外文局英文专家爱泼斯坦

最诚挚美好的祝愿给《中国西藏》。

近年来,我怀着日益浓郁的兴趣阅读这本杂志,因为其对西藏的报道日益丰富和宽泛。如果有什么建议的话,我想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进步:

应该发表更多的各层面的藏人的文章。其中,我更关注的是从国外藏人社区短期或长期归来的老、中、青藏人的见闻。这些文章也无需百分之百的褒美,他们可以包含批评和建议,只要是出于良好的愿望并承认或默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就可以。

我想提的还有一个问题是,我想知道有没有国外藏胞的子女在西藏大学读书,如果有的话,我想对他们的报道,读者一定会有兴趣。

普通读者萧耘王建中

《中国西藏》杂志是一本图文并茂内容翔实,既传统又现代很正派且耐看的好杂志。在当今各类刊物泛滥的环境下,《中国西藏》坚守自己独特的编辑风格不为潮流所动,不媚俗,实属难得。我们喜欢这本杂志,并把它介绍给我们的朋友阅读,分享一种浏览的愉悦。

由于结识了新华社退休摄影记者顾绶康老师,他的那种崇高的责任心和神圣的"雪域情结"使我们感动,因而,也第一次从他那里见到了这本名为《中国西藏》的杂志。

那是几年前的秋天,我们夫妇在玉渊潭公园里见到了顾老师自办的雪域图片展,那一幅幅美妙精致的照片,分门别类粘贴在随风拂动的藏式经幡上,引得游人不免驻足欣赏,顾老师不厌其详地向大家讲述着他在西藏工作七年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每一张照片后面的故事,他的情绪同样感染着、振奋着每一位参观者。

去的次数多了,渐渐地和顾老师熟识起来。有一天,他从背包里拿出一本《中国西藏》递给我们,这是杂志社专门寄给他的,而他将这份情谊又转给我们。两年多来,他一期不落地把《中国西藏》杂志如期送给我们阅读,使我们受益匪浅。由于喜爱它所刊载的内容、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印刷,我们也总是把读过的杂志再转赠给我们的朋友们。

作为有浓郁西藏特色的双月刊,《中国西藏》的编辑风格和内容选择是有独到之处的。

特稿——起点高、视角新、涉猎面广,从选题到内容都能使受众对西藏得到新的解读。

文化与宗教、古今人物、民俗、考古、自然资源等栏目的设置,既介绍和宣传了西藏的人文历史,社会状况,又满足了读者对于神秘感的追求和了解,是极富特色的。

人物专访、经济与社会、藏区要闻等则是把现实的西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们看到改革中的西藏和勤劳骁勇的藏族同胞,是如何与全国各兄弟民族一起同步前进的。几则短短的简讯,足以反映出西藏方方面面的新形势与新动态。

希望《中国西藏》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中,加大对西藏的环境保护宣传,不要让“现代文明”成为新的污染源,《中国西藏》杂志应当在保护生态的工作中站在最前沿。

祝《中国西藏》杂志越办越好!

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文化处

作为《中国西藏》的读者和使用者,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文化处一直在努力向驻在国各阶层推介贵杂志,并希望通过贵杂志的文章使驻在国民众对西藏的地域风貌产生亲近,对西藏的宗教文化发生兴趣。有了亲近和兴趣,就会有越洋游历的行动。越洋游历又会使外国人自然而然地对西藏树立相对正确全面的认识。所以,作为文化外交部门,我们关注贵杂志的改进,如装帧的美化,图片的生动,信息量的扩大,文章质量的提高,我们愿意将我们的感受和建议贡献给贵杂志。

我们注意到《中国西藏》都以全面介绍西藏某一专域开首,但是若能附上地图两幅则更符合国际通用作法。以介绍日喀则为例,若在文章第一页分别附上标明北京和日喀则地理位及拉萨和日喀则地理位置的小地图各一幅,不仅会方便读者对日喀则所处地理位置产生相对清楚的概念,亦有助于在读者心里,产生对日喀则的认同和亲近。介绍文章若能以更富感情的文字,寓政经宣传于文化风景介绍之中,相信貌似无痕的宣传会取得宣传力度更强的效果。

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姚兆麟

作为一个大半生从事考察和研究西藏社会和历史的工作者,多年来,一直感到怎么有那么多人对西藏十分隔膜,总认为那里神秘、不可捉摸,甚至以为是另类的世界——蛮荒、冷寂与野蛮。在我看来,那里与家乡一样美丽,那里的人们与家乡的父老姐妹一样可爱,但是这种感受得不到认同。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山川与历史的阻隔,又有人为的壁垒。《中国西藏》杂志应运而生,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她已营造成一座多种立交的畅通桥梁。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认识和了解西藏的直通渠道。既使与西藏关山阻隔很难亲自接触的国内各民族同胞方便地了解西藏情况,也使许多国外各类关注西藏的人士获知较为全面的西藏资料,减少和消除某些不确的猜测和误识。其次,为生活在境外的藏人与国内同胞之间架起了省晤、联系的渠道,使这些共同祖先的骨肉能够及时地得到彼此的信息,加深认识和理解。再者,对于一些搞藏学研究的人,也能及时从中得到珍贵的活资料和丰富的营养。十几年来,我认真地阅读着每期刊物,从刊物中受益匪浅,获取了很多知识和灵感。我盼这座桥梁更加顺达、宽广。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博士 副研究员 杜永彬

《中国西藏》于1988年创刊,说来也巧,那一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离开恩师任乃强先生、张毅先生和母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四川大学,从成都分配到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工作,至今也刚好15年。15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祖国藏学事业逐渐走向繁荣,《中国西藏》由幼年成长为青年,我也由藏学研究的学徒逐渐成长为专家。作为《中国西藏》的忠实读者和热心作者,我对《中国西藏》既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也对她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在我的心 目中:

《中国西藏》是展示西藏形象的一扇窗口。她以西藏形象为纽带,沟通祖国与海外;以图文并茂、趣味性和可读性风格,对外宣传西藏;

《中国西藏》是反映西藏面貌的一个缩影。她以西藏社会为媒介,连接传统与现代;以数据与事实为依据,以快捷与新鲜信息,展示西藏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成就;

《中国西藏》是诉说西藏文化的一个平台。她以西藏文化为对象,建构平面与立体,发表专家学者的见解与看法,以知识性和客观性为特征,描写和论述古老的西藏和今日的西藏,兼顾其他藏区,全方位展示这个“世界屋脊”,篇幅由薄到厚,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成为人们认识西藏的独特文本。

祝愿中国西藏繁荣富强,祖国藏学事业走向辉煌,《中国西藏》再创佳绩,到2009年她20岁时,一定会更加灿烂夺目。

猜你喜欢

西藏杂志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杂志铺订阅
天上的西藏
杂志收纳碗
神奇瑰丽的西藏
这是什么车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
欢迎到邮局订阅2010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