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东第一民居

2004-02-16张建世

中国西藏 2004年1期
关键词:昌都房屋住房

张建世

1997年我到昌都左贡县时,第一次听人说起东坝乡。那是一个远在怒江边的地方,非常偏僻,但老百姓却十分富裕。盛产核桃、葡萄、梨等水果,听起来就象世外桃源一样,令人神往。

2002年6月我参加了茶马古道考察团到昌都后,就留在了昌都,继续做福特基金的一个社会调查的课题, 这使我有机会专程去一趟东坝乡。

6月下旬的一天,我和图嘎一道再次来到了左贡,当晚住宿在县政府招待所。第二天吃过早饭后,驱车直奔东坝。汽车离开县城,沿玉曲河谷而上。河谷开阔,两岸的青稞地和草山一片碧绿,山上不时还可见片片树林。大约两个小时后,拐向了通往东坝的乡村公路。开始植被还好,当翻过山口后,汽车蜿蜒而下,植被也越来越差,最后是一座座光秃秃的、几乎寸草不生的大山。同行的东坝乡书记告诉我,已经来到了怒江河谷,离东坝不远了。

原来,怒江河谷属干热性气候,降水十分稀少,植物难以生长,到处都是这种光头山。他们从乡上到最远的村庄要翻几座大山,走一天路,山上即无水又无树木,夏天被太阳晒得连遮阴的地方都找不到。以前这里不通公路,1991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才修通了这条乡村路。但是这里的汽车很少,绝大多数农民外出仍是骑马或步行。现在乡上不通电话,当然手机也是打不通的。

谈话间,汽车拐过一道山湾。突然,眼前一亮,只见在群山环抱间有一片绿色台地,奔腾的怒江乖乖的在边上流淌。这就是东坝乡政府所在地军拥村。村内树木繁茂,郁郁葱葱,与周围的光头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远远望去,一座座藏式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十分美丽。进得村来,只见溪水涓涓,农田片片,有几个男人在闲聊,田间除草的几个妇女也不慌不忙,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

东坝乡书记把我们安排在白玛拉措家居住。走进白玛拉措家里,来到二楼客厅的时候,不禁大吃一惊。客厅高大宽敞,雕梁画栋,完全出乎我的想像。门窗墙柱上雕刻、彩绘了花草等各种纹饰。雕工精细,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同行的昌都地方志总编图嘎也赞不绝口。开玩笑说:“我到过西藏很多地方,也没见过这么好的农民住房,简直象宫殿一样,可以称之为西藏第一民居。”虽然是玩笑,但作为昌都本地人的图嘎在昌都还没看见比这更好的农民住房却一点不假,将其称为“藏东第一民居”应该当之无愧。

在白玛拉措家居住的日子里,不禁对其住房产生了兴趣。曾用脚步丈量住房的面积,但还是不过瘾。最后向女主人借来了皮尺,与图嘎一起丈量。白马拉措家的房屋以一栋长方形、高大的三层楼房为主体建筑。每层高约四五米,长约30米,宽约25米,每层面积约700平方米。底层堆杂物,农具等。二层正中为长方形天井,天井四周为走廊,走廊四周有九间大小不等的房屋。其中客厅约80平方米,厨房约50平方米,是日常活动最多的地方。除外还有经堂、卧室、仓库等七间房屋。三层的前半部分是平台(二楼的房顶),后部已有柱子和房顶,准备修建房屋,但离完工尚远。主体建筑外有院墙,墙内有院坝、马厩、堆庄稼的小房,与其它人家不同的是还有村内唯一的一个小商店。总的占地面积大大超过了1000平方米。

这种住房在城里人看起来,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这是在如此偏僻的山村的农民住房,而且全村的住房都好,形成了一种风格。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我们对东坝有了更深的了解后,就不由自主地发出由衷的赞叹了。这里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几乎与世隔绝。要翻几座大山,走几十里路,才能到最近的左贡县其它乡的村庄,到县城或昌都就更远了。而且上帝并没有给予特别的关照。虽然村内自然条件不错,但很早以来土地就十分有限,现在只有人均0.7亩,仅够基本生存。周围的大山却是那么贫瘠,没有树木,连草都非常稀少。不可能像其它山里人那样靠山吃山,连修房子所用的木材都要到远地购买。然而,这里却有着如此高大的房屋。

也许它与当地闯荡社会的传统有关。当地习惯,男人如果不是因缺劳动力必须留在家里的话,不出去闯荡会被人认为无能。所以村里有相当数量的男人在外经商、打工、跑运输、做手艺挣钱。正是这些外出人员挣回的钱,购买了价值不菲的木材等建筑材料,修建了如此高大的房屋。人们也深知在外闯荡社会需要本领,所以特别重视教育,都主动送孩子上学。还有不少人家出高价将孩子送到左贡、昌都、拉萨读小学、读中学。考到天津、南昌的西藏中学的学生也不是一两个。白马拉措有7个儿女,2个在拉萨读中学、1个在天津读西藏中学,4个在昌都读小学,足见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这种情况在城市、在郊区农村毫不奇怪,但在边远的民族地区确实罕见。须知,这是需要大笔经费的啊!

这是一个具有活力的村庄。人们都努力向外发展,努力挣钱。尽管如此,修建如此高大、富丽的房子也不是容易的事。村内房屋的修建并非一次完工。家庭富裕的人家要先准备两三年,有的准备三五年七八年,甚至十多年。主要是准备木材等原料。建房一般是一年,也有的两年完成。建房时筑墙等简单的活主要是村里人互相帮忙,木工、画工,特别是雕刻等精细的、技术要求高的木工和彩绘等画工,须支付工钱。建房一般只完成最基本的部分,如墙、房顶、柱子、门窗、地板及有关部分的雕刻等不完成以后就很难再做的部分。其余的内装修,有的经济实力不足的人家甚至还有部分的隔墙,都留下了。住进新房后,根据经济条件,慢慢的装修完善。村内有个别人家,新房已住了十多年,由于后续经济不足,都还未装修、彩绘。即使是村内最富裕的人家之一白马拉措家的房屋,二楼许多柱子也没有彩绘,三楼仅有最基本的柱子和房顶,不知道还要几年才能完工。从材料的准备到房屋的修建和后续的内装修,真是集中了一家人多年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当地的房子很大,已大大超过了居住的需要。最典型的白马拉措家。四个丈夫,两个长期在外经商,一个一年中有几个月外出放牧。未婚的7个子女均在外地读书。连老母亲也到昌都照顾读书的孙子孙女去了。平时只有白马拉措和她的一个丈夫在家,偌大的房屋空空荡荡。即使全家人都回来,这么大的房屋也超过了实际需要的几倍。实际上,村内其他许多人家房屋的面积都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人们为什么会花这么多钱,甚至超过自己的经济实力修建超出实际需要的房屋呢?原来,在当地人的心目中,房屋不仅是为了实用,居住舒服,还是财富的象征,体现了家庭的势力和无形的社会地位。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房子盖小了没面子”。现在有的人在外经商,走的地方多了,也觉得没有必要盖这么大的房子,实用性不大,但回到村里真正盖房子时,又感到盖小了面子上过不去,仍是盖大房子。在这里,住房不只是满足居住的需要,还具有文化的意义,它凝聚了人们的情感,体现了一种价值取向。

这时,我不禁想到城里的姑娘们,为了美丽、时髦,或时下流行的词语“酷”,不惜上百,上千、甚至几千元去购买一件时装。如果仅仅是为了御寒、蔽体,又何须购买这么贵的衣服呢?

这就是文化,东坝的人们看重住房,城里的姑娘看重时装。

猜你喜欢

昌都房屋住房
会建造房屋的石蚕
住房保障实践探索
房屋漏水后的“奇观”,实属罕见
暴雨过后房屋渗漏,接水“神器”们责无旁贷
奇怪又有趣的房屋
辽宁公租廉租房并轨运行
昌都三江流域的新风景
一个新型的昌都正在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