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思考

2004-02-04李雅芬

中国音乐教育 2004年2期
关键词:心动音乐课技能

李雅芬

伴随着新课程的诞生,音乐新课程也和其他学科一起走进了学校,步入了课堂。广大的音乐教师为之欢欣鼓舞,觉得有了施展的舞台。然而,当真正进入音乐课堂,要把全新的教育理念付诸于实践时,很多教师感到迷惑和茫然,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矛盾冲突和观念碰撞。以下几个感到困惑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音乐审美与知识技能

音乐新课标确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实践的理念,强调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一些教师感到困惑:音乐知识、识谱还要不要了呢?在一次新课改公开课上,有一节课是欣赏《新疆之春》,授课教师让学生欣赏了四遍,既没有介绍主奏乐器小提琴,也没有让学生听辨乐曲的结构,更没有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体会乐曲的魅力。只是反复地问学生"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你能描绘一下你头脑中的画面吗?"等问题。

从以上的课例中我们能够理解,授课教师的本意是想把新的理念带进自己的课堂,但却步入了另一个误区。新课程强调音乐审美体验,淡化双基教学,但不是不要双基,而是应该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

1. 确立以审美体验为主,音乐知识技能为审美体验服务的观点

音乐新课标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位于首位,这是由音乐课的性质和价值决定的。音乐的本质是审美,音乐最根本的价值是审美价值,所以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音乐课最核心的目标。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为音乐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对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要目的,学习知识技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音乐。

2. 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之中

事实上,每一门学科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对于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一种素质,也是进一步学习音乐的一把钥匙。所以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必要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教学的度。在上述的课例中,如果授课教师能创设一个与乐曲相关的情景,或用生动的语言,或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充分进入小提琴优美华丽音色描绘的动人音乐之中,在感悟体验音乐时,再自然而然地引入音乐知识的学习。这样在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学生轻松愉快、自觉自愿地学习了音乐知识和技能,并由此获得再发展、再提高的条件,可以更深刻地体验音乐、表现音乐,以达到提高音乐素质,陶冶情操的目的。

身动与心动

"音乐课一定要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这是眼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常说的一句话。现今的教学评价也如此,课堂上假如没有学生动的环节,则可能被视为缺乏创新,教法落入老套。于是一些教师以为把每节课设计得像举行一台预先排练好的晚会那样有条不紊,轰轰烈烈才是好课;以为把每节课组织得像小孩做游戏那样敲敲打打,热热闹闹才是改革。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随便走动,互相打闹,教学秩序一片混乱的现象。乐器敲打声和着学生嘈杂声,像一个无序而热闹的集市……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这里的参与是指学生全方位、全身心的参与。既要有身体四肢---"身动"的参与,又要有心灵、思维---"心动"的参与。音乐活动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活动主体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全方位参与。以上那些教师过于强调了学生"身动"的参与却忽视学生"心动"的参与,表面上热闹,而教学效果甚微。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只有当学生"身动"、"心动"全方位参与音乐活动时与音乐融为一体,亲自、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的真正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所以在音乐课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身动"与"心动"的一起参与。

1. 重视学生在"心动"基础上的"身动"参与

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同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音调所能表达出这种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可见,人的内心情感是需要外在表达的。音乐则以动作、声音等可见、可听的动态形式承担了人类情感表达的重任。因此,对于天性好动的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更多地需要学生的身体动作参与。例如,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身动"的机会。包括动口、动手、动脚、动体态,让学生参与创造,将自己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充分表达出来。但"身动"的参与必须是在"心动"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身体动作是内心体验的真实写照。所以这时学生的"身动"是自发的,不自觉的,而不是表面上的身体参与。

2. 加强学生在"身动"时的"心动"参与

音乐教学强调蹦蹦跳跳、敲敲打打,交流讨论,即兴表演等这些"身动"的参与,但在某些情况下,更需要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这类心灵震颤的"心动"。特别在音乐欣赏中,表面上表现为一种安静状态,但内心却在剧烈地震颤,被音乐所描绘的情景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音乐完全融为一体。这样表面上的"静",深层的"动"---内心深处的感动,没有游离音乐外的喧闹嘈杂,更没有哗众取宠的虚假表演,惟有音乐浸润心灵的陶然沉醉……这样的"心动"才是音乐中高层次的动。

综合性与音乐性

这是一节初一的欣赏课,课题是《鼓浪屿之波》。上课时,教师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在课前收集了有关台湾省的资料,然后师生一起介绍讨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台湾省的历史,及现在海峡两岸的关系等。整节课把这些作为讨论的主题,只在课的结束前欣赏了一下乐曲。这样的上课方法,是不是为了体现音乐课的综合性而把音乐本质给丢了呢?

音乐新课标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这符合现代教育的趋势。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作为改革目标之一。以审美为主的音乐教育,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目的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段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但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正确理解音乐课的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不能离开音乐而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取代或削弱音乐在音乐课中的主导地位。

l. 音乐课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

中小学生接受音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但是应该明确,音乐课的开放态势是有条件、有限制的,必须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体验,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这是音乐课的本质所决定的。离开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而用政治、地理、历史等内容取代,那音乐课不成了变相的政治课、地理课、历史课或其他学科了吗?所以音乐课的综合,必须以音乐为本,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与音乐密切相关,必须对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有帮助,而不是干扰削弱音乐本体。

2.音乐课的综合,要把握好"度"

在音乐课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都应该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超过了这个"度",那就是画蛇添足。但一些教师曲解了综合的正确涵义,偏离音乐而在音乐的外围问题上大做文章,这就有可能改变音乐课的性质,把音乐课上成其他课。《鼓浪屿之波》的授课教师的本意是好的,但却偏离了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探究台湾的历史地理、政治。同样的内容,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并同时播放厦门、台湾的美丽风光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歌曲的艺术氛围,然后采用对话的方式,和学生们一同了解厦门、台湾的地理、历史、民俗风情,并进一步与学生探讨,如何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作品配伴奏,设计演唱方案和声音效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设计出了击掌、捻指、哼鸣、领唱、齐唱等方式。出人意料的是竟有学生和着优美的旋律,用口技模仿出潮起潮落的海浪声和海鸥的鸣叫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顿时如潮水般袭来……

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一种压力,但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音乐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并经常在实践中进行反思、研究、改进,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猜你喜欢

心动音乐课技能
喜欢的课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拼技能,享丰收
上一次令编辑们心动的事
“嗔哥”心动一日美食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