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上的分层次教学
2003-04-30朱振东
朱振东
通常,每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总有高低之分,而且往往差距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讲课内容照顾了成绩好的学生,则会使成绩差的学生听起来很吃力,跟不上;如果照顾到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缺乏难度,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开展分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是:第一,以人为本,即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促进他们自我实现,相信学生自己有待开发的潜能,且这种潜能在他们的自我选择的学习中得以开发。第二,承认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表现在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即使在同一方面,个体在发展的水平与速度上也不相同。第三,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素描、色彩等美术课的教学中,按照“园材施教”的原则,我们进行了分层次的教学尝试和探索,根据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专业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分成A、B、c、D四个组,并根据每组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分别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区别对待课堂学习内容和作业要求。
在上素描、色彩的写生课时,照顾到不同水平学生的特点,对四个组学生的写生内容和写生对象的难度有所区别。对A组、B组学生写生的石膏像、静物的难度相应有所增加,使他们画起来不会因难度太小而减少兴趣。对C组、D组的学生则降低难度,使他们画起来不觉得很困难,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
在作业方面,对A组、B组的学生要求多画人像素描,对C组、D组的学生则要求多画静物和石膏像。此外,针对一些学生的喜好,还允许他们画卡通人物画,从而使一些绘画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画卡通画增强绘画兴趣,逐步提高绘画水平。
其次,区别对待课堂示范和辅导。
因为A组、B组的学生基础较好,因此对于他们而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应着重对他们的作业多分析、多讲原理,而C组、D组的学生基础较差,对他们往往要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方面教起,对他们要特别耐心,需多作示范和辅导,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增强兴趣,并适当降低训练要求,同时营造比较宽松的气氛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第三,区别对待课堂讲评和评分。
在每次课结束时,都要对学生作业进行讲评与评分。可以将A组和B组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画室里讲评、评分,而将C组和D组的学生集中在另一画室里讲评。因为C组和D组学生基础比较差,画画往往缺少耐心,画得比较快且粗糙,所以一般先集中C组和D组的学生进行讲评。根据他们的水平层次,讲评尽量浅显易懂,使他们容易接受。发现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鼓励,作业的评分标准适当放宽,评分适当高一点,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A组和B组的学生的讲评,分析要透彻,多讲原理,需讲得深、讲得透。评分标准相对比较严格,相应提高对这部分学生的要求,以更好地激励他们提升绘画水平。
第四,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
基础羞的学生如果进步较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就可以升到高一级的组去学习。反之,高一级组的学生如果成绩停滞不前,退步了,就要降到低一级的组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使水平低的学生有升到高一级组去的机会,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水平高的学生意识到不能同步自封,充分感受到竞争与“淘汰”的压力,以使他们切实提高自己的水平。
分层次教学相当于把一个大班變成了四个小班,进行小班化教学。在分层次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四个组分别讲授、讲评,增加了工作量和教学难度。因此,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分层次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业务能力与更高的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对学生、对教学具有更强的责任心;要求教师具有更高境界的敬业精神。
但是,分层次教学对学生来说却有着很好的效果。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这样的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台他自身各方面能力和条件的教育,能在相当的限度内获得较大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极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尽管教师要辛苦很多,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来看,还是非常值得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