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国际化与教育创新

2003-04-30刘利民

人民教育 2003年23期
关键词:国际化竞争人才

刘利民

在举国上下形成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和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这一共识的基础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探索新形势下对教育的新要求及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已是时不我待,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在垒球视野、国际标准与民族精神、本土特色的结合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通俗地讲,教育的国际化指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土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近年来,以学生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和教师的国际化为特点的教育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培养具有国际化特性的人才已是各国教育不容回避的一个新问题。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这和整个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大背景密切相关。首先,在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趋势,各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参与国际经贸大市场的程度。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趋势要求各国必须培养越来越多的熟悉世界经济贸易及生产管理的人才。其次,在于信息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它不仅使人类消除了地域上的障碍,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广袤无垠的地球日盏变成一个“村庄”(人们亲切地称“地球村”),而且正在成为人类进步和财富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它不仅在重塑和改变着国际关系,而且在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第三,在于人才流动的需要。我国的改革开放使越来越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机会走出国门或与外国人接触和合作,而且,全球范围内的抢夺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才直接参与世界的交流与竞争对于我们所培养人才的国际性自然就会有更高要求。中国加入WTO后,使上述这一切发生得更快、更广、更直接。

聯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现代人有一种头晕目眩的感觉:一方面是世界化,他们看到而且有时承受着这种世界化的多种表现: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寻根,寻找参照点和归属感。他们在这两者之间左右为难。”教育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因为在一个世界性社会于阵痛中诞生的时候,我国的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处于人和社区发展的关键位置。

“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并行,使得任何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都变得更为艰巨。“国际化”不等于“垒球化”:“全球化”更凸显的是一种总体性或一体化的倾向,而国际化则是以民族国家的国情、文化的丰富多样为前提的(inter-是一种不同主体间的交往性),各民族国家的教育战略必须兼顾这双重视域:立足国情和面向世界。这就是一种“全球一本土”( glocal)的视域,即“全球化思考”与“本士化实践”的结合。借助新造英语单词glocal,正是为了表明这一基本立场的双重视域特性:“全球化”(global)之形,内含“本土化”(local)之实。

事实上,尊重教育规律的国际共性和民族文化的本土个性是一切教育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成功的必要条件,因为教育终究不只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承继和人格的锻造。越是有民族或乡土特色的,越能在国际舞台上站住脚。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要求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同时,也强调其具有强烈、浓厚的民族情感和乡土气息,以中华民族的独特人格魅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所作为。

我们要以一种充分、理性的教育自觉,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的外语交际能力,懂得国际市场运作规律,善于在特定领域和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开展经济活动和科学技术活动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一方面,不仅具备国际交流能力,更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融入世界经济,应对国际竞争.国际他的人才既要善于接受各国的文化和信息,又要熟悉国际的通行规则和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的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国际化的人才还要善于在吸收各种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启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要有较深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修养,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全面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崇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担和强烈的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

国际化的人才需要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国际化教育要放在国际竞争的大背景、大框架下来构思,着眼于整个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从为国家产业、经济结构的提升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境界来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涉及到诸多方面的教育改革。首先,既要注重每位学生在身心、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叉要承认个性的存在及其差异的合理性。从提高人的素质和解放人的本质力量的高度,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处理好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既强调学生应达到的共性教育目标,又要容纳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其次,既重视智力开发,也关注非智力性素质培育。一个有才华和成就的人,必定同时具备良好的智力因素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素质,道德、兴趣、性格、毅力、情感、气质、意志及在集体中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等非智力因素,对于其取得成就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实践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得益彰、共同提高。再次,既培育竞争意识,也提高合作能力。今天的学生必将面对明天更为严酷、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要通过教育促使他们承认竞争、学会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另一方面,更要学会合作或竞争中的合作,以高瞻远瞩的新型竞争观,分担风险,分享利益,不断创遣双赢或多赢的局面,实现我们的教育在创新中求发展。

猜你喜欢

国际化竞争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竞争的合适位置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感谢竞争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