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县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2003-04-30邓如林
邓如林
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党的十六大赋予教育新使命的关键。但是就笔者了解的情况而言,在当前的很多山区县,教师队伍的管理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己成为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
一、新时期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队伍在整体稳定的前提下,也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1.外流教师多。区域间经济的差异和人才流动的社会化,为山区县的教师管理带来一定困难。由于东南沿海、大中城市的经济条件明显好于内陆山区县,私立学校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也高于公办学校,有些骨干教师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寻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子女成长创设更加优越的条件,越来越渴望到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和私立学校工作,外流教师人数逐年增多。
2.下海经商的教师多。由于社会分配的不均衡,受利益驱动、物质诱惑以及某些不正之风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当一名普通教师,而是向往下海经商,当老板,做经理,离开了教育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又给在岗教师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教师缺乏竞争压力。县级财政负担教师工资,确实保证了教师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也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成为很多人羡慕的职业,但同时也使一些教师产生了满足感,安于现状。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教师们“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劣一个样”,一些教师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很难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4.外借和转行教师多。近年来,内陆山区县因财力有限,就业渠道狭窄。一方面,非师范类毕业生安置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政府机关在补充人员时多从教师中选用。一些高素质的中青年教师被各级政府机关录用,致使教育系统外借和转行人员增多,专业教师队伍很不稳定。
二、教师管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剖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地区间经济条件差异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东西部之间、南北部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人才流动的不平衡,致使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密集,贫困地区人才匮乏。
2.人事管理体制不活。为构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开放式人才管理体系,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人事改革力度,人才流动体制逐步完善,原先的“单位人”将逐渐变成“社会人”。可是一些地方为了限制人才外流,保障本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思想僵化、贯彻不力、机制不活等问题,开放灵活的人才交流市场运行缓慢,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还不够健全。
3.教师待遇较低。由于教师队伍过于庞大,县级财政负担过重,教师的工资、福利、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水平比较低。一些民办学校在教师待遇上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与公办学校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客观上造成了人才外流。
4.教师的发展意识增强。当今社会倡导以人为本、自主发展。一些教师不愿安于现状,不想墨守成规,开始寻求自身发展的新道路。仅靠传统的思想教育,己很难留住这部分人才。
5.师德教育比较薄弱。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评价机制尚不合理,有些地方注重了教师的业务培训,却忽视了师德师风教育,部分教师危机意识不强,竞争意识不浓;有的教职工思想政治观念淡薄,缺乏理想信念,责任意识淡化;有些教师缺乏人文修养和教育关怀,存在着教书与管理、服务与育人两张皮的问题。
这些问题给教育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直接影响着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教师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教育部门应当不等不靠,积极工作,用与时俱进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理念和适度超前的理念办教育,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师待遇,高起点谋发展,超常规求突破,想方设法为教师营造和谐优雅、宽松愉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教师能够扎根山区。
1.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教职工的社会地位,解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广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各种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职工的社会地位。同时,要创造条件,力所能及地为教职工办一些实事。首先要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确保教师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其次要为那些敢抓、敢管、敢于负责的校长撑腰做主,对违犯纪律、不服从管理的教职工,要依照有关规定给予严肃的批评和必要的处理;要会同公安、司法等部门严厉打击社会不法分子对教职工的侵害。第三,要急教师所急、想教师所想,协调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改善教职工的住房、医疗、保险、子女上学及就业等难题。
2.大力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间的差距,解决教师不愿到艰苦地方工作的问题。山区县的广大农村地区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乡村的办学条件非常落后,教师工作困难多,教育管理难度大。在这些学校工作,教师在心理上难免产生不平衡。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今后农村的发展确定了总纲,指明了方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将步入更新更快的发展时期,这为发展农村教育提供了有利契机。农村学校必须积极顺应历史潮流,在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规模办学、集中办学,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为教师工作、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
3.用足、用好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结合新一轮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度,解决教师流动机制不活的问题。目前,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和规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用足、用好这些制度和规定,用活、用好现有的政策,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同时,要紧紧抓住事业单位人事改革这一机遇,坚持“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益”的原则,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校长和数师管理体制。一方面,要改革校长任命制的单一模式,试行聘任制、选拔制、职级制、考任制,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建立起竞争、流动、激励的用人制度和责、权、利相统一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精简人员,优化配置,彻底改变人浮于事的不合理现状,真正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合理用人机制。
4.充分发挥校长管理基层教师的职能,进一步完善分级管理教师队伍的立体化网络,解决教育主管部门鞭长莫及的问题。教师管理是一项从上至下的系统工程。教育部门在宏观管理教师的同时,必须依据有关规定,赋予基层校长一定的人事管理权,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建立起齐抓共管的立体化管理网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校长的培养步伐,尽快实现学校管理层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要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高尚的人格来带动教师,积极为教师营造民主宽松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激励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5。积极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强化师德师风教育,解决教职工的工作作风问题。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必须用有关法规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起良好的師表形象。教育部门要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教师的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意识;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宣传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自觉履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要制定师德师风考核评估细则,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具体化途径;要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大力表彰和奖励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山区教育做贡献的先进人物,鼓励和教育广大教师树立扎根山区、服务山区的无私奉献精神:要把好新进教职工的人口关,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岗前培训,引导青年教师经常进行自我教育,用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要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育发展,必须解决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要环节。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真正行动起来,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能奉献的教师队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