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儿童的视角纳入教育
2003-04-30李帆任国平
李帆 任国平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教师,如何在学校生活中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
通常,我们习惯于从成人的视角安排、实施教与学,而漠视学生的诉求。现在,随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合作开展的“爱生学校”项目的实施,一种新的理念开始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记者(以下简称“记”):据我们了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在进行一项名为“爱生学校”的教师系列培训活动,它的主旨是什么?
张铁道(以下简称“记”):不久前,我们在内蒙古库伦旗、准格尔旗、凉城县三地教师中进行了这项培训。“爱生学校”是从英文“Child-Friendly school”翻译过来的,它强调的是教师应当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本着对学生的关爱、友善和宽容的精神,对儿童实施成功的教育。
记:这与我们过去所提倡的“爱学生”好像不太一样。
张:没错。过去我们说的“爱”,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爱。这种爱,很多时候表现为长辈对晚辈的关心、领导对下属的关爱,两者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而我们现在提倡的“爱生”,着重强调“平等、友善”,这是一种职业爱。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学校与教师所做的一切,都要替学生着想,不仅要考虑到满足他们对知识、技能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方式也应适应他们的接受方式。因此,爱生教育实际上就是以学生为本,建立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创立“爱生学校”的目标则是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环境。
记:但是,在实践中要让教师观念一下子转变过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们是如何做的呢?
张:在对教师进行培训前,我们举行了一次“儿童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征文征画活动。进行培训时,我们先让教师和学生一起看精选出来的图画和征文。然后,让孩子们讲他最喜欢哪幅画和喜欢的理由,鼓励孩子讲述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不喜欢教师的哪些行为。参加培训的教师都很震动,一位基层老师说,我教了26年书,从来就没有想过学生会怎样看老师,这次孩子们给我们上了难忘的一课。许多老师都深切感受到:儿童不仅要求老师会传授知识,还应当关爱、尊重他们,进而意识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但是没有渠道、没有机会让教师们了解。
记:在这些图画和征文中,学生们心目中的好教师是什么样的呢?
张:兰州市的一位同学写道:“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应当是一位知识渊博而又心胸宽阔的人……她能认真讲课、一丝不苟地对学生们负责。”浙江省一位同学讲述自己喜欢老师的原因是她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后进同学不讽刺、不挖苦、不放弃”。
和这些征文相比,儿童们的图画表现出的情感更动人,一位13岁的聋哑女孩给我们寄来了一幅画《老师教我学说话》。图中,耐心慈爱的教师认真地用自己的口型示范发音,女孩则努着小嘴努力地模仿,两双眼睛相互凝视;更让我们震颤的是,女孩用一只纤细的小手轻轻地抚摸着老师的喉结——她正在感受老师发音的方法。
山东博兴一小贾乐成同学的画简直就是一篇 “儿童的课程观”——画中的教师左手托着知识,右手托着天平,一男一女两个同学站在天平的两端。老师的脚下还分别放置着课外书、竖笛、地球、足球、篮球等儿童心仪的物品,而且,老师的肚子里还有一片海,象征着宽广的胸怀;绽开的笑脸上居然还被独出心裁地安上了一只天眠,仿佛是灿烂的太阳。
这些画和文章,对我们培训者和接受培训的教师产生了很强烈的冲击,没有想到孩子们的思维这么活跃、这么丰富深刻、这么富有创造性!过去,我们谈教育、谈教师,都是由教育专家谈、领导谈、教育科研人员谈,惟独没有让儿童谈。大家都认为儿童没有能力、没有资格谈,甚至觉得没有必要让儿童谈。在潜意识里,我们把学生假设成了一个没有情感需求的“罐子”——我给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没有选择的机会,也没有倾诉的权利。
“儿童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征文征画,使得教师们在心灵震撼之余开始对自身教育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就成为教师学习的第一步。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意味着要设身处地地体察儿童的内心需求。事实也证明,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学生希望有什么樣的教师,孩子们心中是有自己也杆秤”的。
记:让教师们了解“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对教师们原有观念的转变起到的推动作用应该是很大的吧?
张;作用非常大。一位教师看过这些画和文章后说:“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是和孩子们的要求一比,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大距离!”教师们开始认识到:要做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首先就要了解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学生的内在感受。只有这样,教师们在安排、实施教学时,才能符合孩子的情感需求,有效促进孩子学习和成长,才能够实现曲教书变为育人,由教师变为朋友,由以力服人变为以理服人”。
说到底,就是要让教师们建立起“儿童的教育观”,即把儿童的视角和情感需求纳入教育过程,以儿童愉悦的学习方式设计和组织教学。
记:教育的“儿童视角”是一个新颖的提法。那么,在这次实践中,你们发现儿童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
张:儿童需求最响亮的声音是;老师带给我们的不要仅仅是教科书上的知识与技能l其实,儿童更看重的是老师对他们的真诚关爱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种情感体验、发展的经历。教师满足儿童的方式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需要。
在调查中,同学们讲述了他们不喜欢的一些教师的行为;老师总拿好学生作参照,“你看看人家某某同学考得多好”:“你就是死猫扶不上树”。有的学生上课打瞌睡,老师用粉笔头不客气地打过去……这些都是对儿童的不尊重,也给他们造成了不应有的心理伤害。
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都有需要尊重、接纳的内心要求,所以教师首先要理解儿童,然后再考虑如何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只有理解了学生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才具备了人文的素质。
记:我们了解到,这次培训活动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关注教学中的性别平等。请问,教育中提倡的性别平等,和我们平常理解的男女平等是一样的吗?
张:两者是有一定差别的。通常我们说的“男女平等”,其实是指无性别歧视,这和我们提倡的性别平等”不是等同的概念。
我们做过一次关于“男、女生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调查。学生们的回答很有意思。他们认为女生应该是留长头发的、温柔的、不调皮捣蛋的;而男生应该是话蹦乱跳的、数学比女生要好……更有趣的是,学生们的回答中十有八九都会先说一句“老师说……”。这一点很重要啊,说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已经把男女生区别对待了,对他们的期望已经不同了。
当然,我们承认男女生在身体和心理上是有差别的。但是,男女生之间不存在高低贵贱和劳动价值的差异。教师们人为地认为男生可以这样、女生不可以这样,无形中就造成了教学中的性别不平等,也就给了男女生不同的机会。而我们提出:“只有平等的机会,才会有同等的成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起平等的性别意识,消除妨碍男女生平等的社会因素,从而达到让男女生平等、和谐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