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多元智能的视角解读“三个面向”

2003-04-30梅汝莉

人民教育 2003年22期
关键词:加德纳多元智能现代化

梅汝莉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恰恰也是在这一年,霍华德·加德纳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创建了多元智能理论。二者都经历了20年教育改革風风雨雨的考验,都日益显示出不同凡响的价值。这难道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吗?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根据世界教育发展的走向为我国教育改革制定的战略方针;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世界教育改革的需要创建的新型理论。共同的时代依据,可使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深入诠释“三个面向”战略思想的内涵,还可以为这一战略方针转化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培养多元发展的“现代人”,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

(一)现代化,必须先化人,后化物。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在“三个面向”中居于核心的地位。面向世界”指的是觋代化”的空间范围,“面向未来”则是“现代化”的时间范围,足见“三个面向”不是并列的三句话,它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论断;一个核心是“面向现代化”,其他两个面向”,则是“现代化”的时空观。说明我国教育面向的“现代化”,是在特定时空范围之内的“现代化”。

历史己经深刻地证明, “ 现代化”的确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主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自外于它。西方国家策划和研究现代化的有识之士,总结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漫长历程,认识到,一般自发性的现代化都曾经历过“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精神层面的现代化”的演变过程。就其经验和教训而言,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告诫人们:“现代化,必须先化人,后化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依赖教育塑造大批的“现代人”,就不可能实现任何形式的现代化。将教育事业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地位,这正是邓小平的重大贡献。培养多元发展的觋代人”,应当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首选的战略,这是多元智能理论对“三个面向”最恰当的回应。

实现现代化既然需要“先化人,后化物”,理所当然,作为培养“人”的学校应当认真研究“人”的科学。遗憾的是,我国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恰恰对“人”自身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智能的研究十分薄弱,长期以来主要关心的是教育如何发挥其社会功能。其实,离开了对人的培养、对其潜能的开发,教育的一切功能都将丧失根基。

目前,世界各国研究队”的认知学说很多,几乎出现了“热带丛林”现象。其中特别引人瞩目的有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鉴于建构主义流派过多,其中不乏专注个体认知,而脱离人的社会整体性的流派。建构主义的弊端,在某些地区的教育改革实验中,已经出现了偏颇,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至于多元智能理论,它对“人”的智能的研究,尽管需要继续完善,但是,它有八个方面的科学依据,几乎囊括了现代科学对人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方法论上也对近代实证主义的局限有一定程度的突破。它的研究不仅涉及人的生理层面、认知层面,而且从人与现代社会相互作用等层面上,阐述了应当如何培养“现代人”的诸多重要问题。它还构建了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兼容众多有效的开发学生潜能的理论和方法其中也包括运用建构主义创建的有效教学方法),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且为从事教育改革的老师们提供了进行创新的‘酉宝箱”——“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致使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的学校在为现代化培养现代人方面十分活跃,成效也比较显著。

(二)学校教育必须向现代社会开放。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旨在解决学校严重脱离现代社会实际的痼疾。加德纳从理论上说明,人的智能不能离开社会环境,并为之创立了“智能分布说”。他指出: “如将婴儿移到没有社会和物质支持的地方,或者让专业人员从拥有同事、计算机和文件的环境中离开,想像一下会发生什么事。离开这些支持和环境,生命真的会变得很 ‘愚蠢。此外,即使在有些情况下,某一个体看起来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是单独工作的,但他或她所真正拥有的经验和技能,均来自分布着智能的环境。只不过随着时间的进程渐渐地由化为或自动地化为个人的经验和技能。”他曾尖锐指出:“随着后工业时代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非情景化的学习来开发智力已经不恰当了。”此处所说啡情景化的学习”,就是指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封闭式教学。多元智能理论曾郑重声明: “在智能的研究上,希望我们的理论对于从 ‘以个人为中心到以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为中心的转变,起到推动作用。考虑心理和认知因素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与它们存在的社会背景相联系。”表明了它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主要区别,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加德纳认为,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多似个人为中心”,而他要从事的心理学研究则是决意转向“以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为中心”,这个新的“中心”正确反映了人的本质特点,大大增强了心理学的科学性,在一定意义上,多元智能理论发起了向传统心理学的挑战,开辟了心理学研宄的新天地,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为了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该理论曾多方倡导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创建“师徒制”的培训方式,等等,尤为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将这种能力作为智能在个体身上的主要表现,这就为学校与社会沟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应现代化的实际和需要。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求改变传统学校陈旧的教学内容和不适当的教学方式,不能再把学生视为储存知识的容器。诚如加德纳所言,“按照这种水桶式的观点,个体在获得足够的知识后”,不可能指望”他们会“成为社会的有用成员”。教学内容要实现现代化,最为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必须开放,这才有可能不断吸纳现代化进程中的鲜活的、前沿的内容。因此,加德纳指出:学校并不只在教室的四墙之内进行。”现代大学直接与社会接口,往往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比中小学要好一点,所以多元智能理论特别强调: “大学前的教育必须将新世纪的多元面貌与内涵列入考虑。”诚哉斯言!

二、倡导新型多元理念,面向现代多元化的世界。

(一)现代多元化的世界。

教育要“面向世界”,必须正确把握现代世界的基本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遏止的潮流。但是,真正要建立起世界的新秩序,不致向单极化逆转,不致因经济的全球化而拉大“南北差距,就十分需要树立尊重世界多样性和倡导世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思想观念,需要积极培养具有新型多元化理念的人才。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认为多元化是普遍的、绝对的,统一性是特殊的、相对的。个体的人是这样,群体的社会也应当是这样。遮一理论正适应了构建多元化的现代世界的需要。

(二)个性发展与多元化社会相平衡的理念。

加德纳对新世纪充满着憧憬,他根清楚,未来的世界将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更为宽裕的环境,与众不同的是,他还认识到,个性发展必须与多元化社会环境相协调。他说: “这个千禧年将会把世界带向更个人化的方向。这个个人化并不是所谓的自私或是为自己,而是指对每一个个人的了解和尊重。”个性的高度发展,意味着人类个体多元化程度的提升,这本来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内容,当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如果个性化还停留在西方启蒙主义阶段,以个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话,那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加德纳对此恰恰有所区别,指出卟人化并不是所谓的自私或是为自己”,它必须建立在“对每一个个人的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人们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所谓“MI即多元智能理论的英文简称一作者注)观点最重要的精神就在于认真地考虑人类的个别差异”。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学校教育学生承认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学会尊重差异,它认为只有对与自己不同的事物给予尊重,才能维系世界的多元化发展,才是现代意义的多元化理念。这与我国政府倡导的“大家只有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互相促进,才能创造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世界”(《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53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的论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培养“社会成功者”的教育,建立属于明天的事业。

(一)“未来是什么?”

教育要“面向未来”,怎样才能.面向未来”呢?人们很自然会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未来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

似乎“未来”是一个已经设计好了的蓝图,面向未来”意味着我们只用照图施工即可。这种想法是传统的“未来观”,它未能摆脱对于超现实神物”的崇拜,显然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的色彩。要使教育真正面向未来,无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从实践的观点、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树立新型的“未来观”。

威廉姆·多尔对“未来”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这段话深刻说明,未来是人们从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按图索骥”寻找出来的。教育面向未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使他们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从实际出发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总之,离开人的实践和创造,就谈不到未来。离开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人才的培养,就谈不到教育面向未来。加德纳曾经论及他之所以要创建新理论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原有的智能理论“忽略了第二种认识能力”即“独创能力或创新能力”,他正是着力于“独创能力或创新能力”的研究才创立了新的学说。多元智能理论建立的新型智能观,以解决真实性问题为表征,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智能的高层表现,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即“独创能力或创新能力”)是多元智能的核心,这一理论正是借助这个支点,架起了教育通向未来的坚实的桥梁。

(二)创建属予明天的事业。

多元智能理论揭露了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教育现象:在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未必成功;学校成绩劣等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却可能很成功。加德纳正是从这种普遍现象出发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忠告:不要以学生纸笔考试的成绩判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前途。他尖锐指出在单一智能观念统治下的传统学校,特别是其评价学生的考试方式,很难正确预料学生未来的发展。当然这样的学校教育也就很难称之为服务于明天的事业,加德纳列举了众多的事例证明,传统的学校制造了众多学习的失败者,也就扼杀了明天社会的成功者。可谓警世箴言!

未来是从现在走出来的,教育耍“面向未来”,必须将社会成功者与学校的学习胜利者相统一,必须沟通今天的成功与明天的辉煌。只有培养牡会成功者”的学校教育,才是属于明天的事业。

加德纳清醒地知道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會,学校教育很难遵循传统的方式: “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让他们为明天服务。”他明确提出:“在知识爆炸、学科内容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的确要密切注意课程发展的新趋势。如果我们要帮助年轻人做好准备,面对社会上各种快速变化的角色,就必须发展出有想像力的新方法。”

那么,这个“有想像力的新方法”是什么呢?它怎样能够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成为服务于明天的事业呢?

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对策是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使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就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加德纳根据对人类智能的科学研究,恳切地指出: “如果我们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类的全部智能并使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就能增加我们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进而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建议,经过我们为时不长的实践研究,一些农村中学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老师们开始从学生过去各种吓良行为”中发现了他们的智能强项。设法给予这些学生展示的机会,有的学生竟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这些所谓的“差生”开始乐学了。多元智能的“扬长补短”教学,为降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引发了我们对教育“面向未来”的重新思考,什么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只有与现实世界相结合的教育才能面向未来,只有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才能面向未来。教育要成为明天的事业,意味着教育价值观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正是教育改革极其需要的“开发潜能”的教育价值观,它能帮助教育成为明天的事业,做到面向未来”。

猜你喜欢

加德纳多元智能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伤心情歌手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在学校的应用
加德纳 跌宕人生
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记忆中的他
我的女巫朋友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lassroom Teaching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