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策略对学生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

2003-04-29张向葵关文信

人民教育 2003年2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学会生活

张向葵 关文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课堂教学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渠道,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进,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人类生活方式及其发展趋势

一、生活方式的内涵。

所谓生活方式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中,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生活方式包括个体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前者是指个体自我的生活方式,其特征是独特性。后者是指一个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其实质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个体生活方式的物质方面是指人们的衣食住行的方式,它决定着人的健康;个体生活方式的精神方面是指人们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以及如何使自己的精神家园不断地适应发展着的环境,使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这种文明、健康和安全的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是建筑在高度物质文明基础上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应该成为我们未来一代青年的主流生活方式。

二、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生活方式是人的基本存在形式,從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远古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难看出,人类的生活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注重物质层面向注重精神层而演变。人类文明的演变史也可以说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演变史。

关于21世纪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走向研究指出:①生活方式的世界化和民族化;②更加注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③“健康第一”的生活观:④“生态型生活方式”得以确立;⑤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⑥家庭走向“复兴”;⑦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力趋势渐微;⑧人类生活方式面临诸多危困等,是未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在这八大发展趋势中,更加注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与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就前者而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同化与顺化的转化达到和谐的,和谐的生活方式基础是内部的平衡。这种内部平衡除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外,还包括个体与环境的平衡。众所周知,精神生活的幸福主要来自个体自身与环境的平衡状态。在人生的历程中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因为人们生存的环境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止如英特尔总裁所说,在这样一个变化着的时代,惟一不变的是变化。因此,个体如何适应变化的环境是实现平衡的关键。就后者而论,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律令,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时的学习既是谋生手段,也是为‘乐生”做准备。在知识是最主要的生产力的条件下,工作成效取决于“与工作有关的知识必须永远保持最先进的,并不断加强这方面的要求”。由于许多生产过程都由自动化机器完成了,所以一个人的劳动时间固然可以大大缩短,但对“永远保持最先进的知识”这一点的要求却更加突出了。也就是说,人们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是如此密不可分,工作和学习是如此紧密相连,因而未来的人们必将把省下来的工作时间更多地用于学习,这种学习正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须的。

“我们不是为学校而学,而是为生活而学”,也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需要终身学习,小仅是要为谋生做好准备,也是要为“乐生”做好准备。你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还必须有很高的人文修养,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为此必须终身学习。

在21世纪,人们的活动自然离不开“谋生”的功利性,但随着劳动时间的缩短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劳动本身创造性的增强及整个社会知识的升值。人们的学习活动将更多地向个性发展的要求靠拢,一个人选择终身学习之路,将把“谋生的功利性”同“乐生”的价值性结合在一起,到那时将通过辩证的否定,在更新更高的层次上复归学习活动作为“美好生活”的闲暇本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习策略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形成有其外在的环境影响与内在的因素。其外在环境影响包括: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其中学校的教育是最主要的。在学校教育中又以教学的影响为首,教学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内在因素主要是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索质与人的生活方式形成关系最密切。因为心理素质中的思维方式和主体性与生活方式关系十分密切。思维方式是人的实践活动方式在人的意识中的积淀,一旦形成并被普遍接受,就由开始时的自觉选择、自觉意识变成不自觉的习惯性选择、无意识或潜意识.就具有了相对稳定性、独立性和继承性,就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因为任何思维定势对问题的解决都具有促进或干扰作用,即当过去的知识、经验、习惯或方法与要解决的问题相一致时,其定势就具有积极作用,否则相反。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据此而论,人的主体性取向、水平与程度决定着他将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具有自主性、手动性和创造性的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处处表现出一种依赖性、被动性和缺少独立性的人的生活方式肯定是不同的。

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重视思维方式的改变与个体主体性的形成,单靠在观念上改变认识是难以动摇传统思维方式与主体的被动性。

一、为学生终身学习的生活方式奠基。

教育永远是着眼于未来的,教育必须关注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对教育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21世纪的教育将发生三方面的重要转变:①从有终点到无终点的教育体制的形成;②教育不再局限在学校之内,每个工作单位都可能成为学校;③进入“自己教育自己”的时代。同样,教育也将对终身学习这种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实践终身学习原则的惟一之路就是每个人都能学会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必须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不断地进行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其首要是学会求知,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因为21世纪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的教育。学会学习也就是学会掌握认知的工具,掌提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和管理信息,同时学会掌握应用知识于有意义的实践的手段。因此,掌握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根本标志。

二、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与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因为学习方式变革的背后是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的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为主要特征,这种学习方式反映的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观与学生观,其终极目标是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则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的是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议,这充分体现了时代要求。21世纪是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的最突出表现是自我意识,21世纪又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两个最深刻的变化,一个是全球化,另一个是多样化。这两个特点要求人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自上、合作是未来人类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支点。学生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有肋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因为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这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只能是主体自我的认知活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而那种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是无需学习策略的。因此,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习策略中的资源管理策略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寻求他人支持,因此,运用资源管理策略的一个重要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合作与交流。新课程强调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因素的整台。学生在与教师之间、与伙伴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所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所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的运用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由此可见,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给予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学习自身,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今天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是明天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

三、和谐的生活方式的基础。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世界化的倾向。但在这种世界化的倾向中,人们普遍关注着生活方式的民旗化问题,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同简洁一样,和谐足生活中最基本的美。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所应具有的特征之一就是和谐,而追求和谐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的中庸所追求的境界就是一种和谐,这种境界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今天,当人类在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的时候,同样面临着种种危机,出路就在于重新找回这种和谐。这种和谐主要来自自我与环境的适应性,而人的这种社会适应性并不是天生的,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有助于这种社会适应性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养成这种以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符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

精加工策略实质就是新旧知识的联系。当面对一个新的学习任务时,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能够顺利地接纳新知识,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这个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例如,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画蛇添足》的故事,假如有一个孩子根本不知道蛇是什么样的,这个孩子能否理解画蛇添足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老师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这个孩子明白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呢?

孩子不知蛇为何物,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这则故事的寓意的。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将影响我们的教学观。当孩子原有的知識结构不能吸纳新知识时,我们老师可以先让孩子了解蛇是什么样的,让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增加有关蛇的知识,那么孩子就能理解故事的寓意了。这种顺应实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者在己知与未知之间实现了平衡。精加工的过程就是主观与客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精加工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调整自我、适应任务。学习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个体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同化与顺应的问题。那些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人都是善于顺心环境变化的人。

如前所述,善于顺应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这种顺应就是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控。而这种自我调控在学习策略中就是元认知,或者叫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就是某一客观事物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地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自我监控是学习策略系统中的监控系统,对执行系统起监察调节作用,从而确保执行系统的有效性。一个同学是这样解的:

实际上,这个同学在第一步就已经出现了差错,然而他并没有觉察,因而一直做下去。

另一位同学是这样做的:

①去分母:41(x+5)-x+1=5,接着检查第一步做得是否正确,发现有错马上改正:10(x+5)-x+1=60。

他在做题中有一个习惯,每做一步都要回头问问自己,做这步的依据什么?这个依据正确吗?于是他马上意识到去分母应该根据方程的同解原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同解。他发现自己只是在方程左边乘以最简公分母,而右边却忽略了。于是做了纠正,使后续解题得以顺利进行。这个过程是自我监控起了作用,自我监控保证了解题的正确有效性。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然而认识自我依然是人类自身的重大课题。自我监控就是一种认识自我,它的实质就是自我意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其自身的影响是巨大的。今天,学生学会了自我监控,他们就会在解题时首先明确目标,然后选择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又会回头审视自己的思路,以保证问题的顺利解决。明天,学生就会对人生进行自我监控,他们会确定人生的目标,设计自我的人生发展思路,在前进的过程中会不时地回头看看自己的人生脚印,不断地理性地调整自己的人生之路。因此,他们一定能拥有一个成功的的幸福的人生。同样,他们一定会养成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关注方法、关注策略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生、关注孩子未来的生活方式。

张向葵系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关文信系海南师范学院继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学会生活
学会分享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Study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学会分享
学习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