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世家“胡开文”
2003-04-29胡毓华
胡毓华
徽墨是我国的“文房四宝”之一,历来受到文人骚客和达官显贵的青睐。在徽墨业中,“胡开文”是我国近代一家闻名中外的老店,至今已有近240年的历史。现在“胡开文”三个字几乎成了徽墨的代称,“胡开文”的名号遍及徽墨的故乡—原徽州地区诸县,其墨则遍及海内外。但是“胡开文”不是人名,而是墨业的店名。
“胡开文”墨业的创始人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上庄村也是胡适的故里)的胡天注。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天注公,驰赠奉直大夫,名在丰,字柱臣……生于乾隆壬戌年(1742年)六月二十七日未时,故于嘉庆戊辰年(1808年)十二月初一日巳时。娶汪氏,生于乾隆戊午年(1738年)十月十九日戌时,故于乾隆己酉年(1789年)七月初七日申时,生六子。继娶钟氏,生于乾隆癸未年(1763年)六月二十六日巳时,故于道光己酉年(1849年)九月二十日寅时,生二子……元首公派,从九品,独修观澜阁下至杨林桥大路,建竦岭半岭亭。始创胡开文墨业。同治中重修祠宇,其子孙克守先业,合力捐银五百两赞助其事。”
根据《天注公分析阄书》的记载和“民国四年制”的“休城胡开文老店一百五十年纪念墨”的推算,“胡开文”墨业创始于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
这一年,胡天注23岁。在徽州地区有句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胡天注就是在十三四岁时,经人介绍到墨家林立的屯溪当学徒,后来租开“彩章”墨店,经营墨业,期满后自己在海阳(休宁)和屯溪创开了两家“胡开文”墨店。胡天注从十三四岁学徒到23岁创开“胡开文”墨店,算起来也有上十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由于他聪明能干,勤奋好学,很有开拓精神,不仅掌握了制墨的技术、市场的情况和经营管理之道,还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为自己开店创下了有利的条件。在这些条件的形成过程中,他也酝酿了新开墨店的店名——胡开文。据传在胡天注自己创设墨店之前,有一天他从屯溪到休宁,在距屯溪不远的居安村附近见一石亭,石亭上嵌有一方石匾,上书“宏开文运”四个大字,他想到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开墨店用“开文”两字很贴切,就将自己的姓“胡”和“开文”二字合并,取名“胡开文”。
胡天注创设休城“胡开文”以后,起堂名“思齐堂”,教育子孙要“见贤思齐”。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博取众艺,苦心经营,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打开了销路,以薄利多销占领市场,在竞争中以优取胜,墨的质量不断提高,造型更加讲究,并寓使用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体,独创集锦墨。胡天注及其子孙精心设计徽墨,如“御园图”墨,按当时北京圆明园中的楼、阁、堂、院、亭、轩、馆、斋、室等64座建筑原形为蓝图,精心制作而成。其形状有钟有鼎,有圭有璋,有爵有壶,有亭台楼榭,有洞壑假山,有长方椭圆,有六角多边,有荷叶葵花,有册页扇面,丰富多彩,蔚然大观。就其内容来看,则是一座建筑物为一图。这套墨分装在四函插板式的楠木漆盒中。每函四屉,衬以黄绫,墨锭错综排列,形成和谐的整体。“黄山图”墨则版面是三十六峰,按照各峰的形态,大小形式不一,合起来则成为一整幅“黄山图”。“棉花图”墨以16幅连环图画的形式,表现从播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直到纺纱、织布、练染的整个生产过程,背面还有乾隆题诗和说明。“十二生肖”墨取材于生肖,如苏武牧羊、伯乐相马、嫦娥奔月(兔),李密拉角(牛)等。正面图画,背面题赞,人物形象准确生动,衣褶线条遒劲圆融。光绪年间,“胡开文”墨业还翻刻了乾隆年间制的“西湖图”墨。这些集锦墨的墨模,均被誉为清代墨模之精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御园图”墨的创作,还冒欺君之罪的危险,不惜代价,花重金聘请当时名画家,打扮成抬轿或拉车的混入皇家各大名园,偷绘其中妙景,然后悄悄传递出来,雇名墨模家,刻制成64锭“御园图”墨,作为贡品敬奉皇上。好在乾隆皇帝开明好艺,不仅不予治罪,反而认为他很有才能,旨谕其集锦墨长期作为贡品进宫。“胡开文”墨业在生产上,对徽墨的用料、配方和操作技术精益求精,并继承了奚超、奚廷的制墨法,严格遵照“易水遗规”,千锤百炼,操作制墨。如每日后场作坊收工时,都必须检查打墨墨桩等工具,一定要洗干净,以免渗进粗料,影响质量。打墨时,槌数一定要打到,宁多勿少,有时店主还在场外点数。尽管“胡开文”的家艺源远流长,仍然拜访名师,遍求秘方。因此,“胡开文”的声名日盛,销路更广。由于“胡开文”墨业讲究墨品质量,不断提高制墨工艺,1915年其所制的“地球墨”还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质奖章”和南洋劝业会的“优等奖状”。
根据《天注公分析阄书》记载,胡天注在休城创设“胡开文”后,又在屯溪开设“胡开文”墨店。但是为了保证和提高墨的质量,防止粗制滥造,屯溪店在初开时是不设工场的,所卖之墨均由休城总店供给。经过苦心经营,到胡天注逝世前,“胡开文”墨业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产业,有田地、山塘、屋宇以及海阳、屯溪二墨店。胡天注经营成功以后,捐官获九品衔,晚年乐善好施,主动投入公益事业,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他“独修观澜阁下至杨林桥大路,建竦岭半岭亭”。嘉庆十四年以后,“胡开文”墨业由胡天注的次子胡余德主持,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余德公,议叙盐运司知事,覃恩累赠中宪大夫,晋赠资政大夫,名正,字端齐,号荣朗,又号开文。事迹见善行。生于乾隆壬午年(1762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故于道光乙巳年(1845年)九月三十日午时。娶柯氏……继娶陈氏……生三子……庶娶翁氏……生二子……庶娶吴氏……生三子……三庶娶何氏……生一子。”在胡余德主持“胡开文”期间,“胡开文”墨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继承光大了“胡开文”的声誉,并在故里绩溪上庄开创了“启茂典业”和“启茂茶号”。道光八年(1828年),著名学者、经学家、户部广东主事胡培在家乡(绩溪)议建东山书院,胡余德慷慨捐银一千两以为倡议建设。他上联政界,不惜巨资捐得“议叙盐运司知事、覃恩累赠中宪大夫、晋赠资政大夫”之官衔,在社会上也成了有地位的人物。因此,人们认为在称他字(端齐)、号(荣朗)还不足以表达对他的崇敬时,就以他主持的“胡开文”墨业的店号相称,尊称他为“胡君开文”。清代进士出身、后官至礼部尚书的祁藻在他写的《墨赞》中就称胡余德为胡君开文。胡余德也因此又号“开文”。到了胡余德孙胡贞观主持店务期间,“胡开文”墨业的生产规模得到很大发展。胡贞观儒而兼商,财雄势大,时人称他为“三公”或“三爷”。他在休宁的房产,包括墨店、住房、戏楼、花园等共有一百多个门,曾国藩在驻扎徽州祁门期间,还为休城“胡开文”书写了店名“胡开文墨店”。在胡贞观主持店务期间,曾为不少名人雅士监制过墨品,如同治三年(1864年),歙县人柯铭曾在休城老店定制“一瓣香”墨,特赠李鸿章胞弟李鹤章。同治九年(1870年),著名金石学家胡澍、赵之谦同在北京治经学期间,曾联名在休城老店定制墨品,墨品题记,均为胡澍手笔。
胡天注有八个儿子。他在世时曾立下分析阄书,规定休城“胡开文”墨店和屯溪“胡开文”分店,分别由次子胡余德和七子胡颂德掌管执业,分店不“起桌”(“起桌”即“制墨”)即屯溪“胡开文”墨店不能制墨,只能作为一个销售门市部。其余产业和资本,除了养老等费用之外,均分为八份,编成“道、以、德、宏、身、由、业、广”八阄,各房拈一阄执业。但是胡天注没来得及执行阄书就病逝了。20多年以后,胡余德在父亲订立的分家方案的基础上,又订了一个“续例”,实际上是一个具体方案。胡余德在作“续例”时,考虑到种种因素,便把典当业和茶号分给大房、三房、四房、六房家人合伙经营,而当时五房和八房家人还小,不具备独立主持店业的能力,便将其应得房产和资本作变通处理,待有了“独立主持”能力后再“交与执业”。
“胡开文”家族分家以后,分家不分店,店名不变,主持执业人“单传制”不变,仍然独家经营,不均分。实际上到“胡开文”墨业的第四代止,墨店的产权和经营权都被二房祖孙三代(胡余德—胡锡熊—胡贞观)所垄断。对此胡开文家族的其他各房都很有意见,而意见最大的是七房。七房颂德子锡环想在屯溪分店起桌做墨,干一番事业,但二房的胡贞观不允许,想尽办法阻拦。为此,锡环的妻子与贞观发生激烈的争吵,一气之下,举家从休宁迁往屯溪居住,并在屯溪老街榆林巷对面开设了屯溪“胡开文”墨庄。七房的举动使胡贞观十分恼火,但也没有办法,最后只好凭祖上的“分家阄书”立了两条不成文的规矩:其一是新九房(胡余德的九个儿子)均可在徽州本地或外埠设“胡开文”分店,但休城老店使用的“苍室”墨品标记,其他分店不准使用。其二是老八房(胡天注的八个儿子)除长房恒德(因无子由胡余德的长子锡珍过继)、二房余德、三房谅德(因无子由胡余德的三子锡翰过继)、四房骖德(因无子由胡余德的四子锡服过继)、五房德(因无子由胡余德的五子锡麟过继)的后人外,其余六房懋德、七房颂德、八房硕德的后人只能设“胡开文”墨品门市部,并且得从休城老店批发墨品,如果要起桌做墨,只能打“胡开运”或“胡开文某记”,而不准打“休城胡开文”或“休城老胡开文”的招牌,“苍室”这一墨品标志不得冒用。自此以后,全国出现了不少胡天注的老六房和老八房子孙经营的“胡开文”墨店,这些墨店都是自产自销,与休城“胡开文”老店毫无关系,也没有业务往来。“胡开文”家族分家后,二房余德和七房颂德的子孙从绩溪上庄迁居休宁和屯溪,其余各房子孙则一直世居在故里绩溪上庄。
“胡开文”墨业在二房和七房子孙的主持执业下,其经营地主要是在原徽州地区,“胡开文”墨业真正走出徽州,走向全国,誉满海内外,则是同治八年(1869年)以后的事。同治八年世居绩溪上庄的胡天注六房懋德孙胡贞一,号源阶,离开徽墨发源地徽州,到水陆交通枢纽,长江巨埠芜湖,与友人合股开设“胡开文”,后来拆股独资经营,店名“胡开文沅记”墨店,这是“胡开文”墨业走出徽州的第一店。由于胡贞一的努力经营,业务蒸蒸日上,到1890年已发展成拥有44个职工的大型手工作坊,成为皖省制墨业的后起之秀。因此也引起了休城“胡开文”的嫉妒,休城“胡开文”也在芜湖开设门庄,进行竞争。在休城“胡开文”没有到芜湖设店之前,胡贞一为了寻求资本的新增长点,扩大市场,占有市场,就先后在江西九江开设“胡开文亨记”,在两江总督府所在地南京开设“胡开文利记”,在湖广总督府所在地武昌的对江汉口开设“胡开文贞记”,又在芜湖的下长街开设分号“胡开文源记”。光绪十八年(1892年),胡天注的八房(硕德)五世孙胡祥钧也走出绩溪上庄,到上海创设“老胡开文广户氏”。“老胡开文广户氏”是胡天注子孙中开设较晚的一家,但他却打出“老胡开文”的招牌。关于“老胡开文”招牌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胡祥钧在上海开设“老胡开文广户氏”后,就从上海给休城“胡开文”墨店写了一封信,自称是胡氏晚辈,在上海开个小墨店,只不过是想混碗饭吃,请长辈们多多照应。信封上的寄信地址是:上海河南路抛球场“老胡开文广户氏”。休城老店主人接到信后,就按来信地址给胡祥钧回了一封信。胡祥钧接到信后,声称休城“老胡开文”已承认他打“老胡开文”的招牌了。后来休城老店主人发现了他的花招,不准他打“老胡开文”招牌,提出要打官司,但却不了了之。“老胡开文广户氏”后来发展到拥有职工百余人,资本累至几十万,不仅在上海开了分店,还把分店扩展到南京、汉口、重庆、成都、北京、天津、沈阳等大城市。其资金之雄厚,分店之多,在“胡开文”墨业及徽墨业中堪称第一。胡祥钧发财之后,从上海带回一帮建筑工人以及钢筋、水泥等建材,在家乡绩溪上庄盖了一幢“不中不西”的小洋房。据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老房子》记载,这幢小洋房是皖南建筑中水泥混凝土的首次使用。大约在1925年,胡天注的六房(懋德)五世孙,胡贞一弟胡贞安之子胡祥龙也走出绩溪上庄,在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开设“胡开文立记”。后来,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些新开的墨店,考虑到另立招牌难以与“胡开文”竞争,就想办法,找门路,租用“胡开文”招牌开墨店。一时间“胡开文”的招牌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从“胡开文”墨业的地域发展来看,胡余德及其子孙经营的“胡开文”墨店主要是在徽州地区。1890年以后,休城“胡开文”墨店虽然也在徽州以外地区开设了休城“胡开文”墨店,但成功的不多。后来只好或息业,或招股,或顶出,产权大多数不为二房所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休城“老胡开文”已店力日绌,业务不振,经营规模还不如芜湖、上海的“胡开文”。而屯溪的“屯镇老胡开文”则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朱老五纵火烧屯溪时遭劫,处境艰难,到1948年下半年,屯镇“老胡开文”的最后一代主持人胡洪道,眼见店业难以维持,便带着模具加入了设在屯溪的股东店“胡开文义记”,至此屯溪已没有胡天注嫡系子孙独资经营的“胡开文”了。
“胡开文”墨业在其经营活动中,具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胡开文”墨业从乾隆三十年(1765年)到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各房所经营的“胡开文”墨店都是“单传”执业,就是在子孙后代中挑选一人,贤者为上,由他执业。如休城“老胡开文”是胡天注—胡余德—胡锡熊—胡贞观—胡祥禾—胡洪椿;屯溪“老胡开文”是胡天注—胡颂德—胡锡环—胡贞奎—胡祥春—胡洪道;芜湖“胡开文沅记”是胡贞一—胡祥—胡洪昭—胡恩森;上海“老胡开文广户氏”是胡祥钧—胡洪开。这种“单传”世袭制,严守了制墨的秘窍,确保制墨质量“百年不变”,防止鱼目混珠,损坏老店声誉。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鸦片战争前后,整个传统墨业产品受到极大的冲击,即使是早于“胡开文”的“曹素功”品牌也陷入困境,然而“胡开文”却在激烈的竞争中仍能站稳脚跟,而且还有所发展。
“胡开文”墨业在生产经营上是自产自销的,既做门市,又经营批发。由于产销一体,市场情况比较了解,它能根据市场需要安排生产,利于加速资金周转。起初,它是以产品的低价利润来争取顾客,创立自己的品牌。在科举时代,墨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他们需要的是高级墨,不但讲究质量,还要装潢美观,古色古香。这时的胡开文墨业其经营原则是重点放在高级墨上,多获利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后,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这一变化对高级墨的生产销售影响很大。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胡开文”墨业把主营方向从生产高级墨转为生产普通墨。销售方式从以门市为主改为既做门市又做批发。小宗批发都是现金交易,大宗批发也采取赊销,分三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收账。清朝后期,朝廷腐败,内忧外患,经济大为衰落,全国制墨业普遍不景气。在这种极其萧条的情况下,唯有“胡开文”墨业一枝独秀,远远超过众多的同行而保持着繁荣的局面。
“胡开文”墨业在以“诚信”经营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产品的质量,力求杜绝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使“胡开文”墨赢得“漆欲其净也,烟欲其精也,胶欲其和也,香欲其烈也。涵而揉之,以(视)其色泽之均也;捶而坚之,以其肌理之细也;范而肖之,以其意态之工也”。在胡天注主持墨业期间,曾受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墨能和小便,通月经,治痈肿”的启示,采用名贵中药,制成药墨,名为“八宝五胆”墨,有豁痰开窍,平肝息风,镇惊安神,清热解毒等功效。由此可见“胡开文”墨已精、特兼备了。据说,“胡开文”第二代传人胡余德曾精心研制出一种在水中久浸不散的墨品,购者很多。一次有位顾客慕名购得此墨一袋,在返回途中,不慎将墨袋掉入河中,捞起来后发现袋中之墨因水浸已开始溶化。顾客即去见胡余德,胡氏经查发现该批墨锭在生产过程中未按规定去做。于是胡余德一面道歉,一面以一袋“苍室”名墨赔偿顾客。同时高价回收已售出之墨,并当众销毁。墨店虽受损失,但保住了信誉,赢得了顾客的信任。
“胡开文”墨业在经营管理上除了具有“单传”世袭制外,还具有典型的家族学徒制。“胡开文”墨业的徒工除了不断提供熟练劳动力外,还起到了保守技术秘密的作用。“胡开文”墨业的工人差不多都是由学徒升充的,又都是胡氏的同乡或亲戚。他们就是利用这种封建的家族关系,把学徒从学艺起一直到做技工,都控制在自己的店里,同时也保守了技术秘密。家族学徒制也给胡氏家族建立了巩固的家族统治。例如,曾任南京“胡开文利记”经理的曹认仙、柯礼庭等都是学徒出身,同时又是老板的外甥和内侄。胡氏家族就是利用这种师徒、亲戚、同乡关系,无形中建立起家族制,便于控制和指挥。家族学徒制不仅是提供熟练劳动力的来源,也是提供最廉价劳动力的来源。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胡开文”墨业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休宁(二房余德、七房颂德)和绩溪(长房恒德、三房谅德、四房骖德、五房德、六房懋德、八房硕德)两支胡天注的后裔,他们共同打造了“胡开文”的品牌。前期是胡天注及其休宁一支的二房祖孙三代在休宁和徽州地区创造了“胡开文”的品牌;而后期则是胡天注的绩溪一支走出徽州,走向全国,把“胡开文”的品牌推向全国,使之誉满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