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旗必夺的劲旅

2003-04-29范守恕

清明 2003年5期
关键词:深圳工程

范守恕

引言市场与决策

市场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里没有永久的胜者,也没有不变的败者。成败的要素在于企业领导者的市场意识——对市场需求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参与市场竞争的胆识和气魄;驾驭市场交易的技巧和艺术。

总部设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中铁四局集团公司和它旗下的4万余名建筑大军,之所以一直雄踞全国建筑业500强前10名,成为一支唯旗必夺的劲旅,关键取决于企业领导层的强烈市场意识,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未雨绸缪地前瞻性决策。打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四局在勇占筑路市场的同时,转型拓展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轨道建设市场,便是这种高瞻远瞩决策的产物。中国的城市交通现状对此作出有力的证实。

据有关人士透露:目前,中国的各类城市约有700多个,其中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10多个,而中国的城市人均道路里程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中国每年因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700多亿元人民币,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城市交通问题不仅让人困扰,且已直接影响了城市现代化建设,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预测未来15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会高速增长,现有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根本满足不了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不难看出,加快建设环保型城市轨道工程,缓解城市地面交通压力,已是中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市场经济的迫切命题和必然选择。有专家提出:今后凡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都要修建地下铁路。由此从建筑市场角度看,我国的城市轨道建设尚处方兴未艾阶段,市场前景极为广阔,商机无限。

基于此,当1998年国家重点工程深圳地铁尚处于立项阶段时,善抓商机的中铁四局领导层和它的一班科技智囊们,便把锐利的目光紧紧盯上了这项造价数百亿元人民币的城市轨道工程。在强手如林的招投标激烈竞争中,于2001、2002年相继夺取深圳地铁两个标段(5标和22标)工程。纵观中铁四局近两年在参战深圳地铁工程和在工程中坚持“追求卓越、筑造精品”所营造出新的辉煌,再次展现出这支劲旅唯旗必夺的特有风采!

然而,任何通向辉煌之路都绝不会是平坦的,“卓越”、“精品”这些读来轻松的华美词藻又总是和不畏艰险的创新和艰苦卓绝的拼搏相伴相生。这一点,中铁四局集团副总工程师兼深圳地铁指挥部指挥长、教授级高工周振强,应该说比别人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今年3月初,在深圳市福田区国企大厦9楼的一间电话铃声不断、来访者络绎不绝的办公室里,周振强于百忙中接受了我的采访,经过一席畅谈,我的心为之震撼了。呵,这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两年,730多个日日夜夜,那是怎样的一场人与自然、创新与传统、灵与肉的惊心动魄的拼杀……

第一章“标王”在深南大道下呼唤

2001年2月14日,一纸传真从南国深圳地铁有限公司发至中原合肥中铁四局那幢10层办公大楼里:中铁四局集团公司中标深圳地铁5标段。顿时,从那幢大楼里传出一片喜庆中标的雀跃欢呼声!面对首次获得大特区市场的中标喜讯,集团公司的首脑们更显得格外振奋。于是,一切法定的行政的开工程序,都按“深圳速度”在向特区进发——

7日后,四局集团公司董事长高贵平由合肥飞抵深圳。在灯火辉煌的五洲大酒店与业主方深圳地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玉明庄严地签下了工程合同书。合同载明:5标工程位于深圳市深南大道中部从深圳大剧院至科学馆之间(以下简称“大一科区间”)的地下双线隧道构筑,和兴建一座地铁车站“科学馆站”。工线全长1366.5米,合同价为2.005亿元。大一科区间隧道主体竣工期为22.5个月,车站竣工期为24.5个月。这就是说这个人称“标王”的5标两项工程,都必须要在2002年底前后完成,以确保深圳地铁一期工程于2004年底全线建成通车。

几乎与此同时,中铁四局领导层就成立深圳地铁指挥部和5标项目经理部及其领导人选、参战队伍作出了紧锣密鼓的决策。决定由在中国铁路建筑界享誉一方的建筑专家、四局集团副总工程师58岁的周振强挂帅一线,出任工程指挥部(以下简称“工指”)指挥长。同时委派另一位年富力强的副总工程师仝学让任副指挥长兼项目总工程师。对参战队伍和项目经理部负责人选,四局的领导们更是慎之又慎,好中选优,最后选定由中铁四局集团旗下的一支素以善打硬仗、恶仗而著称的劲旅——第五有限公司承担深圳地铁5标段工程任务,并由五公司两位屡建奇功的副总经理吴西连、薛模美先后出任项目部经理。

一切都是超常规的速度。以周振强为主帅的中铁四局深圳地铁指挥部于合同签订第二天便在深圳宣告成立,其精干的指挥部班子随即开始运转。五公司调兵遣将,星夜兼程,他们从全国各地参战于铁路、公路建设工地上挑选出百余名技术管理精英,也于3日后从九江基地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深圳大鹏湾畔,开始了筑营房、搞宣传、调运设备等一系列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其昂扬之情,溢于言表:

“呵,深圳,我们终于跨进来了!”

“干吧!一块肥美的‘蛋糕……”

一切似乎是这样,一切又似乎并非完全这样。当初闯深圳地铁的中铁四局人沉醉在一片中标喜悦的狂潮中时,周振强给这班人稍稍洒了点凉水。他对工指与项目部的一班人说:“大家的热情是好的,但不要高兴得太早,咱们争来的这个号称‘标王的5标段,我看不见得是块好吃的‘蛋糕,说不定是块难啃的‘骨头。”当时在深圳指导工作的四局一位领导也同意周振强的看法。

周振强的话听起来似乎有点杞人忧天,实则是发自肺腑之音。在座的诸位,还有谁比他更了解这项工程的底细,更懂得什么叫“科学”的确切含义呢?早于4年前的1998年,周振强在指导上海地铁、主帅广州地铁1、2号线的同时便受命跟踪这个项目。待至199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地铁上马时,从编标书、投标到工程设计全过程又都是他一手组织操作的。中标后,他和大家一样的欣喜,所不同的是,他在欣喜中多了一份忧思,可谓七分欢喜三分忧。让他忧虑的有两点:一是参战队伍的地铁施工适应能力;二是深圳的水文地质条件。周振强对四局决定前来参战的五公司这支队伍太了解了,了如指掌。打上世纪60年代他从上海同济大学桥梁专业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没进过第二个家门,几十年风风雨雨一直转战在四局参与全国各地的铁路、公路、桥梁建设工地上,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铁路建筑事业。经他亲手设计建造的各类桥梁不下40余座,新线和改线铁路建设少说也有30余条。在这些工程中经历过许多营造辉煌的硬仗,但在进军城市地铁这个新领域,四局和国内许多施工单位一样,介入不久,还缺乏经验。再者,虽近几年在上海、广州等地四局也承建过几家地铁工程,但那大多是一些附属工程。建造真正意义上的“地铁”,像5标这样从打竖井、建隧道到做“二衬”等全过程作业,对四局来说还是第

一次。调来参战的五公司是从整体良好素质考虑的,至于造地铁他们更是头一遭披挂上阵。凡事都有第一次,但凡第一次的事又总逃脱不了一样“难”字……

令周振强担心的另一点是深圳的水文地质状况,这可是和打隧道成败与否性命相关的大事。周振强对深圳水文地质的忧思源出于他比别人多一份了解。他本人就是广州人,从小在珠江三角洲长大,深知“湖广熟,天下足”的原因所在。“熟”在这里属热带雨林气候,充沛的雨量和丰厚的地下水及其河网化的不竭灌溉,使得这方水土里的人民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给的雨露滋润禾苗壮的得天独厚。而深圳的“圳”字,即“田边水沟”之意也。可见深圳这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当初就是一片沟沟汊汊上填土造起来的。故而5标开工前的一段,周振强在初步掌握了水文地质资料情况下,仍时常忧心地自问:“深南大道下究竟是个怎样的富水层啊?”

果不其然,当中铁四局这批来深圳创业的近千名骁勇善战的好汉队伍,于2001年4月在完成前期准备工作之后摩拳擦掌地向深南大道地层深处进军时,现实的富水比周振强预想的要严峻得多——还没开始大面积掘进,只在“门口”探挖几个孔,便引发出大面积的潺潺水流,源源不断地涌出。地下不仅富水,且水量惊人,后经证实,这里的水与不远处荔枝湖存在水力联系,以致人在掌子面呆上10分钟全身就要湿透。下井的工人只得个个身穿雨衣,犹如在细雨濛濛中作业,不到一个班次,人人都变成了满脸泥水、浑身溅沾着泥浆的“泥猴儿”。更有一罕见的地质现象令周振强等人望而生畏:隧道线的断面上,隐伏着大小不等的“水袋”似的囊体,它的表面被一层流塑粘土包裹着,内中注满泥砂。周振强把这种地质现象称之为“囊状风化体”;也有人管它叫“囊管”。不管叫啥,总之它是阻碍隧道开挖的“克星”,威胁作业工人安全的“杀手”。可不是吗?你在隧道开挖进程中一旦触破了囊体,立即险象环生,它就会毫无征兆地从体内山呼海啸般地喷发出大量的水和泥砂。有一次,仅一处囊体破裂引起水砂喷涌,短短的5分钟即喷涌出数十方的泥砂,后经现场抢险填进去180包水泥,方将险情扼制住。它的更大危害还在于囊内的水砂泄空了,会引起断面塌方,造成整个土体失去稳定而动摇起来。这时你还敢向前再掘进吗?塌方打死工人的惨剧在以往隧道工程中时有发生哩……

一时间工程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但为了实现进度,5标的干部们仍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顽强指挥施工。时任工指副指挥长兼项目部经理吴西连,像一头杀红了眼的“狮子”,他穿件雨衣日夜钻在井底下,每天只睡4个小时觉,每天要召开5、6个会议——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战前动员会、诸葛亮献计会……他将筑铁路的十八般武艺都搬出来了,可谓使尽浑身解数。其结果,险情依然排不除,进度依然上不去。副经理熊四清、王圣涛等项目部的所有干部,一个个心急如焚,他们中有的领人到左邻右舍施工单位去“取经”;有的在井下赤膊上阵,领头冲锋,扛砂袋,堵囊体……酣战不休,同样难见成效,致使工程进度近乎搁浅。因丰厚的地下水层、砂层和囊状风化体喷发的无法预测性,1号竖井开挖中先后发生大小塌方10余次,导致工程进度严重滞后。打2001年4月正式开工到12月底,7个月只掘进了180米,月均进度不到30米,有时一天还“啃”不动1米,整个工程比照合同期滞后157天。

怎么办?严峻的形势压得5标的干部人人喘不过气来。在少数员工中失望和焦燥的情绪开始蔓延。有人竟把这情绪编成打油诗,用手机短信息相互传送:“听说深圳中了标,戴着草帽进了城,一天要开5个会,深更半夜去抢修”……内忧不足惧,尚有思想政治工作可做,可外患、外压直叫人愁断肝肠。首先是来自业主方要进度的压力。他们承认5标工程确有特殊艰难的一面,可在承认的同时又不得不在全线诸多家施工单位评比中把5标公开划入“后进”行列。他们也赞叹为“标王”而奋战的中铁四局人确实是支吃大苦耐大劳的队伍,可在赞叹的同时从深圳地铁总体进度出发又不得不把“标王”冠之以“拦路虎”。中铁四局的形象和信誉度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工程濒临“砸锅”的危险……可这偏又是个绝对不能“砸锅”的工程,“这项工程如拿不下,对企业来说无疑就是灭顶之灾。”中铁四局集团公司总经理程聚生就是这样说的。

正因如此,5标的工程受阻,引起四局高层领导的严重关注。集团公司董事长高贵平、总经理程聚生在5标最困难的时刻,多次亲临深圳现场办公,为科技攻关作出重要决策。时任五公司总经理、现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甘百先和五公司董事长崔宝生魂牵工地,双双深入到掌子面上帮助分析危情,谋求突破方案。

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工程的裹足不前,令身为指挥长的周振强愈加感到寝食难安、压力重重。转眼到了2002年1月,周振强在朝思暮虑中一个更大压力随之而来。春节前夕,深圳地铁公司召开上半年生产动员会,指明中铁四局的5标段作为“后进”单位在大会上发言。那是何等的让人羞恼!但是没办法,你是后进呀。周振强直面现实,指示5标的代表:去,发言,表态,“就是利剑也要把它吞下去!”于是,在这次会议上,5标与业主签订了“破釜沉舟”的“责任状”——限令5标上半年必须完成进度990米,超则奖,少则罚,每超3米奖励1万元,反之少3米罚1万元。若欠帐过多,再完成不好,对不起,请君“退场”,另请高明……

知道否?没退路了,成败在此一举!“标王”在深南大道下朝着周振强呼唤。与“标王”对峙的5标1千名战士也齐把希望的目光聚焦在周振强身上。周振强则玄机不露。心地坦然。因为一项降服“标王”的全新施工技术,已在他的思维“襁褓”中即将“呱呱”坠地。

但,那仍然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攻关路……

第二章亮点频闪的科技攻关

采访中,周振强对我说:2001年8月到10月那段日子,是他最难过的日子,为了寻求攻克5标地下富水层的新技术,真的让他“伤透了脑筋”。也是。人类在突破创新征服大自然的道路上,每迈出一步都要经受“蝉蜕”般地阵痛,周振强和他的同事们同样无法逃遁。

贵在周振强沉着、清醒、坚韧,他没有被工程受阻的困难所压倒,亦未被沸沸扬扬的舆论所左右,而是以一个专家指挥长的严谨理性,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势,凭借深圳地铁5标段的平台,开始了他的人生道路上新一轮科技攻关的艰难跋涉,在创新与传统的思维碰撞中迸发出一个又一个闪光的亮点。

亮点之一:别无选择的选择

如前所述,对于周振强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专家来说,5标段地下出现的富水层并非意料之外,亦非他和五公司的将士们绝对攻克不下的。如果允许他们用传统方式作业,在洞外地表用“降水”、“注浆”法进行,工程遇到的问题并不难得到解决。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深南大道这个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允许他们用那种传统模式作业。不妨让我们先来看看深南大道的情景:

深南大道东西走向,是深圳通向罗湖口岸的一条市内主干道和繁华的商业区。路间的绿化带终年鲜花怒放,植被常青。宽广的大道上昼夜车流滚滚。道路两侧,大厦林立。仅在5标段地表从大剧院至科学馆这段区域里,就依次耸立着地王大厦、新闻大厦、金融大厦、华联商厦和中信广场等密集而宏伟的建筑群。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巨幅画像就伫立在这条大道前方。同时途经市委、市政府,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再者,那时正赶上深圳申报世界级花园城市。试问,这样的时刻,这样的交通要塞和优美的环境,能允许你用传统方式作业让交通“断流”、让用“降水”法给抽出的污水和泥砂在地表恣意横流吗?绝对不行。正因为如此,周振强等人当初投标时,就此向业主作过两点郑重承诺:第一,不中断交通;第二,不破坏这里的优美环境。创文明施工现场。如今遇上问题,你能违反当初的承诺吗?信誉和质量都是企业的生命。故而周振强在一次工程技术研讨会上断然提出:

“鉴于上述边界条件,决定了本工程不允许在地表采取任何工程措施,只能以不影响交通、环境为前提,采取非降水技术措施进行暗挖隧道施工。眼下遇到的地下水和囊体等问题,一切都只有在隧道洞内想办法突破,焦点先治住水,启动工程,其它别无选择。”

周振强为5标隧道工程施工方案作出了“洞内”唯一选择,也给自己作出了“突破”、“创新”的别无选择的选择。

亮点之二:“科技创新无止境”

深圳的夜是沸腾的,而在国企大厦9楼周振强的那间办公室里却是极宁静的,室内柔和的灯光常常彻夜不灭。

只见他时而端坐在电脑终端前,凝神屏息,从网上查询国内外地下工程最新治水信息;时而起身,缓步踱至窗前,极目远眺,面对近在咫尺的香港新界朦朦夜色久久出神:哦,非常地方的非常工程,工程出了闪失四局的信誉是其一,造成国际影响那才是大事情……一想到这里,他的心在隐隐下沉。“当,当……”窗外夜空中传来华联商厦钟楼上一阵沉闷的钟声,划破了夜空,也把他从困惑中“敲”醒。不,失败从不属于他周振强!于是他又转身疾步至电脑前,再度查询。无数个夜晚,无数次绞尽脑汁地思索、查询,可反馈给他的仍只有“注浆”、“降水”两种施工技术。可这两种技术前提都是要在洞外地表作业,行不通。顿时他的脑海里又是一片空白,代之浮现出的仍是井下那水淋淋的危机四伏的险情……头痛,头痛至极。周振强不屈不挠,陷入更加深层的思考。他反问自己:既然“注浆”、“降水”是难以逾越的科学命题,能否在改变它的工艺上动动脑筋?比如“能否改变注浆工艺,在洞内掌子面需加固的部位用高压将水泥浆通过在土体中旋转的钻头喷射出来直接进行土体加固?”从理论上讲,它的优点显而易见,在于对浆液的全过程控制。比如说隧道开挖中,遇到囊状风化体,就可以及时灌注水泥浆,填实它的“空隙”,以利提高洞内围岩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减小地表沉降值……

“对,应该可以!”周振强的眼前骤然一亮……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过苦苦思索和探求,周振强将上述“洞内超前预加固”的新设想大胆地提了出来,并把此项工艺定名为“水平喷旋桩”。

能行吗。可尊敬的指挥长先生?“水平喷旋预加固”在国外地铁工程中虽有成功的先例,但在国内尚属试验阶段,您有把握获得成功吗……周振强的新设想刚一露头,就引起一些好心朋友们的关注与担心。人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此项工程不仅隧道内土层富含水,且设计断面变化多,隧道接口形式也多——有单线单孔、单线双孔、双孔双线、三孔三线,简直就是一座“地下迷宫”嘛。因而有人竭力劝诫他:“周总,您的新工艺能适应如此工法转换频繁的复杂工程吗?如果失败了咋办?你的身份可不一般呵,曾经几届的安徽省人大常委,如今的一方权威,加之你很快就要退休了,何苦要冒这个风险呢?我看还是慎用为好……”

“用吧。可以先做试验,再请专家帮助论证。”周振强顾不上这些了,把个人得失荣辱全抛在一边。他和仝学让对身边的一班青年人说:“难道以前做不到的事,现在就一定做不到?科技创新无止境,我们应该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对。”创新与传统的碰撞反而坚定了他的信心,思维也更加活跃起来。于是,针对5标段隧道工程富水软土易下沉特情而琢磨出的一种全新的区间隧道“非降水施工技术”,在周振强的脑海里由朦胧到清晰逐渐形成。并从中引伸出5点关键技术:①超前地质预报与动态设计;②超前预加固和防坍塌;③止水与降水;④大断面隧道暗挖施工法;⑤软弱地层暗挖隧道施工控制地面下沉技术。后来应用效果证明,这5点关键技术几乎涵盖了攻克5标隧道施工中所有的难点。其中第5点技术,在国内外地铁修建史上,至今鲜见。

周振强的创新意识和新施工方案,得到中铁四局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首肯。一位局领导在听取周振强等人的汇报后,迅速做出决策:“请专家帮助取得可行性论证报告”,“务求最大值地取得专家现场分析意见”。周振强从合肥匆匆赶回深圳,召集5标地铁科研组的沈尧兴、仝学让、吴西连、薛模美、毛松如、熊四清、王圣涛等10余人连夜商讨专家“会诊”事宜。在此次局内专家会议上,周振强的方案引发了一场“洞内还是洞外”施工之争。会上多数专家主张洞外地表降水。那样工程容易上,但破坏了地表交通环境怎么办?周振强力排众议,力主洞内施工为主,洞外局部为辅,用“水平喷旋桩”和“小导管注浆”结合进行。并主张先通过试验获得可靠数据后再全面推行。

四局领导采纳了周振强的试验攻关意见,决定成立“非降水技术”综合科研攻关组,科研组分成若干课题组,由周振强担任攻关大组组长统一领导。会后四局下拨了17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与此同时,周振强又展开了多边科研横向联系,就“应用水平喷旋桩全过程控制”等学术问题,借用外部技术力量帮助攻关。为此先后与西南交大、广州铁道学院和铁道部第四设计院等多家院校,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成立了不同课题试验组,对方案进行模拟试验和多方位论证。一场群策群力的科技攻关由此拉开了帷幕!

这样一来,可把周振强忙坏了。想想看吧,行政上他是项目法人代表,技术上他是公认的“主心骨”,稳住队伍、和业主斡旋、接受媒体采访、撰写科技论文乃至指挥部一班人的吃喝住行他都得管,都得出场,都得身体力行去做。如今又加上个攻关大组长,在深圳搞现场试验,赴外地院校搞模拟试验,他又得次次、处处必到。撇开他已年近花甲的身子骨不说,他又没有三头六臂的分身术,如何敌得了这浩繁而精细的诸事缠身?于是,在上传下达和对外联系这一块,他只得采用最快速度的“飞”。人们看到,在攻克非降水技术那些日日夜夜里,周振强成了一只无声的不明“飞行物”,随身携带一只内装手提电脑的大黑布袋,登上飞机,到处昏天黑地飞。忽儿飞上海,忽儿飞合肥,忽儿飞郑州……有时一天要飞好几个城市。眼下就有一例:那天他上午在南京,下午在

郑州,待至深夜1点,5标经理部的头头正焦急地用电话向“郑州”搜寻他时,他的手机突然在经理部的门外响了。不知何时,他又连夜“飞”回了深圳,让人吃惊地出现在5标的办公室门前?“周总,你不说在郑州吗,怎么深更半夜又返回来了?”周振强不紧不慢地放下大黑袋,推推鼻梁上那副老爱下滑的深度近视镜,眨眨眼,答道:“明天全国那么多专家要来这里,我不回来咋办?”“什么明天呀,周总?已经是今天了!”凝望着两鬓斑白,时差淡忘的指挥长,人们敬意由生……

为了攻关,为了夺回地铁工程滞后的工期,59岁的周振强时差淡忘,日夜不分,四处奔波,八方飞旋,由此他在5标经理部上下博得个“空中飞人”的美名。“五十九岁现象”,曾是国人对一部分党政领导干部晚节不保的忧思,而在周振强这位优秀共产党人的身上我们则看到截然不同的“另种五十九岁现象”,看到一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绚丽晚霞

周振强所言众多专家要来深圳,系指10月份的一次重要会议。为使“非降水技术”试验效果获得更高层面上的论证,继9月局内专家会议之后,中铁四局又于10月20日邀请举行了一次全国性专家论证会,将包括业主深圳地铁公司专家在内的近百名国内地下工程知名学者专家请来深圳,连中科院院士、著名隧道专家王梦恕也给请来了。请他们对5标受阻工程进行现场把脉会诊,对周振强等人的非降水施工技术给予进一步鉴定性论证。在这次会议上,周振强的论点遇到了更大的挑战,降水与非降水之争一点也不逊色于9月会议上的洞内与洞外之争。有的专家接到邀请后就在电话里悻悻然说:“你们如不搞降水我就不来!”没见过的呀,这样的工程不从地表搞降水行吗?“行”。真理愈辩愈明,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和实地察看,与会的专家们最终达成共识,并热忱帮助他们修定出一份更加严谨的科学施工方案。

通过不断的试验、反复的论证,功夫不负有心人,水平喷旋桩加小导管注浆相结合的新施工方案,在2002年春节前夕的2月8日,终于获得业主深圳地铁公司接受、认可。业主同意5标按此法一边试验,一边施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施工方法的改变,5标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进度随之节节上升,通过这年春节“千人大会战”、“首战一季度开门红”等激战,僵持的“标王”起死回生。到了3月份,2号竖井一天掘进最高可完成21米,是先前的20倍。3月底滞后的157天工期即抢回了96天。地铁公司的领导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后进”的5标了,承认他们走上了正规,赞扬他们一个季度干完了两个季度的活。但这并非意味着已经走出“迷宫”,还有更困难更危险的砂层、管线区域在后面。

亮点之三:突破禁区,走出“迷宫”

随着开挖进度的不断加快,前方断面出现几处计700余米长的厚厚的砂层,占隧道全长2/3。掌子面上全是可怖的水淋淋的砂,一掘即坍塌,一坍塌即会引起地表马路裂缝,出现“陷阱”。在别的施工单位地段就曾因洞内坍塌,造成过一辆大卡车的车轮冷不防陷进路面裂缝的“窟窿”里。好险!刚获成功的新工艺在这里又遇上了新的挑战。周振强见状吃惊地叹道:“看来水平喷旋桩并非能治百病……”是呵,科学的要义正在于不断发现和探索,不断的肯定和否定。鉴于此,周振强等人面对险情迭出的砂层,果断采取一些附加综合措施来突破这道“禁区”:用先进的“地震雷达探测仪”先探测后掘进,伴之以传统的“探槽”方式进行。但万变不离其宗,仍是以洞内为主。洞内不仅是水、砂、泥,还有那些浅埋在隧道拱顶与地表之间的通信电缆,给排水管、煤气管道等密如蛛网的管线,都是碰不得的“定时炸弹”。工程每向前推进一步,如处理不好,随时都会因地面下沉引起线断管爆,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但这一切都让“5点关键技术”的强大威力和以周振强为代表的中铁四局人的百折不挠精神所攻克,在深圳地铁5标区间隧道工程中用心血和汗水划上了一个又一个闪光的句号——

6月30日,全面超额完成上半年责任状目标,一举抢回全部滞后工期;8月12日,1号竖井与东头4标大剧院车站贯通;10月1日,继9月底强攻恶战通过700米砂层、管线密集等最危险的地段之后,2号竖井与西头科学馆站贯通,向国庆节献上一份厚礼;11月5日,区间隧道右线往西与3标项目队全线贯通;12月底左线贯通。至此,左右两线全长1336米的隧道,土建工程宣告全线贯通,终于走出“地下迷宫”,按合同工期提前完成任务。

“贯通了!贯通了!”无法形容那贯通会师时的沸腾情景。周振强头戴红色安全帽在洞内与汗流浃背的工人们合影留念。俄倾,欢呼声四起,一双双泥泞的大手将他高高托起!周振强激动得热泪盈眶,在欢乐的声浪中反复自言自语两句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推进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人听得见他的微弱声音,唯有这贯通的区间隧道和即将封顶的科学馆站在向他发出阵阵巨大的回应声!

亮点之四:科学馆站的“优化”之光

近几年,在国内不少城市地铁建筑工地上,人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把大片广场围起来;有的把局部道路封断,让车辆和行人绕道行进。透过这些围封的屏障,仍依稀可见里面的各种建筑堆积物乃至溢出地表的黄泥、污水……人们为修建地铁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而高兴,但又为旷日持久的“占道”工程所带来的种种不便而烦恼。

然而在深圳地铁5标段两项工程施工现场的深南大道上,人们看到的却是另种迥然不同的新景象——往日的城市繁华和今日的道路畅通以及优美的环境,都被完好无损地保护了下来。在这里别说污水连一捧堆积的黄泥也休想看到。即使在3座竖井和1座地下车站出入口等几个必须明挖处所筑起的临时护挡墙,映入人们眼帘的也是设计新颖、图文并茂的“地铁画廊”,早已和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色彩融为一体。无怪自2001年5标开工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众多的深圳人只从媒体上得知深圳在修地铁,却又不知工地的确切方位在哪?更不知在这条繁华的深南大道地下竟然深藏着一支近千名龙腾虎跃的建造地铁的大军!

无疑,这是科技创新带来的社会效应。这效应在隧道工程“非降水技术”中得到了体现,在科学馆站的“盖挖顺作法”中再次获得有力的体现。

科学馆站位于深圳上步路与松岭路之间的深南大道行车道下方,车站全长220米,宽19米。工程设计为10米岛式站台,双层双跨(局部三跨)钢筋砼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11306平方米。建成后的科学馆站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购票区,乘客通过电梯到达地下一层乘车,属国内一流新型地铁车站。设计可谓宏伟,但施工难度较之区间隧道有过之而无不及。隧道的地下深度至拱顶为11—19米;而这里的纵深为23米,车站拱顶距深南大道路面仅有4---6米。若施工方法选择不当和无过硬支护措施,弄不好会造成深南大道大面积塌陷,甚至波及影响到大道两侧华联大厦等高层建筑物的安危……

这并非危言耸听。就在这条线上的隧道施工中已经出现过类似的危情征兆,何况这里是距地表土层更薄的车站?正因如此,在以往的地铁车站建造中,从稳妥出发,多数专家设计采用明挖法——由路面朝下开挖,待至万余平方米的“地下大厅”建成后,再在上方架梁铺路,拆除“围城”,恢复交通。但在深圳地铁的科学馆站建造中,中铁四局的专家周振强、仝学让等人,却一反传统,另辟蹊径地设计,创新精神和大局意识驱使着他们绝不允许搞明挖,让车站上方大道上如织的行人、穿梭的车辆饱受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堵塞、绕道之苦。从而,他们首先排除了明挖方案,只限定在“暗挖”、“盖挖”等地下施工法上动点子、想办法。暗挖和盖挖也不是太难的事,国外早有成功先例,你拿来就是了。问题全在周振强的刻意创新、追求卓越,硬是要将自己平静的心田激起层层不甘“拿来”的波澜。思考对他来说似乎是件“自讨苦吃”的乐事。

为慎重起见亦为集思广益,和隧道工程一样,周振强等人对科学馆站的施工法共设计了三种方案——“盖挖顺作法”、“盖挖半逆作法”和“暗挖法”。并针对这三种方案就“对深南大道的影响”、“临时路面通车时间”、“投资比较”、“防水效果”……等9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比较。反复比较,反复论证,周振强等人最终把目光锁定在国内尚无先例的“盖挖顺作法”上。非如此不能满足交通、环境的需求,确保车站的防水和使用功能。

何谓“盖挖顺作法”?

周振强用生活语言作了最简洁的解答:“简言之,就是先在路上面做个钢铁盖子,搭建临时路面,盖子下面做混凝土柱子,然后自上而下的开挖。自下而上的作业。盖子分四次进行,每次只在8车道盖1/4面,轮番交叉盖,确保施工期内路面始终有3/4的6车道是畅通的。这方法在新加坡见过,国内尚无先例。我们这次在科学馆站采用了,属国内首例……但我们成功了。”

其实科学馆站“盖挖顺作法”成功的取得,远非周振强回答的这么简单。因为任何外来的技术都不可能全盘照搬,优化修定它甚至更为艰难。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盖挖顺作法”实施前夕,另一位专家仝学让已连续5夜睡不着觉,他对优化方案的技术文件几乎能一字不漏地倒背如流。他和周振强一起,对方案慎之又慎,一次次地酝酿,一字字地斟酌,终用很多创新工艺优化了“盖挖顺作法”,使之成为一项借鉴国外而又不失自成体系的新技术。取消“格构柱”改用“军用梁”,就是优化成功的典型。科学馆站临时路面系统原设计用一种“格构柱”,但该设计在这里不尽合理,给施工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施工进度得不到有效保证。周振强和仝学让经过反复研究、比较,决定对此方案进行优化。采用国产“六四加强型军用梁”作临时路面的主梁,取消了“格构柱”。车站共安装军用梁111片,每道军用梁之间采用4道纵向连接系,既加强了梁与梁之间的稳定性,又分担了军用梁的受力,使每片军用梁的受力可以折减49%。这一方案的优化,几乎攻克了车站路面系统施工的所有疑难“杂症”,同时为国家节省了200万元的资金。现在,他们正将这项创新技术申报国家级工法。

翻开火红的2003年日历,继2002年年底5标大一科区间地下隧道全线贯通之后,今年1月18日5标再传捷报——科学馆站按合同期提前两天顺利封顶。深圳和香港的各大媒体对此竟相作了报道。香港的一家大报用半个版篇幅以“内地首例盖挖顺作法施工-——深(圳)地铁科学馆站封顶”为题,对5标的科学馆站工程的科技创新倍加赞扬。

中铁四局在深圳地铁工程中的科技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为新兴的中国城市轨道工程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从而引起铁道部和国家相关学术部门的瞩目。2002年12月,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酝酿了多年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学术研究会,最终选定在深圳由中铁四局承办召开。会上群贤毕至,盛况空前,安徽、广东、山西、陕西、贵州等省的铁道学会以及香港铁道学会都派出专家参加了会议。铁道部副部长国林和国家铁路工程总公司的领导专程到会祝贺。会议共发表各类科技论文62篇,其中中铁四局一家就占了10多篇。周振强撰写的《深圳地铁大一科区间施工技术——“富水层的非降水施工技术”》论文,在此次会上荣获一等奖。四局的另外两篇论文获二等奖。这些论文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被实践验证了的成功经验结晶,受到与会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会议期间百余名专家相继参观了四局5标工地现场,对5标工程设计、安全质量、文明施工均给予高度评价。曾经几度来深圳地铁指导工作的中科院院士王梦恕参观后说:“在当今中国的地铁施工中,四局的创新精神和施工水平,应该是代表了老的工程局的最高水平。”

至此,中铁四局承建深圳地铁5标段大一科区间隧道工程和科学馆站工程,以科技攻关为先导,在艰难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飞跃,雪洗施工前期的“后进”之耻,一举跃入先进行列,多次受到深圳市党政领导、深圳地铁公司和四局集团公司的赞赏和嘉奖。在2002年深圳地铁公司组织的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综合评比中,5标经理部连续两次获得中部片区第一名;上半年摘取全线两家之一的“责任状”兑现最高“封顶奖”,完成投资额占业主计划的102%,优良率100%……中铁四局深圳地铁指挥部以其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出色的业绩,同时赢得集团公司的嘉奖,5标工程荣获全局劳动竞赛第一名,22标铺轨工程荣获第二名。中铁四局的战旗,经过两年的战斗洗礼,愈加鲜艳夺目地高高飘扬在深圳特区17公里长的城市地铁会战战场!

第三章精英管理与管理精英——5标经理部人物选萃

2002年8月,骄阳似火,海水湛蓝。

这天,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在周振强等人的陪同下亲临大鹏湾畔深圳地铁5标段视察。她从施工现场走到5标经理部,所到之处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无论是高挂在竖井口上的大型公益彩色喷绘,还是经理部围墙内外的精美地铁画廊醒目的“企业宗旨”、“施工理念”和进出匆匆的工装统一、举止文明的建筑工人,都在向书记顽强地显示:这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不仅有着一流的科技人才,同时有着一批卓越的管理人才。否则,如此浩繁的工程非但未对环境交通造成影响,反倒给这座城市增添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黄丽满发出由衷的感叹和赞扬。

书记的赞扬是由衷的,也是贴切的。在5标工程受阻压力最重的日子里,正是这里的管理者们辛勤的汗水浇灌着朵朵含苞待放的科技“蓓蕾”。保证了周振强等人科技创新方案得以具体实施。正是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精英管理战略,采取一系列强化管理措施,组织和激励1千名职工众志成城,力挽狂澜,方为中铁四局在修筑深圳地铁的平台上书写出又一页唯旗必夺的辉煌!呵,无须扬鞭自奋蹄。他们是一群地层深处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者,更是一群现代企业里继往开来的管理精英。限于篇幅,

本文只能在他们中撷英选萃,选取一二典型奉献给读者。

选萃之一:“不到长城非好汉”

用毛泽东的这句诗来形容5标前任经理吴西连一点也不过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是组织上交给他的工作,再苦再累他都要干到底,从没有后悔过,从没有回过头。他已是年逾五十的人了,仍是一匹所向披靡的“千里驹”,终年驰骋在五公司天南地北的筑路战场上。施工中他又像一柄“利刃”,哪里有困难,他就“插”向哪里;哪里有硬仗、恶仗,哪里就有吴西连的身影出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充分展现出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应有形象。在他几十年的筑路生涯中,有过无数的闪光纪录。

2000年秋,五公司承建的粤海铁路临近紧张的扫尾验收,又承揽到新的重点工程任务,吴西连听从领导安排,迅即带领一支工作组进驻漳沼工地。他到达漳沼摸清“症结”后,便打出了“决战漳沼”的战旗,开展如火如荼的“三大战区、六大战役”活动。并把各项责任落实到人,指标落实到位,执行严格的奖惩措施。经过吴西连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动作”,一举扭转了生产上的被动局面,首次完成了公司与业主的月计划,争得了主动,赢得了信赖。在10月11日业主开展的“百日会战”劳动竞赛中分别获得第一名、第二名,并被业主推荐为“福建省重点工程建设先进集体”。

2001年1月,中铁四局在深圳地铁喜中5标,吴西连被委任为5标项目经理部首任经理。在这之前他从未涉猎过地铁建设领域,深知这副担子的沉重,但他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地领着五公司100多名先遣队伍赶到深圳特区,满怀信心地投入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5标的前期施工过程中,作为项目经理的吴西连,面对工程、工作上出现的种种棘手难题,他有过困惑,有过呐喊,但从未有过彷徨和退怯。因为他比别人更清楚这项工程的份量和重要性,这是四局集团以深圳地铁为契机,打入全国地铁市场的重要“砝码”。这认识支配着他不断地敲打自己:只能干好,不能干坏,更不能干砸!因此他在领导项目部工作期间里,可谓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工作时几乎没有昼夜之分。自进点以来,白天忙外业,晚上忙内务,从未睡过一宿囫囵觉。前年6月1日,在一次地下囊体破裂,险情骤发的抢险战斗中,他和党委书记李平,在洞内现场指挥工人坚持奋战两天两夜未合眼。经理部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连业主方的代表也为他赞叹道:“吴西连太辛苦了!”

吴西连并非是个单纯的“拼命三郎”。他在带领员工冲锋陷阵的同时,把更多的思考力集注在如何在新形势下,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努力探索企业在大城市文明施工的管理模式。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制定出适应城市地铁工程的几项重要制度——《十大管理办法》、《十大成本控制法》和《十大管理台帐》,使5标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为后来的闯关夺隘、创品牌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廉洁奉公、不徇私情,是吴西连另一闪光之处。他在各种会议上常讲:没有勤政廉洁的领导班子,就没有优质快速的施工队伍。他严格按照公司“十不准”和“五个必须做到”为准绳,以身作则,从各个渠道堵塞领导班子的不廉行为,坚持事事处处为国家、集体着想,千方百计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在一次购买原材料商品砼的洽谈中,卖方虽是业主指定单位,吴西连并未因此而放弃原则,更不想从中谋取半点私利,而是亲自出马与供货商谈判,通过据理力争,用合理市场价成交。仅这一项采购即为企业节约资金60万元。去年6月底,吴西连因身体健康原因离开工地,后被调往新的领导岗位任职。他走了,他那刚正不阿、追求执着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形象,仍久久留在5标经理部人们的记忆里。

选萃之二:春天的使者

在会战深圳地铁工程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当儿,有人给5标项目部经理、36岁的薛模美写了篇报道,称他为一只报春的鸟。

事实正是这样!

纵观薛模美近5年转战大西南筑路战场的几次大跨越——从黔山苗岭的株六线决战贵州段,到秦岭腹地的西南铁路项目部和洛湛铁路隧道突击战,乃至受命深圳地铁5标段攻克难关,每到一地他都能驱散工程上的严冬阴霾,向世人传送出一个又一个春天的喜讯,播洒下春华秋实的希望。他是报春的鸟,是报春而不争春的春天的使者。

薛模美每每临危受命,在洛湛线刘家山隧道工程是这样,在深圳地铁5标工程中更是如此。那是2001年7月6日,刚为洛湛铁路提前铺轨立下汗马功劳的薛模美,征程未洗,旋又马不停蹄地挥师南下,从吴西连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担子,肩负起深圳地铁5标段的施工重任。开放的深圳迎候薛模美的,不是灯红酒绿的都市夜景,亦不是大鹏湾上的海市蜃楼;而是深南大道下那项久攻不下的大一科区间隧道的棘手工程。险恶的囊体喷发出的泥砂已引起断面频频塌方,砂层和地下管道如影随形。骤然上升的危情指数已逼迫着工程近乎停工,而有关部门的执法检查扩大到了工程质量,又给整个项目蒙上一层无形的阴影……薛模美几乎还未从湘中铁路酣战的疲惫中回过神来,顷刻又被深圳地铁扑面而来的巨大压力包裹了!薛模美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寒气:“哦,骨头,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薛模美毕竟成熟了。经过多个重点工程锤炼,早已炼就了他坚硬的“牙齿”,责无旁贷,他要来啃这块“骨头”。他告诫自己也告诫员工:这是国家重点工程,业主就是我们的上帝,业主的要求就是我们必须实现的目标。容不得半点含混迟疑,他成了一股办事的旋风。到达深圳第一天,人们是这样记录着他的工作频率:上午9点下火车,9点30分到工地,11点召开经理部班子成员会议听取汇报,下午2点30分召开部门负责人和项目队长以上人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因为在他看来,此刻时间就是工程的生命线,每延误一小时都是对人民的犯罪。

到任不久,薛模美在总结以往铁路施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以变应变,推出了实施“精品战略”的举措,提出了“要干就干最好,要争就争第一”的施工理念,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从内部管理到施工现场,每一个岗位、每一道工序,都体现了标准化、精品化的严格要求。薛模美给5标带来一股清新的春风,5标的“坚冰”开始打破,千名员工个个心头涌动着大干的春潮。因而,当指挥部新施工方案出台后,薛模美因势利导,分不同时期,组织打响几场不同凡响的战役:诸如2002年“春节千人大会战”、“首战一季度开门红”、6月“决战50天”等等,推动工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些战役中,薛模美特别注意发扬“团队精神”。在他看来,一个好的领导者,不在于他的“集权”,而在于运筹帷幄,以自己的思想和作风去影响带动一班人,让大家都动起来。从而,在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中,他提出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人人肩头有担子,个个心中有目标。经理部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到一线最困难的地方去坐镇指挥。他自己负责地质条件最复杂的1号竖井施工,党委书

记负责2号竖井,工会主席把关3号竖井,副经理把关车站工程。在那个炎热的夏季,地下洞内温度高达38℃以上,薛模美在闷罐般的掌子面上一呆就是四五个小时,浑身衣服湿透了,他全然不顾。在1号竖井通过富水砂层和流塑状黏性土施工中,他常常深夜还在井下工地,指导工人作业,规范施工工艺,从而使工程进展顺利、紧张、有序、可控。

薛模美是个有效的管理者,同时也是个敢为人先的创新者。他本人就是高级工程师,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在5标推行的创新现场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和安全系数,使5标段的QCDS多目标综合优化管理始终处于科学受控状态。两年730多天,整个工程未出现一起安全事故。他在工艺上的创新更为人们所公认。他把创新的重点放在攻克暗挖法的区间隧道上,不唯本本,不畏权威,因地制宜施展他的创新才华。面对“囊状风化体”引起的多次塌方。他没有惊慌失措,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大胆的探索,在设计者、业主、监理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他优化了原设计方案,将原设计仅为拱顶小导管注浆改为大断面长短导管结合进行,双管齐下地严格压浆施工,用以加固掌子面以及压浆可能碰到的“囊体”。穿越富水砂层和对付突发的“囊体”,他在积极实施“水平喷旋桩”新工艺的同时,又提出“土洋结合”的主张,在掌子面备足喷浆料、砂袋、导管、木材……等传统抢险器材,用以应对突发事件。他的这项工艺创新受到周振强、仝学让等专家领导的肯定,为5标攻克降服国内地下工程中罕见的富水砂层和“囊体”,起到了重要的现场突破作用。

薛模美又是个虚实并举者,深知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他在抓好生产的同时,从不忘抓人的思想、抓企业文化。面对建筑市场的残酷竞争,按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他和党委书记李平两心合一,把“建设深圳地铁,树立四局形象”提到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确定了“严谨、严格、严实,敢为人先;创业、敬业、精业,唯旗是夺”的地铁精神,为此加强了一系列外塑形象、内聚人心的项目文化建设工程。通过设置各种宣传栏、窗、墙,以增强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把四局“名片”传向四面八方。仅2002年,企业即在各报刊发表各类稿件50余篇,制作形象光碟2盘,印制精美画册1本;通过让市民参观地铁工程,赢得深圳市民对四局的高度赞扬……凡此种种,都为提高中铁四局市场信誉、争夺市场份额产生了强大的精神推动作用。

薛模美一心扑在事业上,胸中时时装着企业,装着工作,唯独没有他自己。一年中,他与妻子、女儿真正团聚的时间不到一个星期,连独生女儿过生日也不肯回家看一看,而是买了礼品让同事给捎回家。一个人到底有多少精力,长年累月的这般辛劳真的不累吗?“要说不累是假,但我是重点工程负责人,身不由己,这是一种责任。”这就是薛模美,他看重的不是手中的权力,而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肩上的责任。荣誉来自出色的业绩,根据薛模美在深圳地铁工程中的表现和贡献,2002年上半年中铁四局集团公司授予他“优秀项目经理”光荣称号。

薛模美这位春天的使者,他在向我们不断报送春天的喜讯同时,也向我们报送来一个振奋人心的事实:一批驾驭市场经济规律、富有科学头脑的新型管理人才,正迎着21世纪的明媚春光朝我们款款走来……

第四章希望,从这里向前延伸——22标抢工铺轨纪实

3月3日下午,我在周振强指挥长和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吴起庆的陪同下,告别了5标经理部,驱车来到深南大道西端竹子林22标项目部采访。前者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挖隧道,后者则在提速、再提速的飞跃中铺轨,同为中铁四局深圳地铁指挥部下辖的两项攻坚工程,在这里却呈现出另种无坚不摧、激动人心的火红景象。

景象之一:峰回路转的“夺标”

“招标”,对于时下的中国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的名词了。但由于它潜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加之中标的赢家大多不愿透露其中“复杂”的细节,它又不免给众多的局外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欣慰的是,我在中铁四局六公司承建的22标项目部采访时,年轻的经理汪崎峰把他们的中标经过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原来,那不是什么神秘的传说,而是一段耐人寻味、近乎峰回路转的险胜“夺标”故事。

22标乃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的全线铺轨工程,于土建工程一年后的2002年初开始招标的。当时参加竞标的都是国内实力最强、旗鼓相当的5家大型建筑单位。五雄逐鹿鹏城,都来争夺这块“蛋糕”,最终花落谁家?对四局来说其忧心程度比另外4家都重。时值2001年冬,四局的5标隧道工程正处于艰难攻坚低谷期,业主对四局几乎丧失了信心。少数人甚至认为你的5标弄得满目疮痍,现在还有脸面来争22标?困难……不难想像,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想摘取22标无异于“火中取栗”的“烫手”。“不要慌,要稳住。”周振强鼓励大家要沉住气,“关键是技术标要拿第一,经济标也要降低拿第一。”经济标还能再降吗?再降就要亏本了!“即使亏本也要拿。”周振强心里清楚,大家也清楚,该项目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效益。他要让中铁四局的综合优势充分展现在深圳这块改革开放前沿热土上。经过周振强、仝学让等人的精心策划和精湛技术的展示,二轮开标峰回路转,四局的技术、经济标双拿第一。这回该轮上中铁四局喝庆功酒了吧?不。这还不能说完全取胜,还有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关——现场答辩在等着你。答辩失败,前功尽弃。为获取答辩成功,周振强煞费苦心,于业主举行答辩会前,在广州黄埔六公司广州分公司驻地,特意连续两天搞了两次战前演习——模拟答辩。即便如此,周振强仍不太放心,他对前往参加答辩的汪崎峰等人,再三叮嘱:“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既要注意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又不能忽略语言的流畅和连贯性。”为了22标的夺取,为了企业的命运,周振强可谓倾尽心血,甘为人梯,培育后生。

谈及那次22标答辩会,汪崎峰记忆犹新。他说幸亏周总事前帮我们搞了模拟答辩,否则那天很难说是什么结果。答辩地点设在深圳电视台背后的梧桐山顶上,那是个全封闭的地方,连手机信号都打不进去。几个年轻人,谁都没经历过这场面,主持答辩和提问的,又全是各类权威专家。故而,当汪崎峰等人刚踏进会场的刹那间,一见那极宁静的环境、极严肃的面孔,都不由自主地怦然心跳。语言在这里是极其昂贵的,谁都知道答错一个字失落的是什么?幸运,他们没答错。问管理,项目经理回答;问技术,总工程师回答;问经济核算、成本分析,总经济师回答。人人从容不迫,一一对答如流……见景,主持答辩的专家们张张绷紧的面孔渐渐绽出了感叹的笑靥。答辩评分结果,四局再获第一名。形势一下子就扭转过来了!

于是,中铁四局以无可挑剔的竞争优势,和打掉门牙朝肚里吞的最低报价,击败4家对手,继深圳地铁5标之后,再次拿下22标全程铺轨工程。汪崎峰说这是一次出人意料的险胜,我则

说这是意料中的必然。没有这样临危不惧、勇敢攀登的精神,6个月工程量能够3个月完成吗?不可能。

景象之二:提速,提速,再提速

汪崎峰,今年31岁,中等身材,目光炯炯,敏捷的思维和刚健的谈锋,都在向你展示一种不可抵挡的内在力量。他向我讲述去年那场10公里“提速”铺轨大战,并不激动,犹如在讲述一个烟消云散的故事。唯有那张清癯、黝黑的脸盘在告诉你,他为此付出了多大的辛劳。

那是2002年3月,六公司赢得22标后,刚在广州地铁2号线完成铺轨任务的汪崎峰未作喘息,便受命组建22标项目经理部。随之他便带领一支260人的施工队伍,开进了深圳竹子林车辆段基地,安营扎寨。按合同期规定,于7月1日开工铺轨,当年12月底完成第一阶段10公里的铺轨任务,工期恰好6个月。另附有激励条款:每提前一天完成奖励5万元,反之推迟一天罚款5万元。汪崎峰和他的几位年轻助手暗自算了下账:10公里除以6个月,日进度为55米。这基本上还是地铁铺轨的常规进度嘛,更何况铺轨历来为六公司的拳头产品,转战南北,什么样的铺轨场面他们没见过,区区55米的日进度还能难住这支英雄的铺轨尖兵不成?“没问题,6个月拿下这10公里里程碑工程,稳拿奖金!”汪崎峰踌躇满志,忙内忙外,于6月底之前把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一切做到位。他带领工人把钢轨、轨枕、龙门吊连同运送轨排的火车等庞然大物,齐都给轰轰隆隆地开进了工地现场,只等7月1号这个光辉日子的到来,他要一炮打响这个工程。

岂料天有不测风云,肥美的“蛋糕”旋即变成了烫手的“山芋”——非但7月1日开不了工,8月仍在焦灼中观望,一直望眼欲穿地等到9月17日才正式开工,施工期整整“等”去了两个半月。两个半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10÷6”的公式要改为“10÷3”,日进度55米要改为100米以上才能完成。一句话,3个月要拿下6个月的工程。否则,别异想天开地拿奖金,罚你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有可能。汪崎峰和几个助手一下子给“等”懵了,一双双直冒火星的大眼,死死地瞪着那土建工程尚未竣工的隧道口……

但是没办法,你只有干瞪眼的等。铺轨第一段的竹子林车站标段土建工程迟迟未能达到铺轨标准,达不到标准22标就进不了洞,工期只得“滞后”。按理,造成滞后原因不在22标而是别家标段,6个月的工期应该往后推延才对,奖罚的准则也应以此类推而定。否。没人认这个账,一切都仍由你22标兜着。业主只管向你压任务。须知,这是深圳地铁首次铺轨,属里程碑工程,深圳和香港的各大媒体都在瞩目这一天,能容你不完成吗?奖罚准则也不因工期推延而改变,且罚期无底,奖期封顶,提前天数再多也只限发14天的70万奖金。合同就是这样签订了。“这样合理吗?”我问。“那有啥办法?现在干工程你就得承认接受这些不合理。”汪崎峰一语道出现实中施工单位的酸楚和无奈。汪崎峰承认这个事实,但不屈从于这个事实。他要把这压力化作动力,把业主的“苛刻”看作是对中铁四局的考验。

不过这考验的代价确实够沉重的。标价原本就低得近乎亏本,又白白耗去两个半月的开销,两个半月里每天260号人员工资和机械租赁费就要1万余元。总共要耗去70—80万元。更严峻的考验是3个月要“抢”6个月的工程,你有怎样的回天之术才能抢回来?

就在汪崎峰和他的助手们处于焦灼不安、压力重重的时刻,指挥长周振强赶到22标经理部来帮他们谋划。面对他们不服输的倔劲和冲动,周振强冷静异常,他对22标的工程和出路只作了两点简要的指示:“首先要断其后路,树立背水一战的思想,铁定无疑,3个月完成10公里铺轨任务。办法只有一条,打破常规,提速抢工,力争提前15天完成,这样可拿到70万元奖金,恰好弥补两个半月停工的经济损失。”说完周振强便合上手提电脑,拾起包,匆匆钻进了汽车,朝着路东端的5标驶去……周振强没说多话,也无须多说,大包大揽无助于他们的成长。他想着工程,更想着通过工程带出一批过硬的人才来,这才是中铁四局的未来和希望。

“提速抢工?”汪崎峰豁然开朗,周振强走后,他首先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合计抢工方案,接着召开全体职工大会进行动员,汪崎峰在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鼓动:

“同志们,为四局争气、为深圳地铁添光增彩的时候到了!周总要我们抢工提速,背水一战,我们只有丢掉幻想,迎而战之!不要怨天尤人,等待上帝——没有上帝,只有我们!让我们发扬‘可上九天揽月精神,一定要把失落的工期抢回来!”

“好!豁出命也要把工程拿下来!”

会场上响起一片群情激昂的回应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智慧和力量在挤压中产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汪崎峰先提出第一步抢工方案,由日铺轨两副轨排50米的常规进度,提速到3副轨排的75米。他的构想得到了副经理丁靖、纪学伟和项目总工洪明等人的全力支持。75米在常规进度上提高了近50%实属不易。地铁隧道铺轨,看似寻常,实则它是个极其繁杂而精细的工程,一副25米长的轨排除开洞外组装不算,光进洞铺设要经过9道工序(架设照明动力线、基底处理、架龙门吊走形轨道、铺钢筋网、轨排架设、轨道状态调整、轨排支墩混凝土、整体道床混凝土和水沟混凝土)才能完成。9道工序环环紧扣,哪一道出了岔子,整个工程都要搁浅。工艺上的精细要求也高,如两条平行轨道之间的轨面标高和1435毫米的轨距调整,水平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相当于机械加工的精度。另外一般铁路轨道在野外用枕木碎石铺设,工人作业施展空间大;而地铁则在直径只有3米的狭小隧道里用混凝土浇注整体道床,且道床结构亦非一般性道床,而是国内首用最先进的防噪音的“隔振器式浮置板道床”。这些都为抢工提速增加了难度。

即使如此繁杂而精细的作业,汪崎峰提出不仅要完成75米,且9道工序都必须要在24小时内完成,进度也按75米要求实行严格的月计划、周安排、日兑现的原则去进行。只准提前,不准欠账。至于干部和工人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那全然不在计划之列。既是抢工,就得有一种拼命精神。9月17日开工那天,深圳和香港的多家媒体记者们蜂拥到了竹子林现场,纷纷拍下了这《地铁正线铺下第一轨》的抢工壮观镜头。只见在技术工人的操作下,巨大的龙门吊将25米长8.8吨重的轨排高高吊起,装上轨排车,连同一群头戴黄色安全帽的工人,缓缓驶入灯火通明的隧道,进行轨排架设。接下来便是记者看不见的抢工战场:工人们躬着身子曲着腰,面对面地争先恐后快速操作,钢钳在手中飞旋,汗水在后背流淌,调整了轨道状态,接着又抢干混凝土作业……每一道工序都在争分夺秒中保质保量地完成。洞内只听见一片铁与铁的碰击声和机器轰鸣声,却听不见一个人的说话声。太快了呀,谁还顾得上说一句话,只管埋头闷声地作业。项目部的几个领导,一样的2,4小时在洞内洞外轮番照转,抓质量,抓安全。另

加每晚一次碰头会,总结当日,分析明日,一天也不让下滑0.1米……就这样,连续奋战15天,第一次提速的75米日进度终成一个新起点。

这是一个年轻有为的领导群体,项目部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朝气蓬勃,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是这个群体的最大闪亮点。日进度75米实现之后,汪崎峰等人仍嫌进度缓慢,又开始第二次提速,从75米向100米、125米乃至150米日进度目标冲刺。非如此仍不能确保10公里任务的完成。也许有人会问,这不是在蛮干吗?不,他们在广州地铁曾创下过铺轨日进度150米的光辉纪录,已经充分体现出施工组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什么在深圳地铁不能再创新高?汪崎峰不信这个邪,带领工人们日搭夜地抢、提、拼,果然创出了新高,到了10月下旬,铺轨进度一直扶摇直上,日进度稳定在100—125—150米之间,最高峰一天把8副轨排“轰”进隧道,创下了令人瞠目的日进度200米全国最高地铁辅轨纪录。

艰辛呵!与其说这是一场超凡的抢工铺轨提速,不如说是这班人公而忘私、透支生命的提速。那阵子,汪崎峰等人每晚都要忙碌到深夜2点,第二天清晨6点就起床。精心策划,科学组织,每个领导手中厚厚的一本工程日志都给密密麻麻地写光了。在这场罕见的抢工提速铺轨大战中,汪崎峰几度晕倒,又几度挺立起来,终因压力太大,使得这位优秀的年轻经理积劳成疾,于工程任务完成之际再度晕倒被送进了医院。2003年春节他安排工人们回家过年,自己的年休假则是躺在工地病榻上度过的。干部们身先士卒,工人们忘我拼搏,3个月90个日日夜夜,几百号人没休一天假,每人每天只睡5、6个小时觉。许多人下班后回到宿舍,疲惫至极,连洗澡的力气都没了,和衣倒上床就呼呼入睡,没睡几个小时又让唤起,拿起工具,复又生龙活虎地朝工地奔去……为了工程,为了中铁四局“唯旗必夺”的这杆大旗,22标的干群们在无私无畏地拼杀,5标的将士们哪个不又都是在竭尽全力,舍小家保大家。“奉献”,这个被世人用滥了的字眼,我在这次短暂的深圳之行中,才感悟到了它的确切内涵。

正是凭借这种志在必得的进取精神和众心合一的拼搏、奉献,中铁四局在深圳地铁的两支劲旅,两年打了两场为企业争光的漂亮仗。5标在逆境中奋战崛起;22标在重压下比翼齐飞,于12月10日提前20天完成了正线10公里的铺轨任务,硬是把两个半月滞后工期抢夺了回来,把70万元的超产奖拿到手,由此赢得业主对中铁四局的高度赞扬和信赖。2003年春节大年初一,深圳地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玉民专程到各家施工单位拜年,他先到了深南大道东端的四局5标段,复又驱车来到西端竹子林的22标。他亲切地握着汪崎峰的手说:“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说着陈董事长话峰一转,不无风趣地赞叹道:“你们中铁四局不愧为能打硬仗的铁军。你看这不,东边亮了,西边也亮了!哈哈……”

“亮了!”还有什么比这更闪光的赞美词。这是一个国有大型企业跨越高度、营造辉煌的希望亮光。希望,正如这竹子林站铺设的锃亮轨道,自西向东纵情舒展,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在绵绵无尽地向前延伸、延伸……

(本文某些章节参阅了周振强、李平、吴起庆、洪雁等同志发表的文章,并引用了部分内容,借此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舟扬帆

猜你喜欢

深圳工程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子午工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