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做中学”中培训教师

2003-04-26

人民教育 2003年16期
关键词:研训做中学预测

“做中学”怎样培训学员?讲座?分析课例?“动手做”?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坚红老师在此告诉我们她的一次培训经历——

当几十位“做中学”执教教师走进培训教室的时候,发现今夭教室的布置有些特别:桌子被铺上了花桌布,围成几个圈,上面放了很多漂亮的小空盒,没有了讲台,教室前面放了许多瓶瓶罐罐,雪白的墙上被投影仪打上了“对学生课堂交流环节的指导”几个大大的标题字。“今天的培训又有什么新花样?”看到这阵势,老师们午后的倦怠已去了八九分。

带着问题参加培训

不久前的一次听课教研活动也曾被安排在这里,作为教研员的我清楚地记得那堂研究课中师生的讨论交流情况:

“哪张纸巾的吸水性最强?大家把刚才做的实验交流一下。”老師的话音未落……

“我们组测出五月花牌纸巾吸水性最强。”

“哦。你们是这么认为的。”老师说。

“不对!我们组发现‘洁云牌(吸水性)最强。”

“哦。你们是这么认为的。”老师又说。

“是‘五月花!”

“是‘洁云!”

……

坐在教室后面的听课席里的我,看着课堂上孩子们争得热火朝天,老师在一旁只顾笑眯眯地看着他们,面对孩子们嘴里不断冒出的似是而非、空泛无据的话却不知所措,显得非常尴尬。当时,我脑子里只想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在最短的时间里改变这种状况.

一直执教着小学“做中学”课的我自然知道,在课堂上最难把握的就是对学生讨论文流环节的指导。在“做中学”课中,学生讨论交流的环节贯穿于整堂课,比如,学生假设的完善、实验的设计改进、结论的获得、正确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哪样不是依靠讨论交流这一环节来实现?

可是,怎么进行培训呢?讲座?一场报告对着所有人讲,能回头去反思自己教学的实在少之又少。分析课例?一课一例,不是所有人都习惯事事举一反三。像学生上课那样带着老师来次“动手做”?老师就是老师,课堂上出现的情景怎会和学生一样?热闹过后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指导。

很久以来,我想试着以“做中学”学科的教学形式、方法做一次“研训一体化”培训活动,使研训活动本身成为隐性的研训内容,为培训学员提供一个教学案例,自然地展现“做中学”教学中的一些基本技巧,扩大培训的容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一堂针对“做中学”课堂中“对学生交流讨论环节问题的指导设计”的培训课开始了。

“情大家把自己近阶段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时遇到的困惑和疑问,或希望通过本次培训想解决的问题写下来,放到面前的盒子里,封上盒盖。”研训活动一开始,我就向学员提了这个要求。学员们已经习惯了“研训一体化”培训的与众不同,都认真地将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封进盒子里。“今天,我们将有机会像学生一样在课堂上做预测、讨论、交流、记录……各位老师可以在本次培训的活动中寻找你写的问题的答案。大家千万不要忘记你写了什么啊。”我面带笑容的一句提醒,缓解了刚刚有些紧张的气氛。

每次组织学员讨论,我都会发现大家很容易跑题,当一个问题的讨论遇到障碍和“瓶颈”时,大家就会非常自然地绕道而行,结果绕来绕去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于是,我想了这看似“小儿科”的办法,希望可以帮助学员了解自己的需要,带着问题参加培训,有的放矢,各取所需。

如何预测学生的想法

“这是《让它落得慢一点》一课,我安排了三次学生讨论交流环节。”第一个活动开始了,我边介绍自己执教的设计意图,边把意图打在墙上:第一次,学生交流预测方案,同伴间互助完善:第二次,就实验验证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完善实验;第三次,文流探究结论,构建相关知识。

“哦,原来讨论交流并不是随意的,我原以为这不用在备课时考虑。”一位学员说。

“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将作用考虑得那么细。像这样安排,会不会没有办法应付课堂上的突发情况?这三次够不够?我觉得这里有点问题。”另一位学员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我想,准备的讨论是基本环节中必须的讨论,肯定还有随时进行的那种,对吧?”又一位学员说。

“你们大家觉得呢?”我说。

“如果既有准备好的、必须进行的,又有根据需要随即安排的,那就很全面了。”一位学员说。

“但事先周到的考虑是不能忽略的。”我补充道。

我知道预测儿童的想法是对学生讨论交流环节进行指导的关键,而学员们常常忽略。在培训中,我设计让学员来对学生讨论交流情况进行预测,希望可以借此使学员形成预测习惯。

看大家没有异议,我开始了第二步,请学员预测第一次交流中学生可能产生的想法和问题,并记录下来。学员很有兴致地讨论起来。

当多数学员完成了预测后,我播放了自己两次上课时学生进行假设时的录像片段。“学生的假设和你们刚才写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怎么能想到那么多办法?真是出乎意料!”学员们显然没有思想准备。

“我只想到他们会说降落伞,没想到还有其他那么多主意,聪明啊!现在的孩子!”

“从下面往上打气,让乒乓球落得慢,亏她想得出这样的办法。”

“对比之下有什么体会全”见大家议论纷纷,我问。

“大人和孩子的想法就是不一样。”

“那怎么办?”

“多和小孩接触就行,我有儿子,我的预测就比你们的准。”

“看来,班主任合算,容易猜到小孩想什么。”

“那就让我们多找机会接触孩子们吧。备课时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我最后来了句总结发言。学员开始意识到:成人的思维方式常常左右我们对孩子思维情况的预测。

紧接着,第三个活动开始了。我请大家关注录像中接下去发生的事。怎样指导学生的讨论交流

“学生开始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预测,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他们实验中存在这些问题。”我边作解说边打出了学生实验时出现的4个问题:学生没有注意,要说明快慢必须做对比实验:有学生用电吹风从下面往上吹球,但不能将球吹起来;学生在用秒表测量乒乓球下落的时间时,误差的时间比下落的时间还要长;有的学生原先预测给乒乓球挂上降落伞,球会落得慢,但看到别的同学在乒乓球上绑气球,觉得方便,就放弃了原先的设计,改用气球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安排了两次交流,希望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进行相互指导。”“现在我们也来一次分组讨论,作为老师,就其中一个问题,你将如何介入讨论并进行指导?”我刻意安排了这次讨论。希望能让学员身临其境地感受一次学生讨论交流和老师指导的过程。

20分钟后,学员们兴致勃勃的讨论基本结束,交流开始了。

“请老师们在发表看法的时候,别忘了说明你曾受到谁的观点的启发,小组里其他人都有些什么看法。”见大家面露不解之色,我解释:“这也是对学生的要求,这样做既可以帮助他们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又可以从小形成初步的知识产权意识。”

“哦,还那么有讲究!”

“我们组是这么指导如何让学生知道需要用对比来说明乒乓球落得慢。”一位学员代表他们组发言,“我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引发他们思考:你怎么能证明你的球落得慢了?我觉得它落得不比刚才的慢呀。”话音未落,只听旁边有个声音说:“这个指导方法是我先想到的,你受到了我的启发,怎么不尊重我的知识产权呢?”“对对,重新说。”大伙儿边笑边督促。“我们组的王静说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于是我想到可以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在和李慧珠商量以后,我……我觉得可以用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发他们思考:

你怎么能证明你的球落得慢了?我觉得它落得不比刚才的慢呀。”那位学员费力地又重新说了一遍,其中几次停顿,话都说不流畅了。

可见这个要求做起来并不容易,很快,学员们在练习时体会到,学生被要求这么做时可能会出现不少难处,便停止原先的话题,商量起对策来:

“一开始要慢慢来,要求不能多。可以告诉他们在发表完看法后,再说说小组里哪些同学给了自己这样的启发。”

“在他们还不习惯这样做的时候,要多鼓励,不能让他看出你听得不耐烦,事实上,刚才我听你们的发言,就听得不耐烦了,哈哈。”

“这一点很重要,还应该对听的学生提要求,让他们注意同伴说得对不对,自己有没有补充意见,那样的话,他们就能够听得比较耐心了。”

学员们将各自的想法说了出来,渐渐形成了“操作要点”,我把这些原先我并不曾估计到的问题补充到了黑板上。

从研训活动一开始,受Vi学员很乐意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很投入地参加每个环节的活动,随时将自己的领悟与他人分享,以获得更多的启示。我发现培训者和受训学员之间的互动合作,使得每个人在不知不觉中都成为了培训人员,对现场的每个人包括培训者)实施着培训。这样的效果是我原先没有估计到的。这令我欣喜不已。

怎样才能成功地指导

当第二段录像中再次出现了我的形象时,大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到了第四个培训环节,令我高兴的是这次他们没等我讲活动要求,就已将录像里我的指导和刚才自己的设计方法进行比较了。

“我们想,指导学生用电吹风从下面往上吹球时,只是简单否定了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另起炉灶,而曹老师却不是这样,她是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原先的思路,结果学生们想到了在电吹风上套个纸筒,效果就好多了。”一位学员说。

“我们引导学生发现用秒表测下落时间的误差太大,不适合在这个实验里使用,但曹老师不仅仅这样做,她还乘机让用目测和秒表测的学生分别谈谈这两种方法的长处和短处,不露痕迹地让学生们明白测量方法之间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和不适合之分。这其实也是我们科学课要教给孩子们的东西。”另一个学员说。

“还有,曹老师对那些轻易放弃实验的学生直接提出要求,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任务后才能尝试其他方法实验,现在我知道了,学生们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就是要这样通过平时的点滴小事逐步培养的。”对照了录像中的教师指导,学员们都深有感触。

“我们再来讨论,当学生遇到问题或者你发现学生的实验出现问题时,你认为成功的指导应是怎样的?为什么?”我趁势让大家把感受讲出来。

“话不能多,要抓住要害。”

“有效——每次提问都必须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时机的掌握很重要,太早了,成了包办代替,太晚,就……来不及啦!哈哈。”

这时录像里出现了一个我一直等着的镜头:有位学生在交流时触及了“空气阻力”这一科学知识目标,但没有表达清楚。还有一位则提出了自己在实验中产生但并没有被老师列为科学知识目标的知识内容。我赶紧提醒大家注意这段。

“对!很多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最怕了。”几个学员几乎同时作出反应。

我对录像课中自己的指导也不满意:“大家来出出主意,当需要从交流中呈现知识时,你认为成功的指导应是怎样的?为什么?”

“要随机应变,苦练教学基本功!”

“太空了吧?”话音刚落就被打断.

“看是哪种情况,如果自己有把握,应该把学生涉及的知识挂出来,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

“如果自己没有把握,就应鼓励学生一起继续到课外探究、查资料,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会误人子弟。”

“如果我们每个人在备课的时候,将每个环节的目标设计得很明确,准备得充分一些,尴尬的情形就会少一些。当然,一旦尴尬事发生,宁可不要面子,也不能误人子弟。”

“那是职业道德问题嘛!”

“我觉得還是充实自己的学科知识最要紧。肚里有了货,还怕什么?”

至此,我觉得学员们已经对指导讨论交流环节的相关理念有了直观的认识,但还需要实际巩固一下,最好是现在就有那么一堂课要上,但不可能。“哪夭真的请学生来帮忙培训我们的学员。”我心里想。但这次来不及了。

但我也有办法。我选择了一节普遍反映难上的“做中学”主题活动——《让小木块动起来》,归纳出示了其中学生的预测.

“现在我们还是分小组来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利用交流环节进行相关指导。建议大家实际操作一下”,我指了指那堆瓶瓶罐罐,“体验一下,当时学生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刚才那些讨论为主的活动到底让人有了些疲惫,现在有的阮”,学员们童心大显,教室里顿时热气腾腾。

“现在我们来汇报,一组学员当老师,现场指导,其他的人嘛,当然就是小学生了。注意!是小学生,我们要将小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拿来考考这些老师。”

一轮下来,“学生”够刁,“老师”被难得急了眼,最后干脆让“学生”上台帮着想办法,一时间,分不清谁是“学生”,谁是“老师”,但也有清楚的,那就是该怎么指导,越来越清楚了。

当研训活动接近尾声,学员们在我的要求下,打开了那个盒子,谈谈自己课始时的疑问是否解决,说说刚才活动的感受……

“这个盒子也可以在做中学课上用,孩子们才会注意自己原先的想法。”一位学员摸着盒子说。也有的学员通过刚才的实践发现了新的疑问,急忙书写下来,装入盒子,嘱我一定要看.

这次研训活动结束了,却没人急着散去。

猜你喜欢

研训做中学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福彩3D中奖公式》:提前一月预测号码的惊人技巧!
有效的组织保障是抓好“联片研训”的关键
预测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