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化从这里开始

2003-04-26叶季明

人民教育 2003年16期
关键词:学习材料质数工作量

叶季明

在学校听课和与教师共同备课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应该怎样教”和“不应该怎样教”,或者“怎样教会更好”的讨论。这些讨论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知道为什么这样教,怎样教会更好,那么我们的教育质量不就能得到比较快的提高了吗?两年来,为了使教师能从课堂教学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我作为一名教师的伙伴,有责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个个案例,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什么?

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每实施一项教学活动,都应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例如,教师讲述的内容学生是不是听懂了?所提的问题是否是学生所需要思考的问题?训练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是不是充分又必要的?使用的教具、学具是不是必需和有效的?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正在产生什么影响?一句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

这一个谁都明白的道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并非如此。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关注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而是自己所准备的“教案”是不是完成了,像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背台词一样,背完了,任务似乎也完成了,至于观众能不能接受,全在于观众自己。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教案上准备的内容,虽然这对学生来说也能有一些收获。但是,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能仅仅是一名观众,而应成为这个活动过程中的一名演员。如果仅仅只有教师的教,没有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活动,显然,这种学习是被动的、没有生气的。

我们曾观察了这样的一堂课,整个一节课的全过程,教师全神贯注地完成着每一个设计好的教学活动,提问题、操作投影仪和张贴有关的教学卡片,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严格按照教案在展开。在全部46分钟教学时间内,教师为了操作投影、演示所准备的材料,坐在投影仪边上的时间就长达29分钟,占了整个教学时间的63%,这样,还有多少时间去关注学生学的活动?

从教师的活动区域看,几乎集中在讲台和投影仪这一狭长的空间,没有超过第三排学生的位置。从语言流动图中还可以看到,前三排学生的受益机会是后三排学生的2倍,第一排学生几乎包揽了三分之一的回答机会,这反映了教师急于希望能较方便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心态。(下图中的黑线和箭头表示教师活动的路线,每个矩形中的箭头表示学生发言的次数。)

从课堂提问的实施过程同样可以看出教师本位的情况。教师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回答问题,稍有偏差,也总要用无尽的追问,把学生的回答纳入到自己设计的范围中。

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应用题。

当一位学生说出了问题的等量关系式后,教师问,他刚才谈道:上午插秧的平方米数-下午插秧的平方米数=上午比下午多插秧的平方米数,对不对?

学生齐答:对。

教师问:那么上午插秧的平方米数也就是上午的什么?

学生齐答:工作效率。

教师问:也就是——工作效率是每小时插秧的——

學生齐答:工作总量。

教师问:也就是上午的什么?

学生齐答:工作量。

教师问:那么这个等量关系还可以怎么说?说得更加精练一些,你来说。

学生答:上午的工作量一下午的工作量=上午比下午多完成的工作量。

教师问:可以吗?

学生齐答:可以.

教师说:精练了一些。(并出示:上午的工作量一下午的工作量=上午比下午多完成的工作量。要求学生把这个等量关系读一遍。)

学生齐读:上午的工作量-下午的工作量=上午比下午多完成的工作量。

这种只关注教师的教,只关注教师自己完成教案的情况,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的做法,显然是与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协调的。

更使人吃惊的是一位教师和我的对话:

xx:叶老师,我们教师现在真忙。

叶:忙什么?

xx:每天都有人来听课。

叶:这不好吗?

xx:每位来听课的人都有自已的要求,今夭xx老师来,我们就要上他喜欢的课,明天xx老师来,我们就要改上他喜欢的课。我们最不怕校长来听课,他是管语文的。

叶:难道你们上课不是为了学生?

xx:这些专家对我们的评价,我们不得不重视啊!

课堂是一面镜子,教师在课堂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反映了他的思想。不仅教育理念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人际关系也在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其实,我们的教师都想按新的理念来实施教学,都是想把学生教好的,没有人会愿意做改革的绊脚石,但是周围的环境、评价的标准、观察者的理念……都会使我们教师感到困惑。

怎样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我为本、以“本”为本或投观察者所好而实施的教学,真正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研究者与教师的关系,也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样,研究人员也应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做教师教学改革的伙伴。只有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善于反思,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客观认识,并能和研究者一起观察教学实际,一起反思,那么,教学实践中才会有不少好的案例,可以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宝贵财富。另外,通过一些具体案例的比较,让教师具体地领悟到怎样做会更好,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为此,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研究者。这样,教学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教师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学理论也就会随之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

让教师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教师在课堂上,怎样从一名教者,转变成为一名引导者,一名组织者,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每周例行的听课活动中,我听了俞铮老师教学的一节五年级解方程》的课。课是这样进行的:

一、复习。

口答3+x=5,4x=20等方程的解。

二、新授。

1.出示例题:2x+3x=60

师:这一题与我们刚才做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生:它含有两个未知数。

师:是两个未知数吗?

生:是同一个未知数出现了两次。

师:你们会解答吗?请求出它的解。

学生尝试解答,随后讲评解答方法。

2.出示例题:4(3+x)=20

师:这一题与我们刚才做的题目又有什么区别?你们能解答吗?

学生尝试解答后讲评解答方法。

生:我运用乘法分配律把方程变成12+4x=20,求出x=2。

生:我把(纽+x)看作是一个数,把方程化成3+x=5,同样得到x=2。

师:不论怎样解答,我们都是把方程转化成学过的方程再解。

3.出示例题;5+3x=25-x

师:这一题与我们刚才做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生:前面的题目只是在等号的一边含有未知数,而这一题在等号的两边都含有未知数。

师:像这样两边都含有未知数的方程怎么解答呢?请你们试着解一解,如遇到困难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或者向书本请教一下。

学生练习后,请一名学生板书解题过程。

5+3x=25-x

解:3x+x=25-5

4x=20

x=5

师:对于他的解题过程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3x+x=25-5这一步是怎样得来的?

生:我是运用等式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部分移到同一边,把没有含未知数的部分移到另一边,就得到了3x+x=25-5,这样就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师:像这种形式的方程,用我们学习过的等式的性质,把方程转化成为我们已经熟悉的形式,就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和教师一起互动互学,教师也的的确确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试着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教师仍然主宰着学生的一切,学生得到的仅仅是学会解答这些方程的方法。课后,我在和她的交谈中,她也感觉到了教学中的问题,但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于是我们研究了能不能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组织学习材料,又让学生自己发挥已有的本领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本领。我们尝试了下面一种教法:

一、复习。

口答3+x=5,4x7-20等方程的解.

二、新授。

1.出示:4x=20

师:我们知道,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由简单的事物变化过来的。现在我们能不能把4x=20这个方程变成比较复杂的方程呢?

2.学生分组讨论,随后汇报各自所编的题目。

3.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题目,按方程的不同类型板书。

4x=20

2x+2x=20 4x+4=24

5x-x=20 4(x+1)=24

3x=20-x

4.學生质疑。

生:(指3x=20-x)这个方程是怎么得来的?

生:我先把4x分成3x+x,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把x移到等式的右边。

师:能不能把它(指3x=20-x)变得更复杂一些?

生:我可以把它变成:

3x+5=25-x

生:你是怎么得来的?

生:我把20看作25减5,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把5移到等式的左边口

5.尝试解答。

师:我们把4x=20这个方程转变成了这些比较复杂的方程,你们能解答吗?每一组在解答3x+5=25-x这个方程后,再选择一两道题求出方程的解。

师(学生解答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这些方程都能转化成4x=20这个方程的形式。

师:不管怎样复杂的方程,我们总是运用学过的一些性质,把方程转化成为我们已经熟悉的形式,就可以得到方程的解。现在请你们每人从前面口答的几个方程中任意选择一个方程,把它改编成一道比较复杂的方程,让你的同伴解答。

随后,通过集体的讲评,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深有体会地写道:

让学生自己构建学习材料。

把原来由教师逐一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改为让学生自己把简单的方程改编成为比较复杂的方程,通过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的学习材料来学习数学,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尝试的欲望,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生在构建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合作交流,通过共同讨论,把一个简单的方程一步一步地转变成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方程,很自然地用上了已经学习过的合并同类项、乘法分配律和等式性质等知识,也自然地得到了原本教师要呈现的各种方程形式,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容易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构建学习材料,又通过互相提问、集体交流,不仅明确了这些方程的由来和解答方法,而且获得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懂得了怎样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学生不仅知道了方程的解答方法,还明白了不管方程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把复杂的方程转化成最简单的方程形式。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有了更强的自信心。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自己也能编出一些复杂的问题,也就不再害怕解答复杂的问题。

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前者仅仅使学生得到了做题的方法,后者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能力。

让教师从习以为常的教学中醒悟

教师在教学中有不少似乎是天经地义、习以为常的做法。在这些做法中,确实有一些做法是有效的,但也有一些做法是值得思考的。我们要让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引起反思,自觉醒悟。一天,周濛老师在课堂练习中,按常规进行了以下的作业讲评:

学生在完成“运用已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一组习题后,教师请几位学生把计算39×125×4×2时的几种不同解法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①39×125×4×2

=39×125×4×2)

=39×(125×8)

=39×1000

=39000

②39×125×4×2

=(39×2)×(125×4)

=78×500

=39000

③39×125×4×2

=39×(125×4)×2

=39×500×2

=19500×2

=39000

教师问:这三种解法,你们认为哪一种更好?能说出理由吗?

学生答:第一位同学的解法最好。因为125×4×2=1000,再乘以39就等于39000,这样计算最简便。所以这样做更好。

教师说:另两种算法也对,但是不如第一位同学的解法好。

这是一种常见的练习讲评方法,虽然简单省事,但是如何使学生自己觉察问题,领悟最佳的解法,似乎在简单的处理中被忽视了。怎样使学生自觉感悟到应该怎样计算?我把我在课堂上所指导的一位学生的方法与周老师进行了交换:

我发现学生在解答39×125×4×2时,这样解答:

39×125×4×2

=39×(125×4)×2

=39×500×2

=19500×2

=39000

于是我和学生作了如下的对话:

叶:你从所得到的结果与题目中能发现些什么吗?

学生静思了一会儿回答:得数与题目中都有39。

叶:那么39000是怎么得到的呢?

学生:39×1000=39000。

叶:你的计算过程中没有1000呀!这个1000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噢!老师,我知道了。

叶:那你能再做一次吗?

学生由此得出最佳解法。

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发现问题,觉察、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了问题,而且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态度和方法。周老师感悟到: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感悟。

评价学生的作业,教师往往犹如一名法官,学生的任务仅仅是纠错或订正。其实对学生来说,寻找问题的解答过程是一个尝试、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对自已的解答进行反思,对自己认知的再认知,同样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这是一个更为深刻、更为重要的元认知过程。因此,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自己作业中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达到恍然大悟,不仅能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作业,而且能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好作业,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提高。显然后一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学习的方法。

让教师在探索中发展

听课,是教师经常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让教师在听课后学会思考,在探索中寻求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一次,我请杨晓燕老师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参照他人上课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的一些做法,做了下面的尝试:

师:我们都会用约数的个数去判断某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有没有其他方法能帮助我们来判断某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呢?

生:把所有的质数列出来。

师: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怎样把质数一一列出来制成一张质数表?

生:一个一个找。第一个把2留下,再把3留下,随后4不是质数不留下,5留下……

生:这样太慢了。先找2的倍数,除了2以外的偶数都划去。再找3的倍数,除了3以外都划去。再找5的倍数,除了5以外都划去……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吗?老师这里给你们提供了几张不同排列的数表,各个小组研究一下,你们认为采用哪一张数表来做这项工作比较方便?请你们任意选择其中的一张数表,把其中的质数留下制成一张质数表,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各小组在以上几张数表中选择一张制作质数表。

师:我们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来介绍一下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生1(边演示边说):通过观察,我们觉得第三张数表比较容易找到50以内的质数,因为它比较有规律,我们可以将第一列的8划去,14划去,20划去……

生2:我有个建议,你可以把第一列数中除了2以外的数,用一条直线划去比较简单。

生1:因为第一列、第三列和第五列都是2的倍数,除了2以外的数,都划去:第二列数,除了3以外统统划去,因为他们都有约数3:第四列只要划去一个35.最后一列只要划去25和49,就可以了。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这张表格的确比较容易找到50以内所有的质数?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边演示边说)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第二张表格也比较容易,50以內的质数和刚才的同学相同,我们可以先把第2、4、6、8、10列数中,除了2以外都划去,第5列除了5以外都划去,然后再一个个划去3的倍数9、21、27、33、39,最后划去7的倍数49,就可以了。

生:第二张表在划去3的倍数时,没有第三张数表方便,确实第三张表在制作质数表时比较方便。

师:为什么你们都没有用第一张表?

生:第一张表没有其他几张表有规律。

师:那么,通过这些表的选择你们能得到些什么?

生:我认为只要依次找2、3、5、7的倍数,就能很快找到50以内的质数了。

生:做任何事都要认真思考,用什么表,怎样划都是有窍门的,要找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做,就能做得更好。

师:是啊,我们的结论都是正确的,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很快地找到50以内的质数,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能寻找到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帮我们又快又好地完成一件事。像这样制作表格的方法我们称作“筛选法”。现在我们已经制作好了一张50以内的质数表,就可以利用质数表来判断某一个数是不是质数了。

杨老师从几张“数表”的尝试中感悟到学习材料的选择对学生数学方法的培养是有影响的。她说: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思想和方法。

以往教材在制作质数表时,为学生提供的是一张10列的数表(如上表2),现在又有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张6列的数表(如上表3),这一变化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精心选择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更有利的学习条件。但毕竟这是编者和教者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创造的。当然,学生是无法想到编一张怎样的数表会有利于自己的学习。但是,能不能让学生从数表的选择中,来感悟“学习材料的选择对方法的运用是有影响的”呢?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今后在研究问题时,要注意材料的选择这一思想呢?我们一直讲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虽然只是为学生多提供了几张数表,但学生得到的远比学会做一张质数表要多得多。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思想和方法吧!

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这一以经验为基础的反思实践模式,磨练和升华了实践者的个体能力,是一种通过经验反思在经验中获得的能力。这种对经验进行批判性的、多维的、公开的反思,对所采取的行为的重新构建,是对得到的意义的重新思考。通过反思改造经验,对经验予以反思提高认识,作为进一步实践的指导,从而带来新的经验,并带来超越,变化也就从这里开始。

猜你喜欢

学习材料质数工作量
质数迷宫
质数“嫌疑犯”
基于多元视角统合学习材料
思科发布云计算市场发展报告
精细绩效管理与医院科室分配制度探讨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策略探讨
实验室工位考勤管理软件设计
巧记质数
学习材料的选择、组织与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