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农”问题影响农村市场

2002-04-29

中国经济信息 2002年10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三农农户

“三农”分别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指目前存在的农业生产效率低 、农村市场不景气、农民收入下降这种不良状况。“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会影响经济 发展的总体水平与经济增长的质量。

导致“三农”问题的原因

导致“三农”问题的原因很多,通货紧缩使得固有矛盾激化无疑是其原因之一。当农村 自给性程度高,而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不足时,农户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家庭消费,市场需 求和价格对农户家庭的实际生活影响不大。但是,如果货币性支出负担具有刚性(譬如子女 教育费支出、农业税、生产资料成本),就构成农户的经济负担,在此条件下,通货紧缩则 直接影响了农户实际生活水平。

当商品化、货币化程度日益提高、货币性收入所占农户收入比重增大时,农民收入与市 场价格的相关程度高,因而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大。据调查,农户自给性收入占25%,主要货 币性收入来源于农产品销售收入和务工所得,二者分别占到农户家庭总收入的2/3和1/3。因 而,经营性收入(从事农业的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构成了农户的基 本收入。种植业收入所占收入比重较大,通货紧缩造成农产品价格下降,因而导致农民增产 不增收。特别是粮棉主产区,由于收购价格下降,影响很大。2001年国内棉价降了1/3,棉 花主产区农民收入绝对减少。其次是非农产业收入,由于通货紧缩造成工业产量和城市就业 大量减少,因而使得大量进城农民工重新回流返乡,增加了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同 时也减少了农户非农产业收入。因此,总需求减少、通货紧缩对于农民收入、对农村市场影 响不小,不仅使得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相对水平下降,也使得部分地区贫困人口的绝对收入 减少。

通货膨胀会加速农村商品化、市场化,而通货紧缩则会强化农村自给性,“三农”问题 无疑是在后一种市场背景下提出的。通货紧缩影响城市居民消费,包括对农产品的消费。由 于城市居民收入中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比例(恩格尔系数)趋于减少,即使城镇居民收入水 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的幅度也不会很大,在出口和城市消费都不景气条件下,农产 品收购价格因而不可能很高,直接影响了农业收入。由于农业收入在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中所 占比重大(全国平均为60%~70%),相应地减少了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

由于内需不足,造成通货紧缩;又由于通货紧缩,减少了内需。就农村市场来说,通货 紧缩具有双重不利性。农民收入不足,影响农村消费需求,而农村消费需求不足,使得农村 市场缩小,因而降低了专业化分工程度,进一步影响农民收入。农村市场逐步陷入这种恶性 循环的过程。1994年外需(外贸出口)增长势头最强,GDP增长率也最高,同时,农产品收 购价格和农村消费也增长最快,到1996年农民收入达到最高点,之后,则出现了“拐点”。 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外需减少)造成GDP边际增长率下降和通货紧缩,以及受水灾和风灾影 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97年~2000年期间农民收入边际增长率下降。城乡收入差距具有 扩大趋势。特别是面向城镇的公务员三次加薪,农民没有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利益。农村 居民收入减少,具体表现在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不快,甚至还有所下降上。从城乡消费 水平变化趋势来看,不仅绝对差距扩大了,而且相对的增长率也扩大了。农村市场出现了萎 缩与萧条。具体表现在农村消费和收入水平上,再现了令人堪忧的“停滞”状态。

那么, “三农”问题是在什么样的具体背景下提出来的,又具有什么样的新特征呢? 实际上,“三农”问题业已构成了对内(即扩大内需)、对外(即国际竞争力)的双重压力 。

首先是WTO揭开了“三农”问题捂着的盖子。虽然我国农业的产量水平很高,但是,一 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规模过小,人均产出率低,从长期来看,必然影响到农村的生产力和农产 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小农经济要与大农场、规模化经营及其发达 的城市营销网络在国内市场上展开竞争,由此对于农民带来的不利性和对小农生产方式的破 坏性将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影响将是持续的、深远的,不仅表现在农副产品价格上,而且表 现在产品品质、质量,以及销售模式上。现在的情形是,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国际 市场价格,外国农产品准入对于国内农产品市场将产生巨大冲击。除了价格竞争外,还存在 着品质、质量和卫生标准等非价格竞争。这些都足以造成小农生产方式的生存危机。以集贸 市场为例,现有的集市贸易是较为低级的交易方式,即使能够监管交易中的某些环节,也无 法控制产地、销地,因而难以把握市场中交易产品的规格、品质,而外国农产品采取了超市 这种现代经营方式。新兴的大型超市可以做到定向收购、定向销售,能够全过程地保证产品 的规格与质量。而且,超市采取大规模采购,也极大地降低了销售成本,要比集市贸易中发 生的大量而分散的交易成本远低得多,因此,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将意味着大量而 分散的集市贸易将淘汰出局,而被超市所取代。

总起来说, “三农”问题引起普遍关注,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民生活状况确实有 所恶化,长期下去,必然会危害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到社会稳定。二是城乡差别扩大,贫 富分化突出,导致农村市场需求疲软,与扩大内需形成强烈的反差。第三,更重要的是农村 市场需求不足,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上不去,长此以往将会拖累城市化的后腿。

扩大农村市场

“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

第一,其根本原因是在于没有大力培育和开发农村市场,以至于造成农村市场需求不足 的矛盾。1978年以后进行了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土地承包30年不改 变,再加上农业连年大丰收,农产品过剩,因此,农村改革中的问题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化 了。比如,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农民文盲半文盲比率过高、义务教育 未普及、乡村政权民主化等等,都成为遗留下来的“尾巴”。1986年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 转移到城市时,遇到了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压力剧增,使得沿海开放成为接下来改革的首选 目标,因而赋予了广东和四个特区许多特权。沿海得到了包括用地、税收以及政府服务方面 的许多承诺与优惠政策,因而给加工贸易、三资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由于一味地满足于外需,最终使得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虽然农产品价格有所上升、农 民进城打工流向沿海的机会也增加了,但是,农村市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仍然是从属性的, 是与外向型需求增长紧密相联系的。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基础建设、房地产业的建筑 工、纺织缝纫工、城市环卫工等初级劳动工种,一旦外部需求减少,沿海地区减员,这部分 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将首先受到冲击。由于城市下岗职工一时还来不及妥善安置,因而倾向于 排斥使用农民工。就业岗位的竞争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其次,东部沿海城镇 的劳动力价格上升很快,简单劳动、体力劳动已远远满足不了沿海城市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 求,大量文盲半文盲的农村劳动力出路仍然得不到解决。虽然允许剩余劳动力流动到沿海和 城镇,但是,由于存在着地区差别和政策差别,解决的难度仍然不小。

第二,农村人多地少,农业收入所占比重大,农村问题的本质是“太多的人耕作太少的 地”。解决这种问题是当务之急。据调查,按目前耕地面积计算,农村所需劳动力不到5000 万人,而实际就业人口是5亿人,如果这种小农生产方式不加以改变,土地生产效率就不可 能提高。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呢?这里面包含着两个主要环节:一是转移太多 的人,二是合并太分散的地。而且,二者必须同步进行,一边转移劳动力,一边改革土地所 有权制度。否则,太多的人没有了土地就会酿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如何转移,一是就地消 化,办工业发展城镇。二是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这是目前正在发生、并要着手进行的工作。 现在农民不愿放弃土地,主要是因为土地成为农民生活基本保障的手段,是他们生产资料( 生存需要)和生活资料(养老需要)。因此,如何保证农民离开土地以后有社会保障,就成 为土地产权改革的重要内容。如果不彻底改革现有土地产权制度,而是变通地搞、变相地进 行,农民利益仍然得不到保证,仍然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

农民是最大的利益群体,体现着最主要的利害关系,因而也是最大的国情。农业要不要 保护?发达国家都在保护,中国也不应该例外,作为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的政府有此责任 。全球都是农业高保护,农业高保护、高补贴是国际惯例。日本是最典型的例子,OECD国家 每年农业补贴达3000亿美元,美国虽然是大型农场耕作方式,但是也不例外,美国农民全年 收入是584亿美元,其中有250亿美元是政府各项补贴,补贴性收入占了将近一半。

首先,保护什么。是不是要保护落后?造成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改革滞后,例如没有提供 农村发展基金,没有提供农村发展的信息,没有提供完善的义务教育,使得他们的发展机会 减少了。因此,首先是必须增加农业投入。现在每年实际投入不超过200亿元,与大江大河 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相比,投入规模太小。

其次,如何保护。直接补贴农产品不符合自由贸易原则,但是,WTO不干预间接补贴。 例如,对于农产品实行出口退税,像大宗农产品(如粮、棉)由原来的5%提高到13%,达 到了零关税,以此鼓励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科技 推广、以工代赈,农村教育、支助失学儿童上学、电视覆盖网等等,都应由国家投资。

第三,搞活大宗农产品(如粮、棉、油)购销流通体制。特别是对于粮食、棉花主产区 ,更是十分重要。虽然统购统销保证粮食价格,但是,拖欠价款打白条现象时有发生。农民 之所以将粮棉卖给商贩,也是比较利益、选择利益的结果。另外,近年来粮食部门欠农业发 展银行的贷款逐年增加,长期下去,政府的信用危机也会浮现出来。

第四,采取措施解决乡村干部冗员过多,这人浮于事的现象,这既有利于农村政权建设 ,也有利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据了解,改革的难点之一是乡镇财政亏空的漏洞堵不住 ,也是税费改革难以执行的主要原因。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若以目前的财政机制,一般来 说,农业大县,县乡一级财政的债务缺口都无法偿还。除此而外,即使按现在颁布的农业税 比例,由于“三提五统”是以村为单位征收,虽然每年增收数额不超过上年的5%,但是, 具体分摊到每一农户,由于收入水平不等,有些低收入家庭负担占其全年货币收入却高达70 %,也是苦不堪言。相对于农业税,教育费负担更是严重,边远贫困地区每个学龄儿童的教 育费用每年也高达500元~800元,几乎占了贫困家庭全部现金收入,甚至更多,导致农村学 龄儿童缀学、失学比率上升。

第五,改革农村信用社组织。

全国农村信用社超过5万家,存款余额接近18000亿元,据了解,农村信用社约有一半以 上的资金最终流出了农村,这种现象亟需改变。改革农村信用社组织,必须将“一人一票” 的合作制改变成为“一股一票”的股份制,才能真正确立其信用的基础。同时,还要采取多 种方式、多种形式核销其已经存在的部分比例的呆坏账。目前,农业银行采取联保制的小额 贷款有其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发展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应该具有多样性、多种形式 。只有坚持发展民间信用、发展农村民间金融,才是完善农村市场的基本环节。给“贫血” 的农村市场输入必要的资金,已经成为发展农村市场的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三农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