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经济面临三大课题
2002-04-29潘洪生余景禧老妙兴
潘洪生 余景禧 老妙兴
在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的产业集群,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和影响 力。据报道,浙江省以主导产业为龙头,产业群体相对聚集,形成乡镇级产业集群300多个 。广东省依靠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通过聚集名牌企业,建 设了一批专业化、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可以说,当前产业集群经济正处于一个高峰期,同时 也是必须提升的关键时期。只有尽快提高层次,产业集群经济才能保持活力,否则就将萎缩 和落伍。这种必然性来自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经济进入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也来自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
这里我们以广东南海市西樵区轻纺业为主要例证,分析产业集群经济面临的三个重要课 题。 从“仿织”到创新 西樵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形成了千家厂、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的纺织产业规模,成 为华南最大的纺织生产基地。目前,这个县级市所辖区,拥有纺织企业1600多家,从业人员 6万多人,织机3万余台,年产各类纺织面料10亿米,产品包括西装料、女装料、裤料、衬衫 料、服装辅料、装饰布等。西樵轻纺城作为全国最大的轻纺市场之一,年交易额达160亿元 以上。产业集群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区年经济收入已达90 亿元,其中93%以上来自以纺织为主体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收入在经济总收入中的比例 不到7%。
我国产业集群经济,大都经历过模仿甚至抄袭的历史阶段。在产业形成的初始时期,通 过模仿别人而快速发展自己,可能不失为一条捷径。这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表现得尤为明显。
西樵纺织业的发展,从一个角度说,就是从模仿开始的。80年代初期西樵纺织企业的老 板,几乎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他们头脑灵活,肯吃苦,有毅力,但缺少技术,更不会设计 。于是,这些善于学习的老板们就模仿别人。当时西樵的老板到香港旅游或者到内地参观, 包里总要带一把剪刀,看到哪家店铺有新面料就剪回一小块儿,以最快的速度仿制出来。老 板们说,出门包里可以没有钱,不能没有剪刀。靠着这种模仿,西樵造就了1994年以前全国 最大的化纤布匹市场。发了财的老板们还不失幽默:纺织,纺织,没有“仿”,哪有织? 得益于“仿织”的西樵,越来越感到压力巨大。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更加痛感“仿织 ”的历史已经过去。企业要生存,产业集群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必须尽快打出自己的旗帜 。西樵纺织业的这种认识,是有深刻道理的。
首先,“仿织”没有生命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企业模仿别人的确 有一定的必然,很多企业也因此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随着市场的繁荣和技术的飞跃进步, 跟在别人后面模仿,企业越来越难以保持活力。你模仿的速度再快,也要比原创者慢。往往 是你刚模仿出来,这个品种就已经过时了。产品的生命在于创新,新则活,旧则死。只有通 过创新,才能塑造自己的品牌;有了过硬的品牌,企业才能有高效益。西樵一些纺织企业主 说得好:产品是一分一分地赚钱,品牌是一元一元地赚钱。 其次,模仿不合规矩。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企业必须按游戏规则办事,经营行为必须在 市场经济秩序和法制环境下进行。模仿显然不合市场规矩,有悖游戏规则。也许你模仿的产 品尚未上市,麻烦就已经来了。西樵有些企业就有过这种教训,他们有意无意地模仿了人家 的产品,因而吃了官司。有的企业为别人加工产品,发现这种产品好销,自己也做出来卖, 结果被告上法庭并且败诉。模仿者往往也是被模仿者,你抄我抄,到头来都是受害者。西樵 很多企业的新产品,都曾遭到别人的模仿,蒙受经济损失。
这种模仿他人的发展经历,我国产业集群经济的发达地区大都有过,只不过表现形式有 所不同罢了。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生产家电,最早是代人加工,进而模仿制造,后来才形成自 己的产品。河北省白沟的箱包制造业,更是从模仿起家。前几年白沟镇一位负责人去北京, 总要到大街和商场转转,见到哪位先生女士的公文包或者手袋新奇,就跟在后面仔细观察, 默默记下样式,回去立即组织生产。这位负责人甚至因此在大街和商场里被别人误会。当时 谈起这些事情,这位负责人并没感到有什么不妥,别人也认为这是一种敬业精神。但是,白 沟逐渐发现,模仿别人不是长远之计,要真正长远发展,必须打出自己的品牌,否则永远摘 不掉假冒伪劣这顶帽子。
如果说,模仿在产业集群经济初始时期不可避免的话,那么,在产业集群经济走向成熟 过程中,创新则是必由之路。从模仿到创新,这是一次质变,一次升华。 从剪刀到数码 我国的产业集群经济,大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开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纺织业,技术门槛 不高,进入方便,有人称之为“剪刀纺织”。许多企业至今仍以初加工为主,技术创新能力 低,产品缺乏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西樵个体私营纺织企业的技术开发主要依托周边大型 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技术力量。进入90年代以后,国有和集体企业纷纷转型、转产,民营纺织 企业失去了原来的技术和产品开发支撑体系,模仿他人也越来越难,许多企业一下子不知道 该织什么布,该怎么织布。面对窘境,企业很清楚,必须创新。 但是,如何创新,这无疑是产业集群的又一次重大选择。 确定创新的方向,要在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考虑,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 势。 出路在于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趋势,世界各国纷纷进行产业结构调 整和经济重组,这不仅为世界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而且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 新的挑战。发达国家是在实现工业化基础上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的,而我国在工业化尚未完 成的时候就迎来了信息化的汹涌大潮。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走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发展的 老路。亦步亦趋,不如迎头赶上。我们应当抓住历史机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业,尤 其需要信息技术的渗透、改造和激活,这是纺织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再造辉煌的必然选择。
西樵正是基于对信息化重要意义的深刻把握,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信息化建设 。1998年5月,西樵轻纺城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社会化纺织面料技术开发中心:西樵面料工艺 制版公司,投资上千万元建立起素织物面料开发中心,大提花织物电脑设计中心和印花分色 设计中心;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电脑设计系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设 计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信息技术,进行新原料、新织造工艺、新印染 工艺及配方的开发,为企业提供纺织原料和面料开发的信息技术服务。西樵区还与国内外有 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组建了新型纺织材料研究中心。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在 西樵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科研工作站。西樵轻纺城主办的南方纺织网,通过信息发布和电子商 务,使西樵纺织业的触角大大延伸。1999年底,西樵布料工艺制版公司发展成为南方技术创 新中心,被省有关部门确定为广东面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这也是全国首家面料技术开 发中心。南方技术开发中心为缺乏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也 通过这种服务促进企业观念的更新。目前,寸金之地的西樵区已有10多家纺织科研企业,自 办科研机构的企业有100多家。西樵,这个经纬千年的纺织古镇,已经从剪刀纺织走向数码 纺织。
由于信息化的有力带动,西樵的纺织经济迅速做大、做强。目前全区纺织企业引进国际 先进无梭织机15万多台,占织机总数的一半以上。占地1000多亩的西樵轻纺城,商铺全部 是精美的别墅式建筑,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全国各地3000多客商在这里经营面料、装饰布 和纺织原料。
近3年来当地开发面料新品种近3万个,市场命中率高达80%以上;新产品使成本下降70 %,效益提高3至6倍;新品开发周期由原来的15到20天,缩短为3到5天。面料新产品单价平 均提高15%~20%,西樵服装面料、装饰面料的质量和档次都居全国前列。
西樵纺织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得到全国同行业的认同。定于今年9月7日至9日在西樵轻 纺城举办的2002中国(西樵)国际纺织博览会刚刚开始招展,就引起热烈反响。因为这次博 览会首开数码纺织博览之先河,集中展示信息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成果。展会内容令人耳 目一新,除了国内外最流行的纺织品,还有新产品开发、管理系统的电子化和电子商务等, 展品包括电脑辅助设计和生产系统、纺织自动化流程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涉及纺织服装 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电子解决方案。博览会主办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有关人士指出,举办这 样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纺织博览会,将带动全国纺织工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国纺织产业 升级。 从分散到集约 所谓产业集群,就整体而言是一个块状经济,而其内部又分为若干小的单位。越是初始 时期,产业集群内部的结构就越是细小复杂。时至今日,产业集群经济的内部构成,仍然偏 于细小和分散。以西樵为例,现有纺织企业1600多家。对于一个县级市所属的区来说,这个 数字是相当大的。但是,总量大,并不等于每个企业都强大。很多中小企业规模太小,力量 单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小企业具有“船小调头快”的优越性。现在,大船 也能灵活调转方向了,并且比小船更能抗风浪。所以有人说,加入WTO,有创新能力的大型 企业看到的是曙光,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看到的也许是无奈的黄昏。如果把大型企业比作航 空母舰,产业集群则是由众多中小船只组成的船队。只有每只船都抗风浪,行驶快,整个船 队才能强大。
那么,怎样才能使产业集群经济进一步强大起来呢?一是中小企业要科学定位,二是要 进行必要的重组。
据专家分析,企业发展一般分三个阶段:加工为主,以销售带动加工,以产品带动生产 和销售。自己的企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领导者必须清楚。只有当企业的知名度及销售网络 建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才会发展到第三个阶段。
所以,面对加入WTO以后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中小企业要想生存下去,求得发展, 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中小企业往往缺乏新产品开发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生 产规模和资金运转难于承担开发新产品所带来的风险,如果投入过多的资金去开发新产品, 生产资金的投入势必受到影响,新产品开发一旦不能达到预期的市场命中率,企业将面临很 大的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中小企业应当逐步实行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合作,将分工细化,专门给 开发出新产品的企业或专业的开发机构搞加工,这样既可以获得生存的空间,也不必承担过 大的风险。
在企业科学定位的同时,要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重组和联合。产业集群内部单一企业小 而弱,在市场竞争特别是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尤其在资金、规模方面)处于被动局面。为了 参与国际竞争,中小企业要走联合之路。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组合,如在信息、销 售、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共享合作成果,逐步引导企业进入品牌操作模式。
合作可以分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把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组建股份合作制集团公司。由政府出面组建,对 这些企业进行分类调查并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组合。集团公司组成的方向是经纪服务公司, 企业的资产不并入集团公司,而只以自由认股或按机台数折成一定的认股比例进行组合。政 府也出一部分资金作为一个参与者,但不能绝对控股。股东大会章程在参照成熟股份制企业 章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
二是由商会出面进行组建。商会中有一些在当地享有较高声望的企业主,通过他们中的 一个或几个联合,牵头组建集团公司,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组合。组合可以是多方面的 ,如营销方面的组合、信息共享的组合、产品开发的组合等等。
三是以部分转型的市场或工业园管委会为主进行组建。对现有的管委会进行调整,以管 委会为主,建立一个股份制企业或部分合股操作企业集团,以服务为主,同时带动销售。
当然,条件成熟的,也不排除若干中小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组建新的大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