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湖”与贝类中毒

2002-04-29余伯良

大众健康 2002年8期
关键词:赤潮贝类藻类

余伯良

去年8月1日广东电视台报道,广东有13人因食用罗纹螺中毒被送至医院抢救。另据调查引起这些罗纹螺带毒的罪魁祸首正是近年来在我国海域频繁发生的"赤潮"。

近年来,由于我国近海海域大量排放污水,导致污染加剧,使得海水中一些藻类等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以致引起海水变色形成"赤潮"。这些疯长的藻类不仅使水域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且还能通过食物链危害到人类的健康。

现在已经知道,当海水中的一些属于漆沟藻科的藻类如涡鞭毛藻等大量繁殖形成"赤潮"时,每毫升海水中含该藻个体可达2万个。此时海洋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摄食了这类海藻后,2种神经毒(石房蛤毒素和涡鞭毛藻毒素)就在它们的中肠腺大量蓄积。当人类再食用这些贝类如牡蛎、毛蚶、蛤蜊后,就会引起麻痹性贝类中毒。

贝类含毒素的量决定于海水中海藻数量和经贝类滤过海水的量。贝类摄入海藻后,由于毒素呈结合状态,所以对其本身并无危害。但当人食用贝类后,毒素就会迅速地在人体内分解释放,使食用者发生中毒反应。

麻痹性贝类中毒一般潜伏期不超过20分钟。开始时患者可感觉唇、舌和指尖麻木,继而腿、胳膊和颈部麻木,然后出现运动失调症状,少数可伴有头痛和恶心呕吐。中毒患者精神症状不甚相同,但大多数患者意识清楚。由于膈肌(重要的呼吸肌之一)对毒素极为敏感,所以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严重者常在2~12小时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死亡率约为5%~18%,故对严重的病人应使用呼吸机支持治疗。如能及时抢救,24小时免于死亡者预后良好。目前,对麻痹性贝类中毒尚无有效的解毒剂。

与"赤潮"有关的贝类中毒还有其他类型,如1942年3月下旬,日本静罔县滨名湖畔的居民因食用滨名湖捕获的蛤仔、牡蛎,发生334名中毒者,死亡114人。后来证实是由贝类的蛤仔毒素引起的。

为了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我国的卫生防疫部门近年来加强了监督,定期在有贝类生长的水域采取藻类样品进行检查分析。因此经常食用贝类的人应密切关注各种新闻媒体关于"赤潮"的报道,不要认为那只是一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自然现象。当有"赤潮"发生时,最好不吃贝类海产品。

另外,也有许多人认为只要把贝类食品充分加热、煮熟就万事大吉了。而事实上,这类毒素对热极稳定,采用一般的烹调方法是无法破坏去除的。据测定,经116摄氏度加热的含毒素贝类,仍残留有50%以上的毒素。因此食前应先将贝类放入清水中浸养漂洗二三天,能除去的内脏应除净,以使摄入的毒素减少至最低程度。

猜你喜欢

赤潮贝类藻类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低碳效应评价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及应用
细菌和藻类先移民火星
QuEChERS-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贝类中6种亲脂性贝类毒素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吃蔬菜有个“321模式” 三两叶菜类,二两其他类,一两菌藻类
浮游藻类在水体PAHs富集与降解中的研究
贝类水产品中汞的形态分析
揭秘韩国流
征子与引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