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把民族文化宣传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2001-12-30李晋有
李晋有
一
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民族文化宣传工作
我们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宣传工作,加快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民族宣传工作,为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不懈努力。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根植于各民族深厚的土壤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多元,是指我国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自己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这个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前进的重要支撑和力量。所谓一体,是指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是各民族文化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各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加快各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更加发展繁荣。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互为丰富的文化。我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互为补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是维系这个民族的纽带,它在世代传承中不断积累和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历史的延续性。但它同时也具有时代性和历史的进步性,只有随着所处的时代和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前进,才能赋予它生机与活力。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各民族就要在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文化。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它主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崇尚真理,反对封建愚昧和迷信。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积极宣传、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思想文化,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它来源于人民群众,又服务于人民群众,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又是文化服务的对象。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充分体现各族人民群众的意愿,维护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为各族人民服务的方向,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又要自觉地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认清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审视和思考本民族文化的现状和走向,把握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任务,以开阔的视野、健康的心态和“融汇百川”、“兼容万物”的博大胸怀,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近代以来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先进文化,使民族文化走向现代化,融入世界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成为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文化。
继承和弘扬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武装头脑,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同时,把民族文化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途径,创造新业绩,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快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贡献。
加快西部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大局服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央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文化的开发建设,在整个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西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集萃地。西部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稳定性和国际性等特点。民族性,是指55个少数民族有近50个聚居在西部,各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多样性,是指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又是多姿多彩的,而且有的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往往交织在一起;稳定性,是指各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世代相传,不仅是一个民族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的标志;国际性,是指我们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在历史长河中尽管同一民族分居两国,隔境相望,但文化形态基本相同,根脉不变,形成了文化上的共生共荣关系。
从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发展的现代视觉来看,东西部经济实力的差距,也是一种文化观念上的差距。我国东部经济的发展是与其社会的开放、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东部的发展有着明显而深厚的文化背景,这就是文化上的开放性、变动性、灵活性、进取性和现代性。而西部文化与之相比则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保守性。这种文化力上的差异,反映的是两种质态的文化差异,即以现代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文化与传统农业文化的差异。由于两种文化的基础不同,因而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不同,作用的方向也不同。从而对东西部经济发展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这是东西部差距拉大的文化原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进一步加强西部民族文化工作,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舆论建设,不仅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而且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特殊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党委、政府为加快民族文化事业的建设,采取了许多特殊政策和措施。例如:由文化部牵头的有20个部委(局)共同参与的跨世纪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由国家民委牵头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电视、电影艺术、文学“骏马奖”评奖活动和与中央有关部门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声乐、舞蹈“孔雀奖”评奖活动,云南省的“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发展战略”,内蒙古自治区的“彩虹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千里文化长廊”和“知识工程”,贵州省的“文化带建设”,甘肃省的“丝绸之路文化长廊建设”,四川省的“千乡广播电视工程”,广东省的“文化上山下乡工程”,广电总局正在施行“西新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及我们前两年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召开的“全国民族文化工作现场会”等等,都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从整体来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仍然落后于内地,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西部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十分贫乏,普遍存在文化设施、设备不健全,文艺人才缺乏的问题,边远山区、牧区各族群众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和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缺医少药,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有的地区由于文化生活贫乏,封建迷信、吸毒、赌博等沉滓泛起,影响了社会安定。同时,也使西方敌对势力在我周边国家利用文化、宗教加紧对我边疆民族地区进行“西化”和“分化”的渗透有了可乘之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发展的高度、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宣传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民族文化宣传工作,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为“兴边富民行动”服务,为西部大开发大服务。
(一)加强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为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如何将西部大开发战略同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科学地制定出符合当地和民族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制定出有利于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国家“六五”计划就提出的“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迄今尚未实现的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的虽然建起来了,但由于缺乏资金、设施、设备极其简陋,也缺乏人员管理,很难开展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好人口在10万以下的22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问题。
(三)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的原则,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民族文化建设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的原则。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各民族的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繁荣发展,百花盛开。
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第一,要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它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历史的载体和见证,同时又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支撑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该民族、该地区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保护好少数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件大事,是发展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方面有三项比较迫切的任务:一是要做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二是要做好民族民间文物的收集、保护工作;三是要切实加强对民族地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第二,要合理开发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一方面要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又要确保文化遗产不遭到破坏,在发展中搞好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第三,要认真总结研究,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强对外交流,促进相互了解。第四,要认真研究文化产业化问题,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把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坚持吸收和借鉴的原则,使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
(五)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要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必须把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与民族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现代化建设的一致性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
要繁荣民族文艺,最根本的一条是要繁荣创作。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少数民族群众对优秀文化作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作为民族文化工作者,就必须遵循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汲取营养,繁荣创作,把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优秀作品奉献给人民群众。要繁荣民族文艺创作,实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的民族文化工作队伍。
(三)加强民族宣传教育,为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也应看到,影响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干部群众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掌握,缺乏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缺乏民族、宗教方面的基本常识,造成了一些人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尊重或是尊重不够,造成一些新闻出版媒体,电视、电影、文学、艺术作品常出现伤害民族感情的问题,造成某些司法机关对一些刑事、民事案件处理不当,而引发一些事端。究其根源,主要是民族宣传教育不够广泛,不够深入,不够坚持。因此,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各级领导干部、广大群众、知识分子和青少年中,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宣传教育,加强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民族、宗教常识的宣传教育,加强“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宣传教育,加强“四个维护”的宣传教育,并且要常抓不懈,防止违反民族政策、伤害民族感情的现象发生。同时,还要大力宣传报道各民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宣传报道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促进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