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米扬  阿富汗和全人类永远的痛

2001-12-01

中国民族 2001年5期
关键词:教科文组织奥马尔伊斯兰教

晓 安

持续20多年的战乱,阿富汗,久已不再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几乎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人类刚刚迈入21世纪之际,阿富汗,仅仅因为佛像的命运,才重又开始吸引全球关注。

从2月27日塔利班最高领导人穆罕默德·奥马尔发布摧毁阿富汗境内所有佛像的命令之日起,阿富汗再次成为全世界各大报章的头版或头条新闻。但关注的结果,并没有能够改变佛像遭受劫难的命运。

如果不是塔利班摧毁佛像的行动并不涉及堪称“世界之最”的两尊佛像,或许世人依然会漠视而不见在阿富汗发生的一切。

但被称为“巴米扬大佛”的两尊石雕佛像是稀世珍宝。它们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西北135公里处的小镇巴米扬,分别建于公元1世纪和5世纪,高36.5米和52.5米,在全球现有取站立姿势的佛像中属最高者。

“巴米扬大佛”见证了阿富汗尤其是巴米扬地区曾经经历过的辉煌年代:作为兴都库什山的重要隘口、南下北上的商旅队沿古代“丝绸之路”行进的必经之地,这里迎来了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使者,提供了各种宗教的展示舞台。

但在过去22年持续战乱期间,佛像脚下的洞穴成了众多阿富汗难民避风、挡雨的栖身之地。而早先这两尊佛像所遭受的毁坏,除了日月沧桑自然留下的痕迹之外,前苏联军队进占阿富汗也人为地改变了它们的容颜:一些军人攀上佛像头部,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巴米扬,伤心地,1996年以来已逐步控制阿富汗90%以上国土面积的塔利班以禁绝“偶像崇拜”的名义开始对所有佛像下手。有关“巴米扬大佛”所处状况的最权威、也最直接的消息,来自奥马尔的发言人阿卜杜勒·哈伊·胡特曼3月10日对美联

社驻喀布尔记者的宣布:佛像已被摧毁80%。

在塔利班禁止记者进入巴米扬地区的情况下,当地居民11日告知在阿富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西方人,“巴米扬大佛”已被摧毁。塔利班临时政府新闻和文化部长库德拉图拉·贾迈勒12日则向英国路透社的记者承认,摧毁两尊傍山而立的石雕佛像并不容易:“无法使用炸药和(炮弹)轰击将其击倒”。

驻邻国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一名匿名西方国家人士透露,塔利班士兵在两尊佛像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安放和引爆了炸药,才致使佛像的大部分脱落下来。

最为确切的消息,是15日英国广播公司发表的照片和文字,虽然并不直接涉及“巴米扬大佛”,却同样令人心悸:与“巴米扬大佛”同时期的16米高的阿富汗境内第三大佛一个星期前已被摧毁,塔利班士兵所守卫的,只是一堆乱石。正是因为报称大多数阿富汗平民反对“毁佛”,英国广播公司的一名女记者此前已被塔利班驱逐出境。

值得注意的是,报道阿富汗平民对“毁佛”持反对意见者,还有英国《泰晤士报》。或许部分针对民众的抵触情绪,同样是在15日,塔利班官方电台传达了奥马尔的命令,要求在喀布尔宰杀12头牛、在塔利班控制下的29个其它省会城市分别宰杀至少3头牛,以“弥补”摧毁佛像过程中的“延误”;而作为“牺牲品”的牛肉,则将在18日分发给忍饥挨饿的穷人。

至此,“巴米扬大佛”已成为一处遗迹。后人到这里,只有凭吊的机会。“毁佛”,一项政治决定在跟踪阿富汗事态的外交界和新闻界内,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以至原谅塔利班作出的“毁佛”决定。

已经深陷外交孤立境地,仅仅获得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3个国家的承认,而置国际舆论甚至联合国和55国伊斯兰会议组织要求于不顾,塔利政权无疑是把自己推向更为孤立的境地。

半年多前还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到阿富汗观光曾颁布一项保护“巴米扬大佛”、禁止非法挖掘和走私文物的法令,如今不仅出尔反尔,而且一意孤行。已经在塔利班眼皮底下存在了多年的佛像似乎突然对它构成了威胁。

阿富汗1999年冬开始爆发了3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受灾以及遭遇饥荒和传染病影响的阿富汗人,介于总人口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三之间,经济已完全崩溃,塔利班的财政收入日渐枯竭;在早先250万难民之外又新增至少50万难民。

联合国安理会去年12月19日还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塔利班毫不拖延地把流亡在阿富汗的沙特阿拉伯富翁本·拉丹,送交已经以涉嫌策划恐怖主义活动罪名对他提起诉讼的国家,并立即停止向国际恐怖主义分子及组织提供庇护和训练地。

目前塔利班所面临的是联合国从今年1月19日开始实施的新一轮制裁,即武器禁运、关闭塔利班在海外的所有办事处、禁止其高层领导人除参加和平谈判、履行人道主义和宗教使命以外的所有出国旅行,禁止除出于人道主义目的以外的所有航班进出阿富汗。

分析人士认为,如此绝境,是促使塔利班领导人采取“非常手段”吸引国际社会注意力、以争取“讨价还价”余地的原因。但如果说吸引注意力是塔利班的意图或者部分意图的话,那么,未尝不能说这一意图已经部分实现: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作出了反应,而反对甚或强烈反对意见是唯一的主调。

为敦促塔利班放弃“毁佛”行动,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3月11日在巴基斯坦会见了塔利班临时政府外交部长艾哈迈德·穆塔瓦基勒。

而向来对塔利班的态度最为强硬、制裁最为坚决的美国政府,则除了谴责以及通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民间组织出面表示愿意不惜代价抢救和向阿富汗政府收购文物之外,几乎完全超然于事态发展之外,既没有给予塔利班任何接触或者提出任何条件的机会,也没有发出任何进一步加紧或者加强制裁的威胁。

几乎所有密切注视阿富汗形势发展的观察家都认为,塔利班“毁佛”,是一项“政治决定”,但包括塔利班新闻部长贾迈勒和外交部长穆塔瓦基勒在内,塔利班方面的所有高级官员都对“政治决定”的说法加以坚决否认,强调这是一项“宗教决定”。就此而言,无论“政治决定”的内涵是什么,陷入更加孤立境地的塔利班都未能实现其最终目的和意愿。

“毁佛”,以宗教的名义

显然是为了澄清外界对“毁佛”意图的猜测,同时也为了开脱塔利班应该对“毁佛”承担的责任,贾迈勒3月17日告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使皮埃尔·拉法兰西,摧毁阿富汗境内所有佛像的决定,是阿富汗全境400名伊斯兰神职人员作出的。

贾迈勒解释说,这400名神职人员一致认为,佛教造像属于“非伊斯兰教”的器物,有违伊斯兰教的原则,所以必须予以摧毁。他说,“一旦他们(神职人员)作出决定,并且宣布了决定,我们没有选择,必须遵守,”甚至连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也不得违背。

事实上,在作为学生运动武装的塔利班内部,奥马尔被尊为“穆斯林之王”,拥有绝对的权威。2月27日下达“毁佛”命令时,奥马尔的解释是,所有神像,包括那些伊斯兰教诞生之前就已存在的古代佛像在内,都是对伊斯兰教的“侮辱”。伊斯兰教的教义规定,信徒不应敬拜偶像。

奥马尔现年37岁。1994年在与阿富汗交界的巴基斯坦边境城市查曼,奥马尔依托阿富汗难民营内的伊斯兰教学校,创建了在波斯语中意为“学生”的“塔利班”武装。奥马尔的理想,是要把阿富汗建成一个“纯粹”的伊斯兰教国度。所以,在塔利班控制下的地区内,男性必须留胡须,女性必须戴面纱。

在奥马尔领导下,塔利班近年来的一系列做法,即使是在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世界中,也未能获得广泛认同。在外交领域,到目前为止,承认塔利班并与之建交的国家,除了巴基斯坦以外,只有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也正是因为如此,奥马尔冒天下之大不韪下达“毁佛”命令后,国际社会希望与阿富汗邻近、与塔利班关系也相对最为密切的巴基斯坦能够在劝阻“毁佛”行动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巴基斯坦外交部也曾在一份新闻公报中向塔利班发出了理性呼吁:“我们希望阿富汗(塔利班)政府表现出宽容精神,并在这方面尊重国际社会的感情。”

针对塔利班“毁佛”行动旨在反对“偶像崇拜”的辩解,埃及宗教界的最高领袖纳斯尔·法里德·瓦西勒指出,古代佛像“只是一份历史记录,(对伊斯兰教)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劝说奥马尔收回成命,瓦西勒率领埃及的一批宗教界人士前往阿富汗。在塔利班总部所在地坎大哈,瓦西勒表示,许多佛像早在伊斯兰教传入阿富汗以前就已存在,佛像并没有对伊斯兰教构成威胁。

全球一些知名伊斯兰教学者和信徒对于“毁佛”感到痛心疾首。他们在一些私下场合表示,以伊斯兰教的名义“毁佛”,不仅有损于宗教宽容理念,更有损于全球各宗教、各民族的和睦相处,最终会危害伊斯兰教本身。

“毁佛”事件发生后,直接受到谴责者是塔利班;而间接也感受到一份巨大压力者,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们提出的问题是:全世界现有122个国家总共690处被认定为“文化遗产”、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为什么“巴米扬大佛”没有被列入。

3月30日,教科文组织首席发言人海伦妮—玛丽·戈瑟兰在该组织的法国总部向新闻界解释说:教科文组织只有在各国政府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才可能把这些国家的文物古迹列为“文化遗产”,以利于对这些古迹实施更为严密的保护。而在“巴米扬大佛”问题上,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据戈瑟兰介绍,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于1972年,但阿富汗政府不仅很晚才签署这项国际公约,而且直到1982年才申请把“巴米扬大佛”列为“文化遗产”。大约一年后,教科文组织要求阿富汗政府提供介绍大佛情况的更详细文案资料,却从此再也没有得到下文。

其时,阿富汗国内的政治局势急转直下,当时的阿富汗政府虽然获得了前苏联军队的支持,也已无暇顾及文物保护工作。战火对文物的危害,即使是在塔利班1996年控制局势之后,也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既然联合国不承认塔利班当局,那么,作为联合国下属机构的教科文组织也就难以介入阿富汗的文物保护工作。

戈瑟兰还表示,她个人认为,即使“巴米扬大佛”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被认定为“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观点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进而被列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也未必能够逆转塔利班作出的“毁佛”决定。戈瑟兰相信,“是否列为遗产(对阿富汗的佛像来说)并不意味着任何实质性差别。”

作为拯救“巴米扬大佛”的最后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向塔利班提出过各种建议,如在佛像前面建起一堵高墙,以遮挡人们的视线;或者把佛像切割成小块,运到其它国家保存。但这些建议都遭到了塔利班的拒绝。佛像已经化为废墟之后,塔利班又下一道命令,严格禁止把佛像残片偷运出国;所有碎石必须先与泥土混合,才能抛弃到不为人知的场所。

据一些国家的新闻媒体报道,战乱之下,阿富汗境内的许多文物此前或者已经遭到毁坏,或者被走私到了巴基斯坦和日本。针对这一情况,教科文组织正在与至少3家国际民间机构合作,收集已经流落到国外的阿富汗文物,加以妥善保存,争取有朝一日战乱平息后能够把这些仅存的文物交还阿富汗。但教科文组织的官员表示,绝对不会从塔利班当局手中“收购”文物。

从此以后,“巴米扬大佛”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为了保存和加强这份记忆,在佛教信徒占人口69%的斯里兰卡,一个名为“菩提学会”的佛教组织已经发起了一项倡议,呼吁公众和雕塑家解囊献技,在斯里兰卡建造一尊按比例缩小的“巴米扬大佛”。而在法国首都巴黎,著名的乔治·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已经把一幅28米高的大佛图像投影到艺术中心外的幕布上,以示对“毁佛”行动的抗议。

猜你喜欢

教科文组织奥马尔伊斯兰教
1997年教科文组织造成的一场风波
特朗普与穆斯林女议员同时遭批
前法国文化部长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澳大利亚“网红猫”体长1米2或打破世界纪录
奥马尔·莫雷诺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研究
伊斯兰教苏菲派人神和谐关系探究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
教科文组织庆祝2014年世界哲学日
教科文组织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