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开发与民族文物

2001-12-01宋兆麟

中国民族 2001年5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民族

宋兆麟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文物考古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近代民族文物工作上却显得薄弱,令人担忧。西部大开发为民族文物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认真做好当地的民族文物工作,乃是摆在文博战线上的重要课题。

民族文物是自民族产生以来所创造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物。从时代上划分可包括两部分:二是清代以前的民族文物,可称为古代民族文物,是考古文物部门的研究对象,制度比较健全,文物得到了应有的保护,科研成果丰硕;一是清代以来的近代民族文物,这项工作起步晚,投入少,迄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就西部大开发之初,谈谈抢救民族文物的紧迫性。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解放前国民党政府不承认少数民族的存在,更谈不上组织发掘民族文物宝藏,有少数学者凭着个人的努力从事民族调查,也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民族地区各种形态的遗存,看作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发展史。1956年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国家民委先后领导了以“抢救落后”为方针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作者也有幸参加了这项工作。当时主要是调查社会形态,有点“重人不重物”,文物部门也忙于配合基建进行考古发掘,对民族文物投入较少,大量的、珍贵的民族文物都没有搜集起来,这是很遗憾的。

作者在40年前曾赴大兴安岭鄂伦春族自治旗搜集鄂伦春族文物,那时文物很多,随手可得,共搜集了1000多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30年后即1991年作者又重返大兴安岭,寻找民族文物,已是大海里捞针。当时鄂伦春族自治旗创办了一个博物馆,没有文物,只好从历史博物馆借展,然后复制一套,作为永久展出。黑龙江民族博物馆建成后,也缺乏基本藏品,展出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北方是这样,南方也好不了多少。除海南建设一座通什民族博物馆外,没有为每个民族搜集一套民族文物,近些年再进行搜集已感到难于上青天了。

通过上述事实看出,随着东部地区的飞跃发展,民族文物也跟着迅速消失。文物是不能再造的,消失的民族文物不会重返。但是它给我们一条教训:民族文物必须尽早抢救,社会变化越快,抢救工作就越要加紧,否则将留下历史的遗憾,这是无法挽回的沉痛教训。

中国西部地区不仅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这些民族对祖国的形成和发展做过重大贡献,留下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同时也创造了许多近代民族文物。其中既有价值连城的贝叶经、佛像、唐卡,也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钻木取火工具,形形色色的原始文字,以及艺术性甚高的民族服饰、各种工艺品。从社会发展看,既有保留母系制的摩梭文物,也有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的独龙族、门巴族的文物,还有反映奴隶制的大小凉山彝族文物,反映封建领主制的藏族、傣族文物。因此,学术界公认西部地区是民族文化的贮藏室,是一座社会发展的博物馆。这是应该引以为荣的。

这座天然的民族博物馆,并不太平,因为它没有大门,没有守卫。事实上,民族文物裸露于地上,分散在民间,人们对它又缺乏保护意识,是最容易受到损坏的一部分文物。冲击来自两方面: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民族文物为新的生活用品所取代,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是随着西部市场经济的扩大,必然使民族文物进入市场范畴,也会出现倒卖、走私等违法活动。

目前,西部地区的民族文物已经受到冲击。如头些年佛像、唐卡、经书被倒卖至北京、成都、广州等地,现在上述文物已经找不到了,又倒卖藏式家具,用汽车运往各地港口,有关部门熟视无睹,或者管理不力。民族文物在人们心目中,还缺乏应有的份量。当然西南有些地区对民族文物还是抓得好的,如云南省投资建成了云南民族博物馆,地州也有一些民族博物馆,各有特色,成果卓著。不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乍看起来,云南民族博物馆建筑宏伟,形式新颖,展品丰富,观众赞不绝口,这是好的方面。但内行一看就发现展品中不少是新做的,当属“膺品”,难入民族文物之列。据说此举也是出于无奈。目前在云南搜集民族文物也很困难了。这再一次向我们敲起了警钟,抢救民族文物迫在眉睫,决不能让东部地区的教训在西部重演!

为了有效地开展西部地区的民族文物工作,作者认为应该做好三件事:

第一、尽快抢救民族文物。抢救民族文物,实质上是抢时间,即在尽短的时间内,把濒临消失的民族文物搜集、保存起来,把抢救工作做在毁坏之前。因此抢救工作宜早不宜迟。这项工作应该有一个总的目标,可否为每个民族征集两三套民族文物,分别藏于地方、省(区)和中央,这应该是起码的任务。为此应该做出具体规划,分片包干,分期实现。

第二、培养一支民族文物专业队伍。中外博物馆的历史告诫我们,大凡一座有名的博物馆,必须有一批著名的专家在支撑,并且有自己的梯队,从而使其优秀的学术传统得到传承和发展,像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之所以驰名中外,除了他们的藏品丰厚外,他们都有一个强大的专家队伍。在西部民族文物抢救过程中,无论是抢救工作,还是研究和新建博物馆,都需要一大批热心本职工作、学有专长、富于献身精神的业务人才,为此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还要切实做好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工作,在西部民族文物的抢救实践中,也会造就一大批专家、学者,他们将成为西部地区文博战线的中坚。

第三、要充分发挥民族文物的社会作用。抢救民族文物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让民族文物充分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为西部地区的政治稳定、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民族
博物馆
MINORITY REPORT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文物掉包案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