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瑶乡稀纪珍宝牛角浮出记

2001-12-01毛呈俊

中国民族 2001年5期
关键词:江永县牛角瑶族

毛呈俊

一截牛角,浓缩着富川瑶乡“千家峒”600多年的历史沧桑,蕴藏着一个民族几十代人的故乡美梦——

在国内外瑶族聚居地区广泛流传关于“千家峒”和十二节牛角”的传说。传说盘瑶先民,曾经住在一个四面崇山峻岭环绕、与世隔绝的一个盆地之中,这块广阔肥沃的土地叫“千家洞”。峒内居住着千家多户瑶族先民,有盘、奉、包、沈、唐、黄、李、廖、邓、任、赵、周十二姓瑶民郎叔,经千家众人开拓垦发马颈、鹅颈、南蛇和平西四大块肥沃水田和无数小田为生。收入由千家众人一起均分,过着自耕自食、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据民间传说和《千家峒源流记》中记载,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众人放火熏獭,獭出坎毁,从此无水耕种,每年交粮不起,连欠三年,当地官府派纳粮差来到“千家峒”催粮,千家众人规严义重,每家都要热情供过饭餐,所以粮差久留不得回禀,县官不知其故,又差粮官前去催粮。千家众人亦要供过饭餐,然后才定夺粮饷。这样,先后粮差均误期回禀,县官听信歹人谣传,“千家峒”人交粮不起,杀灭粮官,起族造反,信以为真,特此修本奏上,元皇以为实,于大德9年(1305年)即差兵抄查“千家峒”。为此,千家众人在罗平庙酌议,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行前,众乡亲将一只牛角锯断为12节,作为峒内12姓氏瑶族兄弟以后相会凭据。大家相邀约定,失散复聚时,将12节牛角合拢,吹响三声方可入峒,重建家园。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历经改朝换代,“千家峒”故地失踪了,12节牛角也下落不明。但“千家峒”与12节牛角的传说却世世代代铭记在瑶民心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瑶族后裔都无限深情地怀念故居“千家峒”,瑶族老人称“千家峒”为世外桃源。国内外不少瑶族同胞都来寻根溯源。寻找“千家峒”与12节牛角。在80年代初经瑶族同胞、瑶史专家和民族工作者深入瑶族聚居地区反复调查、访问,反复核实考证,“千家峒”故地已经发现在离湖南省江永县城不远的大远瑶族乡。在1985年春,有关瑶史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在江永县城召开了专门会议,经专家实地考查论证大远乡与传说中的“千家峒”在地形、地貌及其特征都非常相似,与会者确认湖南省江永县大远瑶族乡便是传说中的“千家峒”。故江永县呈报上级批准,把大远瑶族乡命名为“千家峒瑶族乡”。但是,失落几百年的“千家峒”12节牛角依然不知在何方?1987年春,柳家乡有人反映,在平寨村瑶族同胞邓益光家中发现了一节。据邓益光回忆:这节年角是12姓瑶民从“千家峒”分离出走时邓姓分管的一节,从其祖先世代相传珍藏至今已经30多代了。这节牛角是水牛角尾端中的一节,形似椭圆梯柱体,竖看,高(长)3.1厘米;下底外直径最宽处为5.3厘米,内直径为3.9厘米;上底外直径最宽处4.7厘米,内径直径为3.4厘米;其重量为47.5克。这节牛角在过去均由村上最有威望的长辈(族长)妥善珍藏,每逢“盘王愿”才拿出来放在盘王神象前祭祀祖公。后来,由于“左”倾思想影响,还盘王愿被当作封建迷信活动禁止了,这节牛角也随即消声匿迹。1977年农历6月13日,平寨瑶族村民过民族传统节日时,这节牛角才复出现。当时有的人认为这是恢复封建迷信活动,扬言要烧毁这节牛角。这件事反映到当时柳家公社党委和管委会,公社主要领导听取了平寨瑶族群众的汇报并神视了这节牛角并及时妥善处理。这位领导说:这节牛角既然是邓姓瑶民世代相传留下来的,是历史的见证,说不定将来还有用,那么,就让平寨瑶民留给子孙吧!这样,这节牛角才得以在厄运中被妥善保存起来,一直珍藏到今,成为平寨瑶民的“传世珍宝”。

“千家峒”12节牛角的传说吸引着不少民族学者和瑶史专家的关注。柳家乡新平寨的瑶族老人们给前来考察的学者讲述了这节牛角的来历。平寨邓姓祖从“千家峒”逃出来后,历经千辛万苦于明洪武年间来到富原古城老平寨村立宅居。1958年因建龟石水库才搬迁到了现在的住地。据该村瑶族老人的碑传说和族谱记载;这节牛角每传一代都要讲述“千家峒”的历史和12节牛角的来源。启迪瑶族村民世世代代不忘自己是盘王子孙。中南民族学院的宫哲兵副教授拿着这节牛角在湖南省郴州市参加国际瑶史研讨会,让参加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鉴定和识别,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国际瑶族研究会会长乔健博士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发现。”1988年12月底,宫哲兵副教授指出:“柳家乡平寨瑶民珍藏的这节牛角长为31厘米,一般一只成年水牛角大约40厘米左右,恰好是一只成年牛角的12分之一。这与‘将一只牛角据成12节的传说是相吻合的。”他希望富川瑶族人民好好保存这节稀世“珍宝”。因为这是富川瑶族人民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

猜你喜欢

江永县牛角瑶族
牛角里的声音
乐享清凉
远离烟草 倡导健康
小水滴,萌娃来守护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开心赴考
瑶族民歌进校园初探
牛角挂书
一看书就犯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