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气象科学的起步与发展

2001-08-02王元红

中国西藏 2001年4期
关键词:气象部门气象局气象

王元红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域辽阔,气候复杂,但其现代气象事业,却起步很晚。1894年,当时入侵西藏的英国人创建了亚东春丕测候所。1934年,国立中央研究所在拉萨和昌都各建立一个测候所。西藏和平解放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西藏的气象事业才开始真正起步,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

1950年3月下旬,为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保障军事航空安全,西南空军司令部气象处派出陈永明等随军进藏的气象科技人员,开始了西藏最早的气象工作。1951年,西南空军司令部首次培养了西藏自己的气象业务人员。1954年,第一批为西藏培养的气象专业人员40人投入工作,他们成为西藏气象工作起家的坚实基础。到1956年底,西藏建立气象观测站20个……转眼50年过去了,到2000年底,自治区气象部门已成为一支手段先进,综合素质较高的现代化队伍,如今西藏气象部门下设9个职能处室、6个事业单位,并有地(市)级气象局7个,县级气象局32个,气象工作人员近两千人。

率先走进现代化行列

最初的西藏气象事业,脚踏实地地做着观测、预报天气的工作,主要服务于西藏农牧业和交通航空事业。为了更有效地做好天气预报工作,从70年代初,西藏的气象事业开始向气象现代科技的纵深发展。

1972年,区气象局建成极轨低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每天接收卫星云图用于天气预报的业务工作。进入80年代,气象局在西藏全区率先引进微型计算机,投入科研和气候资料处理业务中使用。1984年至1990年期间,在西藏地面、探空气象观测业务中引进、推广PC-1500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处理气象观测资料、编制气象电报和制作地面、探空气象月报表工作。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建立了极轨卫星接收和数值化图像处理系统以及西部静止卫星地面接收站,利用卫星遥感信息开展了"一江两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森林火点监测、积雪面积以及牧草长势情况的监测工作。

1992年8月,区气象局开始组织实施"西藏自治区气象实时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论证和组织实施,1993年3月,完成了建设任务并投入业务试运行,1994年9月气象实时业务系统通过了中国气象局组织的验收,正式投入业务运行。1994年8月至1995年4月组织了区级气象实时业务系统的二期工程建设工作,从系统总体控制与管理、数据库、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气候资料、综合服务、计算机网络、卫星遥感和系统硬件维护等9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充实与完善,使实时业务系统的整体功能明显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显著加强。区级气象实时业务系统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部分项目达到了全国同行业的领先水平。它的建成使用,使西藏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4年,西藏自治区气象台、林芝地区气象局、日喀则地区气象局、拉萨市气象局在国家气象中心、福建、上海、北京等省市气象局的支持下先后建成天气预报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使得西藏人人每天必看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1996年,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统一部署,"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即9210工程)"建设工作正式展开。到1998年底,西藏的9210工程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建成拉萨VAST次站1个,地区级VAST小站6个以及相应的计算及网络系统,气象通信速率达到9600bps,沟通西藏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的数据传输和通话联系,沟通了西藏与全国省、地气象部门之间的联系,为西藏气象事业的发展和气象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0多年来,西藏已基本建成了由地面、探空、日射观测和卫星遥感织成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由上挂北京、下联地(市)的卫星通信网和地(市)到县的短波单边带通信网织成的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由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相连接的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气候资料、卫星遥感、政府综合服务等组成的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系统和气象结束综合服务系统。

把气象服务放在第一位

西藏气象部门始终坚持把为西藏地方提供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摆在首位,全力以赴,充分发挥科技、装备、人才等优势,加大气象服务的力度。各级气象部门充分运用各种服务手段,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技服务,为西藏农牧业防灾减灾、森林防火、军民航空、登山旅游、科学考察、重点工程建设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还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防雷检测、气候资料、气象预报电视节目、庆典气球、121电话气象咨询等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自治区气象台和部分地区气象局先后出台了文明服务规范化管理措施,实行气象服务承诺制,发布的各类预报或服务产品尽量采用直观、易懂的图文表格形式;针对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要求技术人员将预报服务产品亲自送到党政机关及主要服务对象的手中,并进行现场讲解,从而大大提高了气象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比如1998年那曲、阿里发生的特大雪灾、2000年4月林芝易贡发生的特大型山体崩塌滑坡灾害,2000年8月日喀则特大洪涝等灾害,各级气象部门都成功地进行了准确及时的预报,为当地政府指挥防灾、减灾提供了优质的气象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为防灾、抗灾、减灾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时,气象部门还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和卫星遥感监测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工作。目前,西藏5个地市的43个县开展了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作业有效保护区域面积达到2414平方公里,共设消雹炮点121个,在炮控范围内无大雹灾发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林火监测、牧草长势、积雪监测,特别是在"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较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气象科研与国际合作

西藏气象工作50年来,在其科研方面,也有了累累硕果。一批有影响的论文如"谈谈康藏高原的积雨云"、"冬季咸海低涡与西藏强烈降温的关系"、"西藏气象知识"、"孟加拉湾台风对西藏高原的影响"陆续发表,并编写了《西藏高原天气学讲义》、《西藏高原气象论文选编》论著等。西藏的气象学家先后参加了国家有关科研单位组织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羊卓雍湖地区气候变迁考察、青藏铁路科学考察、青藏高原气候考察、树木年轮考察等工作。

1979年5-8月,中央气象局组织了与国际"季风实验"同期进行的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即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西藏的常规地面气象站、探空站、太阳辐射站参加了实验的加密观测工作,并临时建立了狮泉河、改则、申扎等高空探空站。这次实验取得了青藏高原地区大量的气象和太阳辐射观测资料。80年代,区气象局组织科研力量,开展了藏东南及年楚河地区的气候资源考察,西藏风能、太阳能资源考察,拉萨河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农业气候资源的考察和分析研究,完成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1986年5-7月区气象局参加了国家气象局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共同组织的中美联合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对高原地区辐射收支、热力平衡状况以及天气气候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1993年6月,"中日亚洲季风机制研究合作计划"项目正式启动。中国方参加的单位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都气象学院和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等,日本参加的单位有日本科技厅、日本气象厅等。项目在拉萨、那曲、日喀则和林芝建立了4个无人自动气象站,自动收集温度、湿度、气压、风、降水、地温、土壤湿度和太阳辐射等气象资料。

1997年经中国气象局批准立项,四川、青海、西藏3省区的气象部门联合组织了"高原牧区雪灾天气研究"项目的科研工作,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承担项目的数据库建设任务,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1997年经自治区科委立项,西藏自治区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与挪威贝尔根大学合作开始进行"西藏大气臭氧层观测分析研究"项目的科研。1997年启动"西南地区旱涝低温短期气候预测"专题,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重庆5省(区、市)气象局组织精干科技力量开展了科研协作,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承担了专题中的04子专题"青藏高原热力学特征对西南地区旱涝低温的影响"的科研工作,同时,在自治区科委重点科研项目中争取了"西藏旱涝低温灾害短期气候预测系统"项目的科研任务。1997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日本名古屋大学联合承担了"西藏高原大气臭氧和气溶胶的观测研究"项目,在拉萨设立观测点,区气象局参加了项目的观测工作并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了"青藏高原上空大气臭氧异常变化的气象场分析"项目的科研工作。1996年6月在拉萨召开了"西藏地区旱涝低温短期气候预测04子专题暨西藏旱涝低温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学术年会",交流了科研论文10余篇。

1996年日喀则在山西援藏人员的帮助下,建立了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

1995年8月,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了西藏自治区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1998年经自治区批准在科研所基础上成立了西藏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科研所承担并完成了"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地区环境综合评价和动态监测研究"项目的科研工作,这项成果的取得为合理开发和利用"一江两河"地区的农业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998年5-8月,中国气象局组织开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承担了7个探空站3个地面站和4个太阳辐射站的加密观测工作,协助气科院、中科院、北大等在拉萨、改则、当雄、昌都进行大气边界层观测和大气气溶胶、臭氧观测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气象观测资料,并完成加密观测资料的信息化处理。

50多年来,西藏气象部门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33项,西藏气象局科技进步奖16项。

培养藏族自己的气象工作者

随着西藏气象事业的发展,一批批藏民族自己的气象工作者成长起来。

1963年以前,西藏气象部门还没有一个懂业务的藏族同志。1964年,西藏气象部门开始试用藏族同志到业务岗位上跟班学习,通过老同志传、帮、带,他们很快掌握了业务技术并能独立上岗。1970年,西藏气象局决定加大对藏族人员的培养力度,在局里开设短训班,选用有工作经验的技术干部当老师,第一次从社会招收30多人学习地面观测和气象通信,结业后很快充实到业务岗位。1971、1972、1975年陆续招收了三批学员,缓解了基层人员紧张问题。1974年,在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西藏气象部门积极与内地气象院校联系,在成都气象学校开办了三届"西藏班",招收藏族学员179名;1975年在南京气象学院开办一届大专班,招收学员30名,1978年在西藏林芝农牧学院开办一届气象中专班,招收学员45名。到1985年,一大批民族气象工作者逐渐成长起来,达到队伍总数的30%。

区气象局进一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教育工作的重点开始从以普通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为主,先后选派14名(其中藏族9名)优秀青年到各大科研院所和大学进修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现在已有11名硕士研究生学成归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5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在积极组织学历培养的同时,区气象局还结合大型业务项目建设、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和国内外科研合作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管理骨干,使科技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了梯队结构,从而保证了西藏气象事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到2000年底止,全区气象部门职工人数978人,其中藏族职工717人,汉族职工238人,其他少数民族职工23人;干部906人,工人72人。在读博士生5人、在岗硕士研究生11人,大学本科学历159人,大专学历95人。高级职称39人,中级职称310人。已经具备了加强的业务和科技攻关能力。

1985年以后,按照中国气象局教育援藏、智力援藏计划,先后组织了100多名在职职工到有关院校进修和自修大学。通过各种渠道的培养,队伍素质、文化层次有了很大提高,民族结构有了显著变化,藏汉比例由原来的30:70上升到70:30,一个以藏族为主体,藏汉结合的气象队伍已经形成。

猜你喜欢

气象部门气象局气象
气象树
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气象部门增值型内部审计新模式初探
英国
文章有象
英国气象局预测今年全球“热力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