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仿耀瓷的装饰鉴定

2001-06-14西安:禚振西

收藏 2001年2期
关键词:莲瓣刻花仿品

西安:禚振西

瓷器的装饰是指采用一定的技艺将纹样饰于器物上,使瓷器被装扮修饰得更加美丽和富有寓意。因此,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装饰手法和装饰纹样两个方面。由于各时代各窑口制瓷匠师使用的工具和采用的技艺手法不同,喜爱和制作的纹样之题材内容和图案结构亦各有不同。因此,在每件瓷器的装饰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时代及窑口特征。这些装饰方面的各种鲜明特征,是瓷器鉴定中特别重要的一个依据。

先从装饰手法方面进行鉴定。耀州窑瓷器的装饰手法比较多样。唐代以釉绘(素胎黑彩瓷)、彩绘(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绘化妆土(青釉白彩)、剔花填彩(黑釉剔花填白彩)、单线条画花、多线条篾纹画花、戳印花等为特点。五代以单线条画花、剔刻花、剔画花和剔刻化妆土为特点。宋金两代以刻花、刻画花、印花为特点。元明代以刻画花、印花、彩绘花(白地黑花)为特点。此外,各时代均还采用贴塑、捏塑、镂空等手法。如此多种多样的装饰手法,后仿者在短时期内尚难全部掌握。目前所见仿品中采用的装饰手法,以宋金的刻画花最多,印花次之。还有少量的采用了唐代的釉绘素胎黑彩、五代的剔画花和画花以及贴塑、捏塑、镂空等手法。在仿品已采用的这些装饰手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于真品的几个特点。

第一点是使用的工具不同。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的耀瓷刻画花,其刻花工具主要是斜刃直刀或平刃直刀两种。其刻花工艺需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将斜刃或平刃直刀插入纹饰部位的器坯中,垂直深入行刀,勾刻出纹样的主轮廓线。第二步,在已被深入刻开的主轮廓线外侧,改用连续广削的下斜式行刀,以在较宽的范围内刻除去花纹主轮廓线外的背衬。使刻出的花纹不仅凸出在器胎之上具有浮雕般立体感,而且还能充分显现出刻刀在刻削行刀中具有的犀利圆活的动感。花纹的大轮廓在完成了上面的两次行刀刻成后,最后再使用一种多齿的篦形工具,在凸突的刻花主轮廓内精细地勾画出花瓣纹理和叶脉,完成了优美生动的耀瓷刻画花纹样的制作工艺。浮雕式的刻花主轮廓配上流畅精细的篦纹画花,使其刻画花纹样中大轮廓的粗犷、刚劲、凸突,与小细部的精致、柔和、凹入,得以巧妙结合。再配以熔融后呈现出深浅不一和浓淡相宜的温润晶莹之青釉,使其具有了一种多层次多韵律和谐交织的艺术美。到北宋晚期偏后,耀州窑的匠师在主要使用上述的刀具进行刻画花装烧工艺生产的同时,又新创出一种类似小勺形状的圆形圜刃刻刀,刻花的手法亦将直刀的两步走改为一次刻成。这种圆圜刃刀的刻花工艺,犹如用小勺挖西瓜瓤,不仅能“舀”出轮廓,还能掏出一道凹槽。笔者曾认真反复地观察过用此刀刻出的宋瓷标本,发现它们具有一种在纹饰拐角处不用停刀可随意变换方向,连续不断进行刻制的特点。由圆圜刃刀刻制的耀瓷纹样,与由直刀刻制的纹样相比,显现出的刀刃动感圆活更甚而犀利不足,同时刻纹也较浅。两者各具有的刀痕工艺特征,其区别比较明显。再看后仿耀瓷所用的刻花工具,从不见有圆圜刃刀具,仅见在某些高仿品中采用斜刃直刀或平刃直刀,而绝大部分仿瓷采用的是新型的拐角刀具。此种新型刀具是将直角刀折成90度的拐角,并在拐角的两侧均磨出刀刃。使用此种刀进行刻花,不需两步走,一次就可刻出花纹的深轮廓并能在其外侧削除去部分胎面,达到浮雕式刻花效果,又能省工省时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拐角刀一直是现代仿品生产中使用的主要刀具,而在古代耀瓷生产中从未使用过。用该拐角刀刻制出的花纹,虽能表现凸起的浮雕效果,但因刀刃的拐角呈固定的90度不变,所以纹样的线条亦具有循规蹈矩的生硬感,不仅削掉的刻纹缺乏变化,而且耀瓷刻花真品中那种犀利圆活的刀刃运动美感亦难表现出。

第二点是装饰手法制作工艺过程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刻画花、剔刻花和印花几种装饰的工艺制作上。耀州瓷刻画花和剔画花装饰采用的制作手法,是直接在拉坯成型后半干的器物坯体上进行或剔、或刻、或画的纹样制作。而后仿耀瓷同类装饰手法的制作,除高仿品采用同样的工艺流程外,大多数仿品是先采用注浆模制,在模制成型的同时亦模制出刻画花或剔画花纹样,然后再用刀具对模制出纹样进行精细再加工。这种用模制和刀刻相结合制作出来的刻花和剔花纹样,也具有生硬和呆板的特征。与真品相比,虽然貌似但神韵和风格亦有明显的差别。至于印花青瓷纹样的制作,绝大部分仿品都不同于真品的工艺流程。真品的制作工艺是先拉坯成型,待可以拿起时放到印花范上印出纹样,最后再修坯挖足定型。而仿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解决不了利用印花范具印制器物纹样的技术,又为了使所制作的器物在造型和纹样上与真品相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仿制时就改用了注浆模制的方法。解决了既能注浆成型,又能制出印花纹样的问题。但由于制作工艺完全不同,在器形和纹样上均留有注浆模制的种种痕迹,与真品容易区别。近年来,有仿制者解决了拉坯后用印花范具制作印花纹样的难题,部分后仿印花青瓷器开始恢复古代的印花装饰制作工艺,所作的仿品与前大有变化,与真品比较接近,但只要我们从前几种要素上做综合性观察和分析,还是可以发现其仿造的特点。

第三点是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匠师的审美意识和技艺水平亦不同。因此即就是采用与古代相似的刻刀工具和相同的装烧制作工艺所生产的高仿品,亦存在着与真品的装饰艺术水平和风格不相同的特点。那些精美的真品,处处体现着耀州窑古代匠师高度熟练技巧所达到的出神入化之自由境界,及被共同的审美意识所沟通的工艺创作和古代现实社会的需求。而仿品的工艺创作局限在对真品的直接模仿内,即就是技巧熟练,也无法在自由创作的境界内生产模仿品,更何况目前所见的仿品其工艺技巧尚不是高度熟练,即使最好的高仿品仍然与真品貌合而神离。

再从装饰纹样方面进行鉴定。耀州窑瓷器的装饰纹样图案多种多样。就目前笔者所见,唐代纹样有上百种,五代纹样有数十种,宋代纹样有二百多种,金元明纹样亦有上百种。其纹样和图案的多样化,也是同时期瓷窑中所少有或仅见。这些纹样的题材和内容广泛,布局和结构丰富多变,在该窑800多年的烧造发展中呈现出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面貌,亦有着可以寻求和区别的时代特征。这些纹样构图的特征,也是我们进行时代鉴定的重要依据。以最为常见的莲瓣纹为例,唐代的莲瓣肥硕丰满、瓣头胖圆;五代的莲瓣瓣体略长,瓣头较圆;宋代的莲瓣瓣体修长,瓣头削瘦弧尖;南宋和金代的莲瓣更加削瘦,瓣头往往削成近似直线相交的尖角;元代的莲瓣又转瘦为宽广,瓣头往往加有花饰等等。不仅各历史时代的纹样图案各不相同,同一历史时代的不同阶段亦有区别。仍以莲花瓣为例,北宋早期的莲瓣长体较圆,瓣头为圆中微尖,具有接近五代的特征。北宋中期的莲瓣修长秀丽,瓣头削圆为弧尖,是北宋鼎盛期的典型图形。北宋晚期的莲瓣修长削瘦,瓣头尖削中略有弧度,具有接近南宋的特征。南宋的莲瓣更加削瘦,瓣头往往削瘦到尖角失去弧度,成为或几乎成为直线相交的尖角。这种同一内容和布局形式的装饰纹样,在不同时代甚或同一时代中尚且有这样多的变化。那些题材和内容不同、图案结构和布局形式相异的数百种装饰纹样,其间的变化更为丰富多彩。后仿耀瓷的制作者,限于种种条件尚不能掌握这些知识,所制作的仿品装饰纹样往往在图形和布局上与所仿器物造型的时代不相符合,成为鉴定者发现其破绽的一种依据。类似的情况,笔者曾见到过几次。如80年代陈炉厂某师傅精仿出一件青瓷刻花盘,因该盘的釉色、造型、刻花工艺、纹样都较为逼真,几乎被专业人员错认为真品。笔者看后发现该盘采用的是北宋中期的釉色和刻花手法,但纹样图案和布局却是晚宋时期的,而器物造型又仿照了金代前期。从一件器物所出现的不同时代和不同时期各种特征的混杂着眼,指出此盘是一件生产数量极少的仿品。在场者对此将信将疑,后专门去做了实际调查,证明确是仿品。类似的事例不少。此种现象,因能使人感到眼熟又不熟,最容易被忽视而错认,鉴定时要特别留意。

对后仿耀瓷特点的这些介绍,是笔者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仅供鉴定时参考。由于仿造时间长已积累出经验,仿古高手比比出现,随着考古和馆藏实物资料的系统发表,后仿耀瓷的发展亦将进而发展,高仿品的面貌也将多种多样,因此,仅得知后仿品的上述特征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鉴定能力是从熟知真品中获得的,只要我们下苦功夫勤学、勤看、勤比较,掌握了真品方方面面的特征,再好的高仿品也会被分辨出来。常言说得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件好的仿品,与真品的差别往往就在毫厘之间,我们有了可以辨别一丝一毫一厘的本领,还愁鉴定不出真仿吗?

责编潇然

猜你喜欢

莲瓣刻花仿品
非遗传承背景下的中国古代莲花纹饰简探
浅谈青瓷刻花装饰艺术的现代表现形式与图案创新
西夏黑釉剔刻花瓷与宋元黑釉剔刻花瓷的对比研究*
莲瓣纹:我国古代瓷器主要装饰纹样
论紫砂壶“莲瓣”的造型艺术
明朝成化时期斗彩鸡缸杯研究
耀州瓷刻花装饰手法与创新
如何鉴定瓷器的真伪
艺术衍生品不等于艺术仿品
云南野生莲瓣兰形态分异与海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