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
2001-05-22
看似遥远的科技未来,正迅雷不及掩耳般逼近,速度之快,超乎想象。太空旅行、克隆人、和机器自然交谈,科幻小说的虚拟情节即将一一成为真实,预告新科技文明的诞生。
“21世纪,资讯科技与生物科技大结合,将成为影响人类文明的最重要因素。”一位大学校长说。
是的,当基因遇见了电脑,虚拟与真实并存,极端微小又无限宽广。动物中有植物,人与机器同处一体,生命变成一种专利。不但将引爆全球知识战争,刷新产业面貌和工作分配,也对人类社会和价值观,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目前,跨领域的研究人员成为企业和学术界争相网罗的人才。美国《新闻周刊》最近报道,未来5年内,美国将需要高达两万名既懂生物、又熟谙电脑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
去年4月,电脑科学家乔伊在一篇名为《未来不需要我们》的文章中,忧心忡忡地表示,基因工程、纳米科技和机器人的潘多拉盒子已经打开,但是人类似乎还毫无警觉。“个别看起来都十分合理的小小科技,进展累积起来造成了强大的威力,而且也带来巨大的危险。”
乔伊认为:“科技发展的速度比我们改变社会体制的能力快上1000倍。”人类所建立的系统太过脆弱和不足,应该要三思而后行。走在时代尖端的科学家发出的警讯,格外引人注目。
事实上,多年前一位外国学者指出,近几世纪的几个重大革命,“第一个是机器代替手,就是工业革命;再来是电脑革命,机器代替脑,然后是生命革命,机器代替上帝。”
大自然是和谐的,人类却常常是反自然的。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虽然减轻了我们的体力重负,但这种高效率、快节奏也使生活中充满了更为激烈的竞争,这种绷得过紧的张力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冷漠与疏远,更加孤寂与无情,更多戒备与防范。科学的精进,还会带来人文的平面化,使得艺术失去作为人文最具魅力的独特化、个性化、深邃化的品格。上一个千年,人类寄望上苍解答生命中许多无解的问题。今天,人类则逐渐将希望转移到生物科技、资讯科技及材料科学,希望从中解惑——了解对生命不死的追求、世间万物的渴望,并且掌握预知未来的能力。这种越来越倚赖理性的倾向,将会使我们迷失自我。
我们追求科技进步,更要注重情感的力量、艺术的塑造,还有心灵的需求——由于无法参透宇宙万物、油然而生的敬畏感。否则,人类将从根本上把自己打倒!
小说《1984》作者张系国问:“何处才是那温暖明亮的地方,让人们可以重新享受取暖、阅读、聊天的乐趣?”
因此,他心目中的e托邦是:每个人可以同时生活在桃花源美丽小社区和虚拟大城市。
当基因遇上电脑,我们真的不可想象,我们能永远敬畏生命和大自然吗?G
《海外星云》(2001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