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长治校理念的思考
2001-04-28谷玉端
谷玉端
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办学所取得的成果往往不同;背景、条件基本相同的两所学校,在办学效益上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深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校长的观念不同,治校理念有别。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办好学校关键在校长,或者说首先在于校长是否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治校理念。
一、新形势迫切需要中小学校长尽快确立治校理念。
治校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长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基本思想和观念,是学校有序运行的规程规范、原则方法等形成的基础。治校理念在指导学校工作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使校长的治校行为成为一种高度自觉的、有明确目的的活动。
形成治校理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教育管理者提出的要求。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是学校资源的惟一配给者,对学校实行集权管理。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定位是上级命令的执行者和学校事务的管理者,勤勤恳恳地贯彻执行,上级的部署,就会成为一位好校长。在这种情况下造就了一大批“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事务型校长和“约定俗成、平稳常规”式的经验型校长,有资料表明,在现阶段,这样两种类型的校长在中学校长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对学校采取了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学校在拥有较大自主权的同时,也面临着竞争和生存与发展的压力。没有明确的治校理念,仅靠经验、拼体力精力、胡子眉毛一把抓就很难给学校发展注入活力。管理学校时只是就事论事、就学校论学校,在学校发展的问题上缺乏驾驭全局、宏观把握的主动性,学校发展缓慢,很难形成办学特色。因此,在不进则退、竞争激烈的办学形势下,一所学校要想生存和发展,作为校长首先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治校理念,在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上下功夫,在寻求适合学校发展的道路上沿着自主办学的方向前进,即以“理念治校”取代“经验治校”。
二、建立正确的治校理念,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建立正确的治校理念是一个学习、实践逐步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能一蹴而就。怎样才能尽快形成治校理念?笔者认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不仅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指导具体工作的原则。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校长,治校理念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异。但治校理念是否明确,是否有质量,应该看在指导治校实践时,是否切合学校的实际,是否能够体现中小学这一智力劳动机构的特点,提高运行效率,即办学效益。通俗地说,就是能否使学校管理有新意、有突破、有成果。因此,校长在确立治校理念时,应把握一条原则: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办学实力,有利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只要切实可行,就要大胆想,扎实做。要敢于破除禁锢头脑的定势思维,大胆吸收借鉴企业等其他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摒弃患得患失、固步自封的心理。
具体地说,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要把学校的前途放在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敏锐感知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并将其自觉融入学校的教育管理实践。
实事求是的着眼点就是要立足本校实际,找准学校自身的优势,挖掘潜在的发展优势:找准影响学校发展的瓶颈因素,并寻求积极有效的办法。
治校理念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指导校长的治校行为。如果说治校理念为校长确定了一个好的概念框架,并引导校长向这样一个方向努力的话,那么,校长一定要拿出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的行动使理念变为现实,做到“念必行、行必果”。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使治校理念逐渐得到完善和升华。
三、实践治校理念,一定要学会做教职工的思想工作。
校长只有用个体正确的治校理念影响全體教职工,与广大教师达成共识,统一行为,才能真正使好的治校理念发扬光大。但事实,上,校长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富于创新特色的治校理念时,往往会遇到阻力。其一,源于在办学历史中形成的传统观念的抵制,一些教师往往会以审慎、怀疑的眼光对新理念评头品足,而不是立即投入到实践新理念的行动中去。越是历史长的老校,这种抵制往往越强。其二,新的治校理念是一种潜在的软生产力,一旦付诸实施,势必影响生产关系,冲击着教师原有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甚至是既得利益,往往对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给教职工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师是一个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考较多的自尊群体,是校长治校必须依赖的最重要的力量,单纯的经济激励和高压政策都是不足取的。因此,校长一定要重视和学会做教职工的思想工作,要积极构建新形势下教师思想工作的综合方法策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并积极促进教师的发展,善于满足教师的心理需要,同时积极引导教师的心理需要向高层次发展。在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中把个体的治校理念渗透、传递给全体教职工,形成办学的共同主张,并使全体教职工致力于实现共同主张的集体奋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