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以德治国”方略 推进“以德治教”工作

2001-04-28刘彭芝

人民教育 2001年7期
关键词:治教高尚品德

刘彭芝

世纪之交,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以德治国”的重大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新世纪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最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以德治教的自觉性”。因此,我们要站在高处,想在远处,看在大处,干在实处,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贯彻“以德治国”重大方略,推进“以德治教”工作,全面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一、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以德治教”则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重大问题。

我们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全面发展不等于没有重点,重点就是两条:一是高尚品德;二是聪明才智。

高尚品德与聪明才智相比,高尚品德更重要。高尚品德是灵魂,是精神,有了高尚品德,聪明才智才可以服务祖国,造福人民,这样的聪明才智多多益善;没有高尚品德,聪明才智就可能祸国殃民,这样的聪明才智有不如无。高尚品德是“道”,聪明才智是“器”,道在器之上。我们追求的目标是高尚品德和聪明才智的统一,但在指导思想上,要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这是战略问题,是原则问题,是方向问题。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得不好,是国家和人民之祸。在这个问题上,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必须十分清醒。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制定校训“崇德、博学、创新、求实”时,把“崇德”放在校训的首位;我们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时,虽然全面发展中已包括德,但我们又突出强调“高尚品德”;我们在评估教学工作时实行“一票否决制”,说一千,道一万,如果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出了问题,其他方面的工作再好也不能评优。

二、始终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德育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自身就是一个道德机构。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除个人修养外,要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学校的责任至关重要。“化学成俗,基于学校,兴贤育德,责在师儒”;“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德育的对象是学生,但主体是教师。一个学校,德育好不好,关键在师德。“智足以为源泉,行足以为表仪,是谓之师”。“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教师既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更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在“以德治教”中,教师既要以言传道,更要以行垂范,身教重于言教。从孔夫子到蔡元培、陶行知,中国的大教育家都是大圣贤。

“以德治教”,我们体会:始终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我们常说,心里想的是学生,眼睛盯的应当是教师。我们提出“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四年前,我们就启动了以“师德”为内核的“名师工程”,并以“名师工程”为龙头,带动“优秀学生工程”和“家长工程”。这几项工程的實施,使德育由“软指标”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能评比的“硬指标”。

三、始终坚持把德育贯穿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生以学为主,学校的课程设置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理由改变这个现实。“以德治教”,当然可以增加一些德育课程和活动,但这条路注定走不长,也走不宽。我们必须换一种思路:把德育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去。

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大致都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知不知”,二是“信不信”,三是“做不做”,要实现由“知”到“信”再到“行”,必须扩大德育的覆盖面,把德育贯穿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德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使学生喜闻乐见。

我们的做法是:将德育分解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各科教师都在授业中“解惑”,在授业中“传道”。使学生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的各种困惑和问题涣然冰释,怡然理顺,达到“学以美身”,化理性为德性,化诗性为德性的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带学生走出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实现高尚的思想品德的知行合一。

充实之谓大,大谓之美。实践证明,把德育贯穿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使德育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才能潜移默化,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充实之美。

四、始终坚持德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以德治教”必须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因此,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今天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在德育工作的机制、手段上大胆创新,大力增强德育的时代感,大力增强德育的渗透力。德育,说到底就是“育心”:育心,贵在“感应”,贵在“共鸣”;没有时代感,没有针对性,“感应”和“共鸣”从何而来?

教人和用人正相反: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明白这个道理对教育工作者很重要。我们这几年开展德育工作,很大一部分精力就用在调查研究上,以切实了解现在的学生在思想品德上缺少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教其所短”。

我们对学生的调查研究,主要通过班主任、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的座谈会,通过全校学生的调查问卷及与班主任、学生、家长的个别谈话,通过他们发表的文章、撰写的总结、创办的刊物及学生代表会等形式来进行。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仔细了解近期学生的思想品德动态,做到心中有数,以此理清学校的德育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如我们确定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两种意识、三种精神”,两种意识是国家意识、集体意识:三种精神是团结互助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我们了解到现在的学生也讲理想,也讲奋斗,但他们的理想和奋斗,个人色彩比较浓。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和奋斗观,大力提倡将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将个人奋斗融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

五、始终坚持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衡量学校“以德治教”成功与否,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有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没有良好的行为方式。道德情操是内在的,行为方式是外在的。江泽民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注意一个问题:“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

法制不是万能的,道德也不是万能的;法制是“外在约束”,道德是“内在约束”,一个人只有把外在约束与内在约束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进而成为高尚的人。对学校来说,遵纪守法教育是德育的题中应有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直坚持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德育工作中既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又要以法警人。把情、理、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强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法制教育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底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起码应该是遵纪守法的公民:道德教育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独善其身”,而且能“兼济天下”。

我们要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将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提高以德治教的自觉性,大胆创新,勤奋工作,努力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把学校建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猜你喜欢

治教高尚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以德治教与依法治教:中国特色高校治理新探
跟踪导练(一)(1)
好学者贤
面对较真的学生,教育者不能推诿敷衍
当没有人看到
高尚的人
品德
师资建设:大学生命之源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