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经济时代媒体对科学技术的传播

2001-02-13

新闻记者 2001年6期
关键词:文汇报专刊文摘

俞 圆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信息的传播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而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⑴

在科技向产业的转化过程中,信息的传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环节。美国哈佛大学信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安瑟尼·G·欧廷格(Anthony G.Oettinger)教授曾对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作了如下的描述:

Without materials,nothing exists(没有物质,就什么东西也不存在)

Without energy,nothing happens(没有能量,就什么事情也不发生)

Without information,nothing makessense.(没有信息,就什么东西也无意义)⑵

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的一种文化形式,在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链条中,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传播,科学技术工作就会发生中断。科技信息是科技劳动的结晶,科技信息由传播者向信息接收者传播的过程中注入了人文因素,使被传播的科技信息具有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科技传播成为当代科学文化的组成部分。⑶

科技信息主要分为:科学理论信息,工程技术信息,二次、三次科技信息(指由信息中心、图书馆及信息服务机构将采集的信息处理并按一定结构重新编制的信息)以及科技动态信息四类。科技动态信息主要是指科技政策、科技活动、科技事件及科技成果的报道。这类信息在科技信息传播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生产中选定新的项目,或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中,信息资源是计划和决策的依据;而在科研中要使自己的工作能随时紧追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有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避免重复研究开发的有力措施。⑷

正因为科技传播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大众传媒纷纷开设了科技专版(或科教卫版)以满足受众对于科技信息的需求。

《文汇报》“科技文摘”与《纽约时报》科学专刊简介

本文选择了《文汇报》的“科技文摘”专刊与美国《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的科学专刊(Science Times)作为研究对象,对两者2000年全年的版面与文章(不包括无标题文章,如“专家问答”,和一个小栏目下的多条简讯,如“一周回顾”等)作了分析。

《纽约时报》于1851年创刊,是美国最著名的一家大报,它的科学专刊是1978年开办的;《文汇报》创刊于1938年,于1994年开办“科技文摘”栏目。

《纽约时报》的科学专刊于每周二出版,一般每期为12或14个版面。其中科技文章占7至8个版面,其余为广告。每期的文章数量在10至14篇之间(不包括Letters和Q&A栏目的无标题文章以及Observatory与Vital Signs栏目下的多条简讯)。

从内容上看《纽约时报》的科学专刊分为“科学”(Science)与“保健”(Health&Fitness)两个部分。“科学”部分占据5至6个版面,“保健”部分为两个版面,而两部分各自的文章数量则相差无几。其头版头条一般都配有图片,帮助解释一些理论。

《文汇报》的“科技文摘”专刊在2000年11月22日前为每周三出版,一般为两个版面,每期上有一个版面为通版文章,通常是与著名的科学家就某一个领域进行访谈或对一个问题的综述,另一版则为国外一些最新科技动态的摘编。从2000年11月22日起改为每周三、周六出版,每期为一个版面,主要是对一个大的话题进行多角度的介绍与探讨。

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两份报纸的科技版面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由于《纽约时报》与《文汇报》均为发行量较大的综合性大报,有一定的可比性。且它们的读者对象都不仅是专业科研人员,还包括一大群科技方面的外行人。因此其刊载的均为科普知识与信息,而非专业性学术论文,这就涉及到科学信息的大众化问题。其次,《纽约时报》的科学专刊有20多年的历史,且广受读者喜爱,作为去年刚刚走过300期的《文汇报》的“科技文摘”专刊从与之对比中发现自己的特色与不足之处,以使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为读者带来更多的知识财富。

《文汇报》“科技文摘”与《纽约时报》科学专刊的比较与分析

1.《文汇报》“科技文摘”与《纽约时报》科学专刊的内容比较

表一

《纽约时报》《文汇报》

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1228

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6010

光电子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4 2

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9225

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8 11

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4 1

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5817

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193

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162

医药科学和生物医药工程240 76

先进制造技术6 13

考古科学270

科技界人物介绍199

科学理念与思潮6 11

社会科学142

其他1612

总计601 222

从文章内容来看,《纽约时报》排名前三位的是医药科学与生物医药工程(240篇)、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92篇)和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60篇)。《文汇报》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医药科学和生物医药工程(76篇)、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28篇)和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25篇)。

医药科学和生物医药工程都占据两者的首位,而且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内容,其原因主要是医学是与普通读者关系最为密切的科学之一。《纽约时报》在每期上开辟两版作为保健版面,其内容与我国的《大众医学》等面向大众的医学杂志有几分相似,如“Set back for Antibioticsas Heart Treatment”(《纽约时报》2000年10月10日)论述了抗生素用于心脏病治疗的副作用,“The'Women's Disease'That Also Strike Men”(《纽约时报》2000年8月29日)告诉读者“妇女病”同样可能侵袭男性等。而占保健版相当一部分的文章是关于减肥的。如“One-Two Punch for Losing Pounds:Exercise and Careful Diet”(《纽约时报》2000年10月17日)阐明运动与合理饮食对减肥的功效,“Fitness Gapis America's Recipe for Fat Youth"(《纽约时报》2000年9月19日)对美国肥胖的青少年的减肥提出建议等。据不完全统计,在240篇医学方面的文章中关于减肥的内容不下20篇。这可能与美国人中肥胖者数量较多有关。而《文汇报》上的医学文章大多是编译一些国外最新医学动态,研制出的新药,新的诊断方法等,如《忧郁症:不容忽视的心灵感冒》(《文汇报》2000年10月28日),《抗磷脂抗体症候群——一种人们不太熟悉的疾病》(《文汇报》2000年11月11日)等。当然也有一些与时事相结合的医学文章,如《医保以后,你怎样看病?》(《文汇报》2000年2月6日)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与医药科学相关但科技含量更高的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也是这两份报纸报道的重点,其中包括尖端的基因工程。对于基因科学的报道,《纽约时报》比较注重这个领域的新发现新成果,如“Genetic Studies Promisea Path to Better Treatment of Addictions"(《纽约时报》2000年11月14日)阐述了基因研究可能对于戒毒治疗的帮助,以及“Do Races Differ?Not Really,Genes Show”(《纽约时报》2000年8月22日)介绍基因研究表明种族的差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而《文汇报》在介绍我国在基因方面的新突破的同时,主要通过访谈的形式探讨基因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如《上海学者纵论基因和基因伦理》(《文汇报》2000年7月22日),《克隆食品十年后上餐桌———华裔生物学家杨向中接受本报记者网络采访时预言》(《文汇报》2000年1月22日)等。

《文汇报》在电子信息方面的通版文章也不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整个产业的思考与论述,如《把城市搬上网》(《文汇报》2000年6月10日)对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设想,而《.COM:‘烧钱还是抢滩未来》(《文汇报》2000年4月1日)则对飞速发展的网络公司的前景提出了质疑。《纽约时报》的科学专刊上电子信息方面的内容不如《文汇报》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纽约时报》每周四还有一个关于电子方面的专刊“Circuit”,这个版面上有大量关于微电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内容,所以科学专刊上的电子信息的内容就相对少了。

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也是两份报纸报道的重点之一。其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如今只得“亡羊补牢”。生态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也是读者关注的热点。如《纽约时报》关于旱灾的危害的文章“Persistent and Severe,Drought Strikes Again”《纽约时报》2000年4月25日)用图解配合文字说明旱灾的危害:1.reduced water levels(水位降低),2.low soil moisture(沙土湿度低),3.increased fire hazard(火灾危险增大),还绘制了美国干旱地区分布图,并对干旱的成因、影响作了阐述。《文汇报》于2000年5月20日刊登了一篇《一份受中南海重视的治沙报告——调整战略综合治沙》可以说是其姐妹篇。文章从沙漠难克的原因、沙漠的善利、沙漠变良田的建议等方面论述了沙漠的治理。

除此而外,《纽约时报》在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方面的文章(60篇)比《文汇报》这方面的内容(10篇)要高出不少,这可能与美国在空间科学起步早、投入大有关。考古学也是《纽约时报》科学版上篇幅不小的一个部分(27篇),而《文汇报》“科技文摘”上几乎没有考古的文章。《文汇报》则在科技理念与思潮方面的文章篇幅较多(11篇),如《未来科学的突破口在哪里——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博士访谈录》(《文汇报》2000年8月26日)中提出了Bio-X是未来科学的突破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学等一些社会科学的文章也出现在科学专刊上,虽然数量不多,但文章的角度却很新,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普通读者都有一定的启发,如《纽约时报》上的“A Matter of Compromise and Acceptance”(《纽约时报》2000年2月15日)对夫妻间情感的巩固与提高提出了建议,另一篇“Cyber Sex Gives Birth to a Psychological Disorder”(《纽约时报》2000年5月10日)阐述了网上的“性活动”对人们心理上的不良影响。《文汇报》上的一篇《父母意识与亲子关系》(《文汇报》2000年5月27日)评述了父母的思想与行为对其与子女的亲密程度的关系。

2.《文汇报》“科技文摘”与《纽约时报》科学专刊报道体裁比较

表二

《纽约时报》《文汇报》

科技知识与产品介绍7868

科技新发现与新闻249 41

人物访谈2227

综述与评论116 42

健康建议6719

回顾与展望1518

随笔192

医学案例240

图片新闻115

由上表可见,《纽约时报》上的科技新发现与新闻,综述与评论,和对科技知识与产品的介绍占据报道体裁的前三位,而《文汇报》报道体裁前三位的分别为科技知识与产品的介绍,综述与评论,和科技新发现与新闻。由此可见,《纽约时报》更注重新闻性的动态信息,而《文汇报》更注重对科技知识的介绍,即使是一个通版的文章中,也不忘增加一定数量的背景知识,如在《上海学者纵论基因和基因伦理》(《文汇报》2000年7月22日)中对基因组、基因的作用等作了介绍,又如关于Bio-X的文章中对Bio-X进行的解释等。此外,《纽约时报》科学版的随笔(essay)与医学案例(case)为两个小栏目。而《文汇报》这类体裁几乎没有。但《文汇报》在人物访谈与回顾、展望方面的文章篇幅较多,且多为通版的大手笔。最有代表性的就是2000年10月21日《文汇报》“科技文摘”300期的一篇占据两个版面的文章《聚焦全球科技热点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将其发展历程中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事件与文章进行了一番回顾,如1996年的“疯牛病”,1997年的“多利”克隆绵羊,并总结出了自己的特色:强调和突出专刊的新闻性,借助新闻热点,普及相关的学科知识;体现科学的人文性,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介绍科学思想、精神和文化价值,尤其是科学发展所引发的新观念、新概念、新思潮。⑸

3.与《纽约时报》科学专刊相比《文汇报》“科技文摘”的特色与不足

首先,《文汇报》的“科技文摘”专刊与《纽约时报》的科学专刊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在《我看“科技文摘”》一文中指出,《文汇报》的“科技文摘”,其精彩程度完全可以与《纽约时报》科学专刊相媲美。它们经常涉及当前的科学前沿,且撰文深入浅出,不论是内行还是外行,读来均有所收获。(顺便说一下,科普文章最忌的是:外行看不懂,内行读之无味。)这里不仅有前瞻性的文章,也有与近期发生的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某外国领导人患了心脏疾病,《纽约时报》立刻刊登了有关疾病的详情,既有科普文章又有生理解剖图解;而《文汇报》“科技文摘”对疯牛病的介绍可说是与此相对应的姊妹篇。⑹

“科技文摘”上一些涉及边缘学科的综合性文章都很精彩。2000年的Bio-X即是一个范例。它不仅向读者介绍了有关内容,而且指出了当前研究的方向。另外,对一些一流专家的专访,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有关领域的最前沿,例如对朱棣文教授、基沃思博士的采访录可说是佳作,比起《纽约时报》科学版,《文汇报》“科技文摘”多了一些与科技有关的大思潮、大理念的文章,对我国的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关知识经济、内容产业即是典型的例子。⑺

不过,比起《纽约时报》的科学专刊,“科技文摘”尚有不足:篇幅大大少于前者,配图也较少,(《纽约时报》经常有很详细的图解,不是照片,把较为难懂的科技问题解释清楚。)⑻此外,《文汇报》的“科技文摘”中不少是从国外报纸或杂志上摘编的文章,但却没有写明文章的出处。这在著作权问题日益敏感的知识经济时代是应当引起注意的。

结论与思考

在科学研究迅速发展的今天,公众对科学的关注日益增强,大众化的科学新闻经常出现在大众传媒上。《纽约时报》的科学专刊和《文汇报》的“科技文摘”专刊正做着把科技知识向公众普及的工作。而这一点对于中国的媒体来说又尤为重要。由于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早已把提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制高点,使国际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资金、人才和知识流通加速,以及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⑼而我国的现代科技与西方发达国家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紧跟国际先进科技的潮流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有赖于信息渠道的畅通,而大众媒体正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库”。

其次,通过《纽约时报》的科学专刊与《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的比较,我们发现两者都起到了科技信息的传播作用与科技知识的普及作用,且内容具有新闻性。“科技文摘”虽然在篇幅、配图等方面尚有欠缺,但也形成了自己一些独特的风格,如对科学知识、思想的介绍,通过专家角度看科技热点,请权威学者作科技导航。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新闻为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提供的信息量,足以揭示各门科学的发展脉络。信息高速公路及各种电脑网络系统的出现,无疑为科技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最快捷、最灵验的渠道。但真正有生产力价值的科技信息在新闻中却越来越简单,越模糊。随着科技商业化、市场化氛围的加大,价值重大的科技信息在秘而不宣的借口下,大都成为十足的商业广告。⑽《文汇报》新闻版曾刊登文章,指出一些商家利用媒体给一些产品戴上“高科技”的帽子,但实际上却缺乏理论与事实依据,如一些脑保健品、“远红外”产品等。⑾《南方周末》2001年2月2日头版头条刊登《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的文章后竟遭人恶意收购。⑿这可看作是科技与商业的一次交锋。

《纽约时报》也刊文指出,有些“科研成果”只是第一阶段小范围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而一个科研成果的推广需要经过无数次一定大的范围的研究,而我们的媒体有时迫不及待地将一些第一阶段科研的结论公布于众,结果使公众产生错误的期望,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⒀

《文汇报》的“科技文摘”与《纽约时报》的科学专刊应该说还是保持了科学严谨的文风,在商业炒作已传染到科技领域的今天,它们可以说是起到了一种楷模作用。

总之,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革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的媒体对科技信息的传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正如《文汇报》“科技文摘”300期的标题所写:“聚焦全球科技热点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这应该说就是大众传媒上刊登科普文章的宗旨吧。

注释:

⑴陶德言主编:《知识经济浪潮》,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第7页

⑵童天湘主编:《高科技的社会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34页

⑶孙宝寅主编:《科技传播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前言第1-2页

⑷同上,第22-25页

⑸⑹⑺⑻《文汇报》,2000年10月21日

⑼童天湘主编:《高科技的社会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0页

⑽孙宝寅主编:《科技传播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前言第1-2页

⑾《文汇报》,2000年3月15日

⑿《南方周末》,2001年2月9日

⒀《纽约时报》,2000年7月18日

猜你喜欢

文汇报专刊文摘
《考试与评价》英语高一专刊2020年第1—6期出版计划
《考试与评价》英语八年级专刊2020年第1—6期编辑计划
《考试与评价》英语七年级专刊2020年第1—6期出版计划
2009年年度专刊征订启事
台港文摘
台港文摘
健康文摘
健康文摘
青年革命诗抄/怒斥《文汇报》读3月25日《文汇报》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