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 薪火相传
2001-02-13
在迎接建党八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们井冈山报人心潮澎湃,无比兴奋。作为生活、战斗在老革命根据地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要宣传好井冈山、传播好井冈山精神,让井冈山的革命传统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井冈山,今天已是海内外人士慕名向往的胜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挺进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队伍和湘东农军来井冈山宁冈砻市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此,星火燎原,井冈山的斗争开辟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井冈山革命的星星之火所以能燃遍全国,走向胜利,就是在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信念。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具有这种理想和信念。这就需要学习井冈山的光荣革命传统。”
为艰苦奋斗 高奏主旋律
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艰苦奋斗不仅仅是革命战争年代和物质匮乏时代的生存手段,更是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长久之计。井冈山地区是革命老区,也是个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尤其需要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唱响艰苦奋斗旋律,是井冈山地区在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选择。
这些年来,我们采取“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细水长流,坚持不懈”的宣传手段,把宣传艰苦奋斗优良传统贯穿于整个编、采、通过程,先后开辟了《弘扬井冈精神,再创吉安辉煌》、《艰苦奋斗礼赞》等专栏,以求营造一种不畏艰难困苦而勇于进取、不甘贫穷落后而奋发图强、不囿陈规陋习而开拓创新、不图个人享受而乐于奉献的舆论氛围。1993年本报组织了“移民现象”系列报道,介绍全区先富起来的移民,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磨练中,“劣势且唱奋进歌”,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奋发进取的典型;去年8月吉安撤地设市后又开展了“开创新吉安,繁荣大井冈”大讨论中,广大读者喊出“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描绘井冈大地宏图”的心声。从系列报道,到大讨论,艰苦奋斗的话题常讲常新,艰苦奋斗的旋律常唱常响。
在宣传中,我们十分注重典型引路,树立新一代先进人物,让井冈山艰苦奋斗的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组织记者重点采访,1997年推出了勤政为民、扎根老区、无私奉献的人民公仆、原行署副专员吴成生的先进事迹;1998年推出了一把扫帚写春秋,乐于平凡作奉献的老红军后代、环卫处工人杨远途的先进事迹;1999年推出了心系众乡邻,艰苦创新业的街道居委会主任、被居民称为“贴心大姨”郭招娣的先进事迹;2000年推出了居功不傲、淡泊名利、隐功埋名五十载,在抗美援朝奇袭白虎团战斗中的“人桥”莫崇碧的先进事迹。这些出现在自己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群众看得见、摸得到、学得进,在干部群众中广为流传,产生了一种“艰苦奋斗传统不能丢,井冈山精神代代传”的共鸣感。这种让优良传统与时代特色共同发挥作用的宣传活动,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推动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健康地阔步前进。
为“工业强区”鸣锣开道
发展是硬道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弹跳点”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发展的落脚点又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联系本地实际,扣住发展经济这一主题,应是宣传的重中之重。
1999年底,原吉安地委、行署提出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加快工业发展上来,抓紧实施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集中力量发展以生态经济为主的主导产业,着力提高非国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这“一个转移、两大调整”,是体现全市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决策。但是,吉安地区是农业大区,广大干部群众对“农业大区”转向“工业强区”还心存疑虑,为此,我们抓住机遇,开展一次“实现重点转移,加快工业发展”的宣传战役。
我们挑选了一批记者深入基层,实地调查,采写了《个私经济唱大戏》、《工业小区挑大梁》、《主导产业扛大旗》等20多篇既有现象透析,又有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的长篇通讯和述评,并从各个不同侧面配发有针对性的评论员文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农本思想观念,树立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意识;克服小打小闹思想观念,树立靠大联大意识;克服一味求纯思想观念,树立多种经济成份办工业的意识。与此同时,先后开辟《专家访谈》专栏,邀请专家、学者就培育全区支柱产业与发展工业的关系发表高见;开辟《企业家风采》专栏,分别介绍在当地贡献突出的企业管理人员在搞活企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开辟《我来献一策》专栏,集纳各界人士参与“强攻工业”大讨论的建言献策;开辟《企业解困实招》专栏,侧重介绍企业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强化管理、搞活营销、抢占市场等方面的招数;开辟《县市主导产业集锦》专栏,分别推介各县市根据各地实际、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定位的主导产业,以及培植这些主导产业的措施。
通过这种“强势策应,正面引导,解疑释惑,统一思想”的宣传手段,在干部群众中逐渐形成由农业大区向工业强区转变的共识,在后来推出的《点子集装箱》栏目中,收集的上百条“金点子”,有的已附诸实施,有的还被纳入全市“十五”规划的蓝图中。
为道德建设鼓与呼
科学文化知识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区域内公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这个地区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道德建设的滞后,不仅制约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加强道德建设,是提高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联系在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工作和生活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加大以崇尚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教育的宣传力度。毋庸置疑,步入市场经济转型期,一些人的急功近利思想、浮躁不平情绪,伴随着贪婪自私、惟利是图的恶习滋长起来,一些不讲文明、不讲道德的行为,诱发了思想道德水准的下降。从1998年开始,我们先后开展了《争做文明表率,争当文明市民》、《请告别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整治投资环境,服务经济建设》、《整治投资环境“回头看”》等一系列宣传战役,采取记者追踪、现场曝光、民情测试、问卷调查等宣传手段,倡导各行各业擦亮“窗口”,上上下下自我明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好“铺路石”,重塑吉安新形象,展示井冈新风貌。
今年2月11日傍晚,在吉安市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一位8岁女孩放学后练完小提琴独自乘公交车回家。车至中途只剩下她一个乘客,狠心的司乘人员竟将她赶下车来,无助的女孩在寒风中每每叫车未果,后来幸遇一位好心的司机热情护送,才得以安全回家。此事在本报子报《吉安晚报》2月14日以《八岁女孩乘车遭遇人间冷暖》为题披露后,市民热线电话不断,各界反应强烈,并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市长吕滨还毅然提笔给编辑部写了一封公开信,建议市民都来为这一“甩客”现象展开讨论。我们抓住这一契机,在日报和晚报迅速开辟《搞市场经济要不要道德良心》专栏,立即在全市引起共鸣。在讨论中,焦点不是事件本身的是是非非,而是举一反三,各行各业引以为戒,反思自省,从内心希望社会道德水准高起来,文明程度高起来,吉安形象好起来。从雪片似飞来的稿件、信函中,从言辞急切的热线电话中,我们分明听到和看到了市民对新吉安新形象的深情呼唤和热切企盼。
小传周炳炳,1952年10月7日出生于井冈山区的一个穷教书匠的家庭。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主任编辑职称。自幼喜爱舞文弄墨,发表过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文艺作品和新闻作品。1983年6月调井冈山报社从事专职新闻工作,先后担任记者、编辑、总编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1993年9月担任副总编辑,1995年3月担任总编辑至今。从事专职新闻工作以来,笔耕不辍,略有所获,有50余件新闻作品(消息、通讯、言论、标题、版面)获全国地市报和全省好新闻一、二、三等奖,获江西省首届十佳编辑(记者)提名奖、首届陈香梅新闻工作者奖,并获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吉安地区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