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高楼平空起
2001-02-13贾亦凡
贾亦凡
如今,假新闻层出不穷,简直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不仅常让普通读者屡屡上当,甚至还使新闻记者频频“吃药”。因此,新年伊始,本刊同仁便酝酿评选去年的十大假新闻,欲将其公之于众。无奈事过境迁,要想再追根溯源,难度颇大。正在为此事犯愁,没想到又有一个假新闻送上门来,而且就发生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正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黑色的星期一”
2月26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一。然而,对上海新闻界所有从事城市规划建设报道的记者来说,却是一个暗无天日的“黑色星期一”。一上班,当记者们打开电脑,上网搜寻各地新闻时,猛然在大洋网上发现了一条特大新闻:
上海拟建300层容10万人摩天楼
据外电报道,西班牙建筑师皮奥斯已向中方推荐其设计构思:用十五年时间,耗资一千一百多亿人民币,在上海市兴建一栋楼高一千一百二十一米、可容纳十万人的300层高超级摩天大楼。据皮奥斯表示,上海市长徐匡迪曾经看过有关建议,并已成立专门小组研究其方案。假如拍板兴建的话,这将是全球最高的摩天大厦,比起现时全球最高、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四百五十二米的双子塔大厦还高出一倍有多。
接着,报道详细地介绍了这幢超级摩天大厦的设计情况,并配以彩色效果图加以说明:大楼将以混凝土、铝材和玻璃建造;楼内设有酒店、写字楼、戏院、公园和医院等;全栋大楼共有368部电梯,从最底层到最高层,不用2分钟便可抵达;大楼内的用水和能源,则利用92条垂直的管道输送;大楼地基直径约为900米,相当于9个标准足球场的总长度,其桩柱将深入地下约200米;地基上建造一个人工湖,以吸收任何地震所引起的摇摆;整栋大楼需15年才全部完工……消息的最后还进一步披露:
大楼设计者曾经同上海市长徐匡迪及城市规划官员会晤,并讨论有关构思,他们除了表示感兴趣外,还成立了研究小组评估可能兴建位置,以及如何从公众和政府方面筹措资金。
这条新闻有鼻子有眼,且言之凿凿,图文并茂,教人如何不信?而此时,身居上海的新闻记者居然孤陋寡闻,无人知晓,简直匪夷所思。一两天内,全国几乎所有的新闻网站都转载了这一消息,上海某报也于2月27日刊发了这则新闻。一时,舆论为之哗然。
原来是“天方夜谭”
对于身居上海、并以报道城市建设规划为己任的条线记者而言,漏报这样足以震惊世界的特大新闻,自然是如坐针毡、羞愧万分。而唯一的补救方法就是赶快采访,进行深度报道。正如《青年报》记者所言:“一个跑规划条线的记者错过如此‘爆料是不应该的。记者在懊丧之余,随即拨通了上海市城市规划有关部门的电话,试图再挖一些‘剩料,比如选址、实施时间等。可电话那头传来的总是‘不清楚、‘尚没有这样的规划项目的回答。”(《青年报》2001年2月28日一版)
2月28日的《文汇报》在第4版头条位置刊登记者洪崇恩、王蔚的文章《上海建300层“摩天楼”纯属子虚乌有》。文章引用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著名建筑学家蔡镇钰的话说,这个消息有三个“不可能”:“第一,世界建筑界一度曾流行‘以高为美的理论,但由于在实践中证明过高的建筑非常不适合人居需要,而早已为世界建筑界摒弃。其二,在技术上,如此高的建筑势必有许多难以逾越的困难,至少在目前不可行。第三,造高层超高层建筑还有一个经济上是否合理的问题,很难设想,有哪位业主会在上海制造这样一个将会耗糜巨大投资,而又很难吸引住户的‘金元漏斗。”而上海市规划局总工程师严涧的话更干脆:离奇、荒唐!“这位主管城市建筑审批的政府官员明确指出,大大小小的城建研讨会他参加得不算少,从未听到有这样的内容,更没有得到哪个部门有有关此事的报告。”
3月5日下午,在全国“两会”上,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上海代表团分组审议会上,公开澄清事实:“上海没有建造300层大楼的计划,我也没有像一些网上说的那样接见什么英国专家代表团,一些网站散布的不实之辞已经到了混淆视听的程度。”
原来,一条轰动世界的大新闻竟是“子虚乌有”!这时,原先漏报“新闻”的记者额手称庆,心中窃喜;而抢发消息的媒体却跌足长叹,追悔莫及。真可谓“失马得马,焉知祸福”?
追踪始作俑者
但是,简单地判定这是否是一条假新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一典型案例,追根寻源,加以剖析,从中找出原因,吸取教训,以便将来有效地杜绝这类假新闻的发生。因为在一条假新闻的背后,必定有许多值得业内人士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密切跟踪这一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最后一直查到其源头,原来,竟是一则“跨国假新闻”!
我们从互联网上查找,发现最早披露这条消息的是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月25日(星期日),该报发表约翰·佛赖恩(John Follain)的文章,题为:《上海计划建造可容纳十万人的摩天大楼》,全文翻译如下:
尽管不像长城那样,人们还无法从太空看到它。但是中国领导人正在考虑建造的这座高达3700英尺的仿生大厦作为一项人类工程的壮举和国家力量的象征,则能够与长城相媲美。
人口密集的港口城市上海的官员们正在讨论通过为10万人造一座300层的家的方式,来解决城市居住过分拥挤的问题。来自欧洲的设计师们将它描述为一座“直立的城市”。
这座由钢筋、水泥和玻璃构成的大楼造价高达100亿英镑。它将比威尔士的最高峰———雪顿山还要高出140英尺。大楼内部设有旅馆、办公室、电影院以及医院。目前世界最高的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子塔大厦尽管高达1483英尺,但在它面前将会相形见绌。仿生大厦的底部是一个巨大的轮状基座,内可容纳数量众多的购物中心和停车场。
按照西班牙建筑师的设想,楼内将安装368部电梯,从底层乘坐电梯到楼顶耗时不超过2分钟。水和电将通过92根直上直下的圆柱形管道传输。
“当然,人们都愿意住海边别墅,可是上海的人口在未来的四十到五十年后预计将达到3000万”,仿生大厦的设计小组负责人贾维尔·皮奥茨教授说。“我们需要采用新的方法以充分利用垂直空间。”
皮奥茨已经设计出一种根状地基体系,它将被建在656英尺的地下,周围是一个人工湖,可用来缓冲任何地球震动造成的摇摆。大楼顶部的最大摆幅预计可达8米,与纽约帝国大厦相同,但它摆动的速度相当慢,住在里面的人根本感觉不到。
人们将被禁止打开公寓的窗子,但仍能从由玻璃和铝材构成的外墙的开口处吸到新鲜空气。
供居住的楼层可分成12个区段,虽然第一个区段一造好,一部分人就可以入住,但要等到上面的其余部分全部造好,就要花上15年的工夫。
大楼的设计师们已经与上海市市长徐匡迪以及城市规划专家们见过面,他们向设计者表达了上马开工的意向并已组织人员考虑选址及向私人和公众融资的问题。
英国皇家建筑设计院院长马克·格尔德施密德说,该项目为人们思考中国城市扩张问题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路。中国已经或正在建造规模相当于600座英国布里斯托尔市大小的城市。单单上海在今后5年就要再建成10个新城区,每个城区可居住10万人。
“假如你可以把人送上月球,你就一定能够造一座可住下10万人的大厦,”格尔德施密德说。他希望该项目成为有助于保护环境的未来发展规划的蓝图。
然而,接着他又警告说:“主要的隐患是,万一着火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它会变成一座高耸入云的炼狱。那将是一场大灾难。想一想10万人窒息而死的场景吧。所以你必须精心设计这幢大楼,不要使人联想到关在笼子里的耗子。”
皮奥茨说,防火问题他也想到了。可在内部建多座密封室以起到防火的作用。人们只需向上或向下跑出40码,就可从起火的楼层逃到封闭的安全区。
“当年造艾菲尔铁搭时,人们说它太危险了——他们还想干掉艾菲尔先生。可它到今天不还矗立在那儿吗?”(周岩译)
而中文传媒最早报道此事的是香港《文汇报》,该报2月26日头版右下方,摘要发表了该文,标题为《沪拟建三百层巨厦》,开头是:【本报讯】据外电消息报道。文中删除了涉及徐匡迪市长的段落。但是,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该报同一版面上,还刊载长篇消息《上海台北市长互邀往访》,并配有徐匡迪市长的大幅照片。
很显然,以后无论是网上发布的消息,还是媒体发布的新闻,其来源不是直接译自《星期日泰晤士报》,就是转载自香港《文汇报》。其实,据知情者披露,这只是欧美建筑商的设想而已。“欧美多批建筑商屡次向上海有关方面推销了各种方案,但都还没有得到中方的认可。‘无敌大厦报道的原文也是介绍这样一个设想,国内报纸引用时没有完整表达,以讹传讹造成了误解。”(《扬子晚报》2001年3月1日)殊不知,早在1995年,就有欧美建筑设计师向日本神户市推荐过类似的方案。因此,《文汇报》的报道谓此消息是“子虚乌有”,并不准确,应该说是“天方夜谭”才更恰当。
都是网络惹的祸?
我们至今无法确定,《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消息究竟有何背景。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互联网,这则21世纪的“天方夜谭”,岂能在两天之内,越过英吉利海峡,在中国抢滩,并且铺天盖地、四处开花,以致弄假成真?当互联网把世界变成地球村、使信息得以迅速传递的同时,它的弊端也就日益凸现。因此,无论是新闻媒体也好,新闻网站也罢,都面临着一个新问题,即如何准确地判断网络信息的真伪,并稳妥地为我所用。或许,这才是这则“国际玩笑”带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真正值得我们为之深思的。
其一,及时加以核实。对于网络新闻,越是稀奇古怪的消息,越是要引起警惕,宁信其无,不信其有。特别是对这样一个轰动世界的消息,岂能不经核实,便贸然采用?作为上海的媒体,更是应该多长一个心眼:这样重要的消息,怎会闻所未闻?其实,只要随手拨打一个电话,就足以判明其真伪。而我们的媒体未免太掉以轻心。
其二,凭常识予以判断。虽然这则消息看似有板有眼,而且细节丰富、数据“真实”,并辅之以彩色效果图,但只要细心分析,并不难加以甄别。这并不是事后诸葛亮。当这则假新闻在网上四处蔓延之际,笔者注意观察网友的跟帖,并及时下载。有不少网友当即指出,这是一则“愚人节新闻”。且看新浪网上的一些跟帖:
网友拿破仑0554的评论言简意赅,连用5个惊叹号:神经病!!!!!
网友风雨疾行的评论更是连用了8个惊叹号:胡说八道!!哗众取宠!!疯子才说!!傻子才信!!
网友mycars评论未免有点夸张:上帝救命!上海人疯了!
网友zhejiangyiyao的评论一针见血:愚人节的假消息。
网友duxinyang评论道:又是假消息。我是上海人,像这么大的工程怎么连点因头(由头)都没有?!什么“广州日报大洋网”之类就喜欢乱炒,撑的。
网友csylee明确指出:文章中的数字根本不对。
网友祈宏调侃得更为绝妙:兄弟我已经预定了第257层的一套单元,到时请各位来作客,跳伞玩!
请看,即使是普通的网友,尚能辨其真伪,而作为受过专业新闻训练的新闻从业人员,却被愚弄,岂不感到汗颜?
其三,分析消息来源。笔者注意到,大洋网上最早发布消息时(2月26日),注明是“据外电报道”,其实采用的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消息。次日,这篇文章被删除,而改用香港《文汇报》的报道,并注明“据香港《文汇报》的报道”。而香港《文汇报》的报道,也含糊其词地注明“据外电消息报道”。据此分析,便可得知,无论是香港《文汇报》的消息,还是大洋网的消息,均为转手而来,那么,原创新闻究竟有何确切的新闻来源,从这两篇大同小异的报道中,均无法得知。因此,贸然采用,风险很大。权衡轻重,相信有责任心的编辑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其四,留有充分的余地。退一步说,即使在无法确证的情况下采用这则消息,也可以作某些技术处理,以免陷入被动。比如,东方网转发大洋网第一次发布的消息时,将其归在“网络参考”栏目下,用意很明确,就是预留伏笔:此文采自网上,仅供参考。而且,拟定的标题为《传上海拟建300层容10万人摩天楼》。一个“传”字,进退自如。
其五,对网络新闻,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媒体和网站有关“摩天大厦”的消息,都来源于大洋网。但是,当2月28日《文汇报》发表澄清真相的文章后,大洋网上原来的消息一夜之间全部“蒸发”,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检索到原先曾经发布过的相关消息,而只剩下《文汇报》当日消息《上海建300层“摩天楼”纯属子虚乌有》,让人啼笑皆非。和即时发布、瞬间传播一样,随时删除、彻底“赖帐”,大概也可以算是网络传播的一大优势。幸亏笔者当时下载了相关网页,否则便成为一桩无头公案。在这种情况下,怎能随便轻信网上的消息呢?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这则从海外传来的假新闻,给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新闻教学课,留下的回家作业和思考题是:如何在网络时代确保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