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版《辞海》的印象

2000-06-14曾彦修

书屋 2000年7期
关键词:辞海释文条目

曾彦修

一、沿革与“辞海精神”

《辞海》新版在一九九九年九月正式出版。按解放后的规定,《辞海》一九七九年、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九年三次均有重大修改,实应为新《辞海》的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尊崇草创者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辞海》本创于抗日战争前的中华书局。据李春平先生《辞海纪事》一书详载,老《辞海》策划、启动,始于一九一五年。时中华书局主持人陆费伯鸿先生决心编出此项中国集单字、语词兼百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辞典。中华书局是私资企业,而此种大型辞典长时期内是只有投入而毫无产出的。其难能可贵,令人钦敬。老《辞海》自一九一五年秋启动后,至一九二八年止,时作时辍,不仅只有投入,而且事业已陷于停顿。但陆费先生壮志不减,不惜继续作此并无回收保证的源源投入,自一九二八年起专聘舒新城先生担任辞海编辑部主任,先后在南京、杭州、上海三地辗转设立辞海专门编辑机构,终于在一九三六年正式出版了《辞海》两巨册。当时抗战军兴,虽印数不甚多,但已声动全国。时至今日,人们仍不能不为陆费伯鸿先生为发展祖国文化事业的不朽精神所感动。

至于解放后于一九七九年正式出版的新《辞海》,则发起修订者仍为原中华书局辞海编辑部主任舒新城先生,而由毛泽东主席于一九五七年九月十七日在上海正式决定修订老《辞海》,并将此任务交托上海市党政领导机关负责完成。此事之得以终于实现,并在今天出了第三版,根本的成功因素,还是在上海市党政机关于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五和一九七八至一九九九年两段时期有力而正确的支持和领导。没有这根本重要的一项,新《辞海》的出版是不可能的。

《辞海》之得以有现在的水平出版,它的经历是很曲折复杂的。《辞海纪事》载,由上海市委确定以舒新城为编辑委员会主任的辞海编委会,于一九五九年六月十四日成立,并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有市委文教书记石西民参加,在这次会上确定了修订《辞海》的三项指导方针,为政治性、科学性、通俗性,这是在当时“大跃进”热浪中的产物。其中科学性一项自是十分正确,而政治性、通俗性两原则则很难掌握,并且容易使释文产生不适当倾向。之后,一九五九年秋至一九六○年春发动各高校学生以至工厂工人在几天或十多天赶写出来的油印稿,即所谓大兵团打歼灭战形成的作品,自然无法考虑。这是当时“大跃进”也即发动全民写诗时代造成的弯路,不能由某一人负责。

但这一提法和做法属于此路不通的性质“废稿盈室,难予卒读”,我曾反映此意。于是编委会的常务负责人们,吸收广大专家及出版工作者的意见,决定改为由专家重新编写,并提出了“知识性、正面性、稳定性”的写作原则作为前述三性的“补充”。但在实际执行中,自然而然地就只提后面这三项原则了,这当然是对的。事实上,任何工具性的辞书都只能是知识性第一,只要提供的知识正确可靠,科学性也就在其中了。同时提出在文字表达上,必须“四至分明”,即该说的话决不可少,不必说的话,则一字一句都不宜有,谨守疆域,万勿越界(上海习称为“越界筑路”)。这些从专家中来的好意见,由石西民总结起来,在一九六一年二月敦请全体编写人员集中在上海浦江饭店从头做起之前,由石做了一个重要报告加以阐述。从此,这些原则就没有动摇过,起了根本上的指导作用。这样的浦江饭店集中修改,前后竟有几次之多。因此,在确定航向上,石西民起了重大作用。

笔者作为辞海编辑所的一个基层工作人员,曾多次到某些修订小组去旁听过。去得较多的是哲学组,这因为该组涉及范围广,可借此长点见识。他们的内容包括中外哲学理论、哲学思想史、哲学家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经学、宗教哲学及逻辑学等,而专家学者则包括周予同、全增嘏、冯契、胡曲园、严北溟、傅季重、徐孝通、汤志钧等,均可谓一时之选。其中有一两个专家据说是全国仅有的。我看见他们从一个个选词讨论起,有的释文还写在小黑板上逐字逐句讨论。这种认真精神,各科大都差不多。为了争取时间,有些专家晚上就住在浦江饭店,我至今还记得的有复旦大学教授、语文学家吴文棋、戏剧学家陶雄等。至于辞海编辑所的编辑人员一般也都是很认真负责的。举一个小例子:一九六一年第一次浦江饭店修订时,辞海编辑所的实际负责人(副主任)杭苇,就亲自狠抓火车自动挂钩脱钩问题的考定,终于由专家反复考出,证明这是美国人早发明的,中国当年叫做“詹天佑钩”是不对的。又如,我本人一九七八年夏调到北京以前,曾于该年五月先去过北京一趟,辞海编辑所的新负责人束纫秋临走前交给了我一个任务,说《辞海》(未定稿,一九六五年出版的)上对林伯渠及另一同志(名已忘)的释文太简单,评价也很低(北京审改的),我去京如能见着有关领导同志,可代请示一下。后来我见着了,也得到了详细回答,其中关于林伯渠同志谈得很详,全是我闻所未闻的高层机密,并说这些全属无稽之谈,照实重写就是了。我举这两个例子,是说明辞海的编辑部门大体上已形成了这么一种作风,抓住一切机会认真、负责、仔细、一丝不苟、不尚空谈。

《辞海》的插图也很值得提一下。全部插图均采用细线条精美勾画,其中画科技插图者为陈浩雄,画植物、动物插图者分别为某两位插图老专家,画人物者为赵宏本、颜梅华等同志。我奉命以编辑部综合组名义同该组联系,主要是商量某些历史人物插图时的注意之点。人物插图有些还先画出草图经编写组研究后再正式画。第三版除彩图本外,《辞海》插图至今仍采用此种形式,其精美程度恐怕算得中国出版史上的空前佳作了。

江泽民同志给一九八九年版《辞海》的题词是:“发扬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而努力。”这对于参加《辞海》编写、出版的所有工作人员,当然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和光荣。这种“辞海精神”如果发扬光大下去,那么,它的贡献就不仅限于编成几部书了——因为,这一点显然比编一部书是重要得多的。

下面,我选择了十条中国辞目,十条外国辞目作为例证来对新版《辞海》作一点儿考察。总的感觉是很不错,比我预期的要好,我觉得写得比较好或相当好的条目占绝大多数。下面列出辞条名,并略介其释文大要,有的引用几句原文,一般也谈谈我的一点浅薄看法。当然,这些都是比较难写或很难写的条目。

二、例证:中国方面的

1.“孔子”(中卷,3l75页,有插像)是一长条,总的说来全条均以事实说话,从释文可以看出,全条是以肯定语气为主,批评为辅。这恐怕比较符合实际,符合这二十年来学术界的主流看法,也符合全球华人的共同心理状态(但这不是说“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革命进步口号就有什么了不起的“罪过”了)。释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孔子的经历、事业和编著业绩,之后,寓评价于事实介绍中的一长段写得相当精采:“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已复礼为仁。‘仁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但也表现了对一般人的重视。在世界观上,相信有人格意义的‘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但又把天看成自然之物;重视祭祀,但又怀疑鬼神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信天命,强调‘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但又重视人为,在生活和学习上取积极态度。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承认‘生而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强调‘学而时习之,提倡‘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但鄙视‘学稼、‘学圃。在美学上,主张‘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奉为圣人。”以上引文是释文中的重要段落,看来是实事求是的,其中“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奉为圣人”一句,措词或可再酌,因为今天全球奉孔子为圣人的还多得很:它已成华人民俗的一部分了。而且这是有相当大的合理性的,这同崇拜关公之类根本不是一回事。当然对孔子的这个写法还是仅供参考的,同所谓“结论”并无任何关系。

2.“法家”(中卷,2535页)是一中长条目,约相当于孔子的一半,其中重要的一段释文是:“法家主张‘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商君书·更法》。要求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提出重农抑工商的观点。提倡耕战政策,以农致富,以战求强;厉行严刑峻法,监察官吏职守,建立官僚制度。法家为实现其政治主张,曾和旧贵族进行过激烈的斗争。”这条也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介绍,似无可非议。不过,我觉得是否还可稍详一些,因为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原则上都是外儒内法,儒表法里,所以多说几句有好处。

3.“秦始皇”(下卷,4593页,有插像)在叙述了秦始皇的各种功业后,说:“这些措施有助于巩固统一和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了加强统治,销毁民间兵器,焚烧过去各国的史书和民间所藏的儒家经典及诸子书籍,坑死以古非今的方士和儒生四百六十多名。实行专制主义,严刑苛法,租役繁重,加以连年用兵,广大人民痛苦不堪,他去世后不久即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解释也是比较客观而稳重的,文中有“广大人民痛苦不堪”句,接近评论,但也是史实,不属于抽象褒贬。惟将“方士”也放入“以古非今”类,在文字表达上不知是否科学?

4.“曹操”(中卷,3957页,有插像)在叙述了曹操的功业后,说:“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善诗歌,《篙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也清峻整洁。”释文中说他“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用字似可商榷,恐怕以说“减轻了”较好。曹操本人即是当时制造了人民大量死亡的关键人物之一,要真“解决”恐是难于办到的。伟大的是曹操敢于承认这个事实,在自己的诗中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是使他“念之断人肠”的悲痛事情,历史上古今中外有没有第二个这种身分的人这么坦白地承认过?!

5.“朱熹”(上卷,228页,有插像)是一长条。由于这个人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封建统治中的特殊重要性,在学者和思想家中,孔子之后恐怕就要数他了,介绍偏长是应该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寓评论于介绍中,如:“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他的理学后来一直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对朱熹这人在介绍中不可能不具有一定的评论性,上引这些带评论性的介绍,恐怕可以算是比较客观的,是史实已经完全证明了的,据我看,不属于戴帽子的性质。但他的理论恐怕不仅是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而首先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伦理以至法律的准绳,这类习惯性措词的科学性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往往经不起推敲。

6.“洪秀全”(中卷,2592页,有插像)也可算长条目了。叙述基本按传统提法,但基本上没有盲目歌颂和夸大的语气与词汇,可算不错了。其中如“一八五六年太平军击破江北、江南大营后,发生杨韦事变,次年石达开被迫出走,给太平天国造成严重损失。”这些话是费了斟酌的,并未将责任一概推在部将身上,言外之意,可以品味出主要责任可能是在洪秀全身上。八十年代以来对太平天国尤其是洪秀全采取否定态度的学人已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了,《辞海》第四版时能不能做到肯定说与否定说并予介绍,我以为还未可乐观。

7.“义和团运动”(上卷,938页)是中长条目。这条的总提法与介绍,均是解放后多年的传统提法,如:“中国人民爱国反帝运动。”“面临民族危亡的威胁,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可谓评价都无法再高了。近若干年对此运动不予赞美而要求作新的研究、新的评价的力量更大了,而且据我看是谁也阻当不了的。虽然辞书只能暂时按老议论办,这是无可如何的事,但赞美的词句不知是否也太多、太重了!

8.“光绪帝”(下卷,5264页)词条属中短型,似可,内有“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亟思有所作为,采纳维新派的主张,于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下‘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颁行新政,引起守旧派的嫉视。”全文是肯定了光绪帝。但用词是否有过于拘谨之处呢?“救亡”、“图强”这些字眼未见出现,但光绪变法的目的似乎确实在此。另一点,光绪为了救亡,自己是冒着生死危险干的,事实上,他的皇位实际上也因此被废了。此外,光绪变法维新,用的全是汉臣,斗争的对象则几乎全是满臣,包括从太后到一大批顽固大臣,此点也十分可贵,不知可否提及?我以为对光绪帝多肯定几句是站得住足的,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9.“陈独秀”(上卷,l249页,有插像)是中长条目。这条太难写,不能作过高要求。旧调要弹,固不可避免,但也宜审慎一些为好。这条中说:“大革命后期,中共党内以他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投降主义,致使(?)革命在国民党右派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若干年来,已有一些党的老前辈、大量的近代史和党史工作者从根本上不同意这种结论,认为不合史实(此处附带说一句,“突然袭击”也不科学,l926年蒋介石主持的“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等不是早就大反其共了么?)。这件事情似可不必讲得如此绝对。一九九九年十月,在广州开了一次中国革命史学术研讨会,会后,一个重要的参加者,社科院近代史所的唐宝林同志有一篇答《广东党史》记者问,其中有关于陈独秀问题一段很长的回答,其中一小部分是:“根据近年来公布的联共和共产国际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七年关于中国革命的档案材料,中共党史上‘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及其造成大革命失败的传统观点,以及共产国际斯大林指导中国大革命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历史结论,完全不能成立,必须推倒。以往关于中国大革命的历史论著,其基本观点,约百分之八十站不住脚,需要重写。”(《广东党史》l999年第6期第15页)唐宝林的这些话,当然不是结论,但也决不是放空炮,它代表很多人的意见,有充分、大量的事实根据,不然谁敢讲一句话呢?大革命失败竞是陈独一个人“致使”的,还谈得上什么科学研究呢?还谈得上什么吸取历史教训呢?

l0.“胡适”(下卷,4282页,有插像)属中长条目。除经历外,说他“一九二八年后,发起人权运动,反对国民党实行独裁与文化专制主义,倡导自由主义。”“一九四六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大会主席,领衔提出《戡乱条例》。”此条太平淡。释文中没有明白提出胡适在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中的重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属于史实,并非评论。这条的写法似乎一般化了些。其次,有两点小疑问:一是“任国民大会主席”之说恐不确切。国民党的“国民代表大会”似没有常设的主席,而只是在开会时设主席团,闭会后即无此名义了。其次,说胡“发起人权运动”,似乎是他一人发起似的。其实,至多只能说他是“参与发起人权运动”,而且,后因发表有悖于人权运动的胡说,似曾被开除出人权保障同盟。又,胡适曾明确地反对反帝反封建运动,曾公开说过封建制度在秦统一中国后就消灭了。这当然是胡对封建制度、封建主义一词狭义的特定理解,但他拒不考虑“反帝、反封建”主义者们的实质提法,则是明显缺乏科学态度的。这条最好能写得再深刻些,把他的贡献再多写点,把他的重大缺点也据实写得深入一些。胡适是一个有“大功中过”的人,因为,不能说他的功不大,似也不能说他的过甚小也。

三、例证:外国方面的

1.“丘吉尔”(上卷,220页,有插像)属中偏短条目。介绍简历为主,似宜更详一些。文中有“一九四六年在美国富尔敦演说,鼓吹英美联盟,对抗苏联,揭开战后‘冷战序幕。”这似乎只讲了一面。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后,斯大林十天未作声,而丘吉尔当天就发表全面援苏演说,明白昭告世界,苏联的苦难就是英国的苦难,并发誓不把希特勒纳粹的影子和痕迹从地球上消灭掉,对德战争决不停止,而且在演说中硬把美国拉下水(当时名义上美国还是中立的),肯定美国是同他站在一边的,而且他事先已与罗斯福密电,坚劝罗斯福在即将到来的希特勒侵苏战争爆发时,要抛弃一切阶级成见,坚决同苏联站在一起。又,丘吉尔的最大功勋是一九四○年英伦三岛处在危急存亡之秋时出任首相,把消灭希特勒的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爱国主义要考虑到每个国家的爱国主义,英国人的帝国主义思想不对,但爱国思想则必须尊重。二次大战中的罗、丘、斯,是永恒的历史巨人,世世代代都应受到人们的尊敬。

2.“罗斯福”(下卷,4779页,有插像)属中短条目,似可稍长一点。因为真正把美国带到全世界的,就是罗斯福时期。它在好的方面是积极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积极参加打败希特勒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另一方面,美国企图独霸世界的问题,也就跟着逐渐产生了。所以这个人比较重要。而且从美国战后对华政策的转变来说,也发生在罗斯福当政的末期,是罗斯福派赫尔利为驻华大使的,赫尔利坚决执行的扶蒋反共政策,根本上是白宫的政策。所以罗斯福这个人既重要又复杂,多写两句也无妨。释文中有“推行‘新政”一句,“新政”固然另有专条,但此处如无一句解释,恐非所宜,因为那是罗斯福在内政上的一项特大政策。又,释文中有一句“一九四一年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一起提出《大西洋宪章》。”但《大西洋宪章》并未列专条,这句话就有些落空了。又,罗斯福对反法西斯战争在参战前就是很有贡献的,主要是通过《租借法案》(实为无偿援助)向盟国提供武器,苏联得总数约五百亿美元的百分之二十以上。释文未提及此事(《租借法案》并无专条),似以提及为好。因为这比空洞的《大西洋宪章》重要多了。没有这些,罗斯福这个人的重要性就难说了。

3.“阿登纳”(上卷,12l4页,有插像)属短条目。主要是简介,如此则此人何以要插图就不易理解了。文中实质性的几句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出任总理。任内,主张与美国合作,加强西欧联合,发展经济。”阿登纳在位十五年,时间为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三年。斯大林时代甚至以后长时间,苏联一直揭露这个人是所谓新纳粹主义分子,是“复仇主义”的总代表等。其实这是旧时苏联宣传的惯例,当时只要不明显地亲苏,就难免会被硬加上这些罪名。其实,阿登纳是反法西斯分子,从来没有号召过纳粹复辟及呼吁复仇。他致力于推行民主政治,肃清纳粹影响,为战后建立的反纳粹政权打下了较良好的基础。所以他是战后欧洲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有一点历史性功劳的。我收到《辞海》的当晚(1999年l2月30日),得到一位中年学者程世平君自成都来的电话,说他正在写一部关于苏联、德国、意大利问题的著作,重点是放在宗教文化方面去解释问题。我建议他也要“世俗化”一点,不然大家看不懂。建议中我举例指出如对德国阿登纳时期应作客观估计,不能抄袭旧时苏方说法。对方当即对我发表了很长的意见,认为战后德国阿登纳一段异常重要,打下了以后德国走向民主和坚决反纳粹的基础,估计得比我还高一些。我建议下一次修订要更实事求是地写这个人。

4.“尼赫鲁”(中卷,3036页,无插像)是一短条,简介经历,末有“不结盟运动倡导者之一”一句。尼赫鲁后来反华颇烈,此事对华、对印、对亚洲都很有害。但此人在印度影响很大,可说是甘地之外的第二人,对印度独立颇有功,以至在他死去近四十年后,印度的政权还常常离不开要他的各种亲属出来掌握才行。印度又是一个特大国家,必须重视。中印友好更是必须重视的。尼赫鲁的功是功,过是过,对他的写法必须具备世界的和第三世界的眼光才行。因此把它作为一重要长条目来写可能较好,也应该有插像。现在不是六十年代了,一切以更全面些为好。这条从稳定性角度看就差些。

5、“赫鲁晓夫”(下卷,5532页,无插像)是一中短条。以客观叙述经历为主,未有“反革命修正主义”等帽子。全文处理得较好。文中有:“一九五六年在苏共‘二十大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并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观点。”文中对“三和”也未定为“反革命”。世界近几十年基本上就是在三和或四和、五和之类的道路上前进的,非武装夺取政权不可之类的提法,自一九七八年以来中国也未再提过。至于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则今天是求之难得的。相反倒是霸权主义者不甘心让我们那么安定地同他们作和平共处与和平竞赛。因此,今天仍然那么坚持地反对“三和”的人们,不知是对谁有利了。这一条估计十年后恐怕还会大致如此。但现释文较之三四十年前,已是大有进步了。

6、“朱可夫”(上卷,230页,有插像)属中等条目,全属经历简介。此人在俄地位越来越高,恐怕也是合乎史实的。一九九五年苏战胜希特勒五十周年时专为朱可夫在莫斯科建立了大铜像。一九九九年俄一刊物在全国征求数千人意见,朱被选为二十世纪俄罗斯第一号伟大军人,现又从档案中发现朱可夫于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五日提出全面主动出击希特勒的建议书。莫洛托夫在其《访谈录》中也毫无保留地立刻回答说,卫国战争的第一号英雄是朱可夫。这个人已成为俄罗斯民族的骄傲,也是功在全世界的。另外,朱可夫之得以从将领中突出出来,第一个关键就是一九三九年夏在蒙古的诺门坎战役中击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大规模进犯,这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直接援助。这些,在下次修订时不知有无改进一点的可能。又,在史实叙述上,把他的总参谋长职务算在卫国战争后,不大确切,实际上他是在战争前几个月即已正式担任总参谋长的。当然,有些人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说,把朱可夫评价得合乎史实一些,就是有意压低斯大林。我以为一切照史实说话最重要,不能迁就奇谈怪论。

7、“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上卷,l626页)属短条性质。全文为:“苏联同德国于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七日在莫斯科签订。主要内容:缔约双方互不使用武力;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以和平方法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等。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法西斯德国发动侵苏战争,条约被撕毁。”这条现在大约只能这么写,实际上它提供的知识只有订约时间一项。今后再版或再版的再版或能有所改变。释文中“条约被撕毁”字句或可再酌,因希特勒订约时即纯属欺骗性质,全面攻苏的所谓“巴巴罗萨计划”一九四○年占领西欧后即已全面布置,能想出一个更符实际的措词可能更好。此约的关键在同时决定的密约,苏方长期否认,但在一九八九年终于公开承认了。

8、“朝鲜战争”(下卷,564l页)属中长条目。此条的难写程度,人所共知。释文中有“初为朝鲜半岛南北间的战争,后因美国武装干涉,扩大为国际间的局部战争。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在战争初期攻势迅猛,至九月初把美军和南朝鲜军驱至釜山一隅。”此条可谓写得很好,已不宣传旧说,真相如何,已不言自明。俄方已公开主要内情档案,全世界均早巳知道,但中国现在只能如此了。

9、“马歇尔计划”(中卷,3228页)属中长条,这恐怕要算一个特要条目,作长条也可以。文中称:“主要内容:美国拨款一百多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复兴战后经济,但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元的监督,把本国和殖民地出产的战略物资供给美国,设立由美国控制的‘对等基金,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等。”这些写法似乎多沿用四五十年代旧说,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和西欧一个相当大的成功,它确实大大起了挽救欧洲各国政治危机、经济破败的作用,但也大大阻挡了欧洲各国下中层人民左倾化的作用,它大大稳定了欧洲,确有助于欧洲经济的复兴。同时,使战胜国不再老是在压榨战败国身上打主意,这就缓解了德国民族的复仇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凡尔赛条约》,结果是催生了一个希特勒上台。这回美国采取了马歇尔计划,纳粹复活的煽动口号便难于提出了。因此,马歇尔计划实际是一次原定目标的很大成功。对全人类说来,它也不是个祸害。要不然,今天奥地利的新纳粹头目海德尔,就不会是产生在奥地利,而会产生在德国了。至于美国要求的种种条件,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赠款”,也多是有条件的。而且当时各种物资不从美国购买也别无买处(当然有些农畜产品可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美买得一些)。这一条从知识性要求说,似觉不够。

l0.“弗洛依德”(中卷,3073页) 属中等条目,似可。内容坚持客观介绍。难懂是由于客观原因,非编写者之过。文末有“其学说被西方哲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吸收和运用”一句,很重要,有这么一句知识性的交代就行了。再多说两千字人们还是不懂。

从以上二十条可以看出,这些都是难写或很难写的条目,但绝大多数都写得较好或相当好。总的说来,知识性一点都是相当充实或照顾到了的。要做到这点是难能可贵的。几十年、几千人的修改、磨炼,当然是取得如此重大成绩的根本力量。但是,如果没有一九七八年冬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特别是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的根本态度和根本方法,要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根本不可能的。

从上述二十条的成绩,可窥见《辞海》的一斑了。人们可以大致相信:其他条目就很可能会比这些条目写得更好些,因为提出的二十条例证,都是最难写的。

四、对知识的要求:准确、公平、简要——一切辞书的根本立脚点

现在的这部《辞海》不仅在提供知识方面作了较大贡献,而且在实事求是地、认真负责地做学问以至做其他工作方面,也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物。这是一笔全民的无形资产,也可以说是《辞海》前后五千多位编写人的最大光荣。这一点,比摆在面前的三本厚书恐怕还重要得多。中国古语云,可以人以规矩,不能以人与巧。而《辞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不但以人以知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人们一点应有的工作精神与工作态度。

但我对于《辞海》的赞扬,是有意地避免用典范、模范这类字样的(《辞海》的编写者们恐怕也不赞成把他们的书称为“典范”的)。至于“权威”更不宜随便用。如果《辞海》在知识性这个根本关键上,确是越改越可靠了,那它的某种权威性自然就会有所形成。但新《辞海》的正式版才印行第三次,如果从一九五九年《辞海》修订初上马时算起,至今也不过四十年,在世界重要辞书中,它还是一个小老弟。一般的说,在这么一段时间内,一部大辞书是还不大容易成为“权威性”的书的。《辞海》这类书追求的目标,主要是使自己成为有根有据的资料工具书,而不是事事做结论的权威书。这样的书,现在不会有,将来也不会有的。

一部重要辞书能否站得住足的关键或惟一的条件,在于它提供的知识是否客观可靠,公道公平。《辞海》从一九六一年起编写原则的所谓“后三性”,即知识性、正面性、稳定性,其核心显然是知识性。所谓正面性和稳定性是当时不得不巧妙地提出的、带有纠“左”性质的附加口号。只有知识性才可能是一切辞书的根本立足点。在坚持知识性这个根本原则下,我觉得要同时注意到三个方面,即:一是准确,二是简要,三是公平。准确毋需解释;简要的关键在一个“要”字,重要的知识方面的东西不能不提;惟“公平”一点最难做到,但又不能不做到,即:凡属真正重要的资料,包括经历、史实、论点或有根有据的不同意见,都应该同时介绍,坚持机会均等原则。其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战略性方针,已经把这个意思包括进去了,此处并非新意。

末了,再说一点,百科辞书不仅能提供知识,弄得好还能提供某种进步思想运动的发动机作用,法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派即是如此。《辞海》能否成为推动中国思想文化坚持走向真正现代化的小小发动机呢?这恐怕是大部分读者所馨香祈祷的吧?

二○○○年一月十三日

猜你喜欢

辞海释文条目
赵国春与《辞海》的故事
《辞海》的创新之路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我国最大综合性辞典《辞海》启动第七版编纂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
《辞海》编纂的困境
不服不行的搜索记录